蒋烨 陈繁
[摘 要] 幼儿艺术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加剧,虽然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不再限于家长,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也成为重要的实施主体,但是受到这些实施主体主观认识偏差、功利思想严重、自身艺术修养不足等的限制,当前幼儿艺术教育逐渐异化成了艺术技能训练或考级升学的工具。为改变这一现状,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家长应切实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水平开展艺术教育,给予幼儿充分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机会,在提升幼儿艺术学习兴趣与品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 艺术教育;幼儿教育;教育主体;教育责任
幼儿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感化幼儿的道德,张扬幼儿的人性,丰盈幼儿的精神和培育幼儿的理性。[1][2]对幼儿进行艺术启蒙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人类种系繁衍和社会秩序维持的需要。[3][4]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启蒙性的,它通过音乐、舞蹈、美术等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能力和艺术情感,并发展幼儿在观察、想象、创造以及自我表达等方面的良好品质。[5]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儿童为价值目标的,其实践逻辑必须是基于儿童、通过儿童和发展儿童的。但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针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断偏离其本质而异化为进行艺术技能训练和升学的基本手段,幼儿本身成了艺术教育的工具而非目的,其对艺术的兴趣以及身心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害。[6][7]成人应该秉持和坚守教育中的儿童立场,通过明晰和强化自身的责任伦理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与学习生态,推动幼儿的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和协调。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对艺术教育的追求一方面来自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个体在精神方面的更高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升学和社会竞争的需要,艺术教育成了学生获取教育资源以及获得学业升迁的重要途径。在对艺术教育本质功能认识不充分以及教育内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当前我国针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尚未真正从发展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以及相关品质出发来建构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幼儿园、培训机构和家长是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主体,对其艺术教育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明晰幼儿在进行艺术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从而为成人优化幼儿艺术教育手段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一)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幼儿园是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它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完备的教育设施和系统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艺术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亦即艺术可以以一种基本教育要素的形式渗透到幼儿学习的方方面面。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幼儿基本的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和情感态度,它兼具基础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在强化艺术教育力度和规范艺术教育行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条件尚不十分完备。艺术教育兼具艺术性和教育性,教师往往难以有效把握这两者的边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对艺术学习与实践的参与,这就导致了艺术教育中成人立场的凸显和儿童立场的隐匿。其次,幼儿园艺术教育不能很好地兼顾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幼儿对艺术的需要来源于其个性品质和价值倾向,因此不同的幼儿往往有不同的艺术偏爱和兴趣,受师生比过低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情况。最后,幼儿园艺术教育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具有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向。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多数幼儿园师生比过低,导致教师无法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艺术教育;二是教师的艺术教育素养不足,既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艺术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本质关联,也无法有效发展综合的艺术素养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三是家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强化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化取向,使得幼儿艺术教育偏离其价值目标。
(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自身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校外培训机构是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主体。受市场需求扩大和资本逐利性的影响,社会上存在大量针对学前儿童的艺术培训机构,且其培训方式不断从线下走向线上。社会培训机构在满足幼儿个性化艺术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离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加重了家长的教育成本,也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首先,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甚至有些机构存在无证办学的行为,不仅无法保障教学的质量,甚至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其次,社会培训机构师资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甚至无法很好地理解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基本规律,而以专业的艺术教育模式来对待幼儿艺术教育,容易给幼儿带来挫败感。再次,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忽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性而过于强调专业性,这种成人化、标准化和高结构的艺术教育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得艺术教育丧失儿童发展功能。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本的逐利性使得社会培训机构不断诱导家长加大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投入,而资本关注的是盈利水平而非幼儿的发展水平,这使得社会培训机构出现无序扩张;二是政府缺乏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有力监管,使得一些缺乏办学资质以及办学行为不科学的社会机构仍得以存在和发展。
(三)家长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育者,也是幼儿发展结果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为幼儿的学习创设条件,同时在教养幼儿的过程中也夹杂着自身的理想与期望。对于幼儿的艺术教育,有的家长从幼儿的兴趣以及全面发展需要出发,不给幼儿提出任何超出他们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目标,但有的家长则忽视幼儿的发展需要而扭曲了艺术教育的本来面貌。首先,部分家长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教育的功能与特点,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教育结果的显性化和可测量化。其次,部分家长赋予了艺术教育额外的功能,将艺术教育视为升学的手段,让幼儿同时接受多门艺术教育课程或者接受专门化的艺术训练,这种外在强制的艺术教育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或者叛逆的性格。最后,部分家长盲目跟风或者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幼儿,不顾及幼儿的真实想法和天赋特长,致使幼儿难以真正得到有效的艺术熏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高,教育理念滞后,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判断艺术对于个体发展的根本意义,狹隘地将艺术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二是家长在社会竞争的倒逼下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考级,忽视艺术对于幼儿审美和精神发育的重要性,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园的责任
