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炯霞
摘 要: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关键阶段,通过多样化形式的劳动技能培养可以让他们从小掌握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知行合一。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在大方向上与其他地区相同,但应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教育,这在劳动技能培养方面要有所体现。然而,现实中的民族地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劳动教育认知、实践以及民族色彩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对这些不足进行了列举,并着重研究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多样化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0-0027-02
【Abstract】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age is the key stag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rect cognition of labor. Through diversified forms of labor skills training,they can master the practical ability from childhood and promot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is the same as that in other regions,but it should have a certain ethnic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which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training of labor skill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raining of the labor skill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 in reality,and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labor education cognition,practice,and ethnicity. This article enumerates these shortcomings,and focuses on the diversified paths of cultivating labor skill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
【Keywords】Ethnic region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Labor skills;Path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对劳动报以尊重,对劳动技能重视培养的。然而,时代一直在进步,我们社会中的很多劳动元素都发生了改变,甚至很多劳动形式被技术所取代。这就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知识教育,对身体力行