成人负有引导儿童健康成长之责,而艺术教育中的成人责任伦理即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发展审美和培育精神,应该具有他者思维、境遇思维和预见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本质。[8]幼儿园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有精心设计的教育环境,有更为科学和规范的教育理念,其对幼儿开展的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所谓的前瞻性是指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出发,将艺术教育视为对幼儿的综合启蒙。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他们的思想、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发展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9]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发展幼儿的艺术能力,它还可发展幼儿的认知经验、学习品质和情感态度,对幼儿的艺术教育必须基于幼儿的综合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模式,要注重艺术因素在其他领域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艺术的审美功能对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审美过程中幼儿知觉、思维、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结合会让幼儿产生完整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当中的问题,[10]而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有准确的理解。[11]引领性则是指幼儿园教师不仅应该担负起对幼儿的教育之责,同时也应该引导家庭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12]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充分且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各种类型的家园共育活动来让家长直观地感受科学的艺术教育给幼儿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幼儿艺术教育中社会培训机构的责任
社会培训机构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应该切实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将幼儿置于一切教学行为的中心。因此,社会培训机构应该确保幼儿身心发展的安全,引导幼儿在对艺术的感知、参与与表达中获得全面的发展。首先,社会培训机构应该秉持为幼儿负责的态度确保幼儿身体安全与心理健康。为了實现这一目标,培训机构就必须严格保证办学资质和聘用合格的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其次,社会培训机构必须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开展艺术教育。幼儿对艺术的学习是基于其内在情绪、情感与思想表达的需要,是由潜意识层面先在审美图式发起的,[13]它与人的思维存在密切联系,视听感知、体验、模仿、联想、批评、顿悟等是幼儿进行艺术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对艺术的创造是他们进行事物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培训机构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不能基于成人的视角和标准而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而是应该引导幼儿不断去感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不断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因此,培训机构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象,帮助幼儿获得艺术及相关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幼儿艺术教育中家长的责任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14]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家长应该兼顾好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教育与成长问题。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最终都服务于个体的存在与生活实践。[15]家长应该始终秉持这样一种观念,即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超越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艺术教育是不科学和低效的。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可能不太现实,因此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积极参与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淡化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色彩,将艺术教育视为发展幼儿艺术情操、培养幼儿个性人格和拓展幼儿经验范畴的基本手段。二是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不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强加给幼儿,而是为幼儿的艺术学习尽可能地提供条件。三是理性选择社会培训机构,不跟风,不盲从,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来选择适宜的培训机构和艺术课程。概言之,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是以幼儿的发展为目的的,一切超脱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的艺术教育都可能会对幼儿造成损害,包含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责任主体都应该秉持为幼儿负责的态度来开展艺术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来提升幼儿的发展品质和发展水平,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巫蓉.关注与支持幼儿自发性音乐表现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20(05):89-92.
[2]李欢.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1949—2012)[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145-147.
[3]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3.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6.
[5]曹云云.美术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14-15.
[6]王庆华,陈文红.论艺术教育的人性价值回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1):63-64.
[7]方美红,王任梅.儿童文化视角下幼儿艺术教育的异化与回归路径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04):69-78.
[8]曹刚.责任伦理:一种新的道德思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2):70-76.
[9]陈晓芳.科艺整合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促进[M].学前教育研究,2019(12):30-40.
[10]ALEXANDRA C, WENDY B. Preschool children, painting and palimpsest: collaboration as pedagogy, practice and learning[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8,24(10):1111-1123.
[11]張斌,虞永平.基本立场的回归与内在本质的高扬: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前教育观念的流变[J].学前教育研究,2019(01):36-41.
[12]郑凤霞.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53.
[13]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95-100.
[14]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183.
[15]王任梅,边霞.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变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两个纲要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33-36.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children’s artistic quality, cultivate children’s sound personality and build their spiritual world. It plays an enlightening, basic and comprehensive role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Kindergartens, soci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parents are the main subjects i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practice.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suppl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nsified social competition and these subjects’ low art education quality, art education for children now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its value, unsatisfactor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unscientific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so on. Kindergartens, soci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parents should promote children’s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art lear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art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ir behavior in art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ing better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feel, experience, and express what art means to them.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ubjects in education,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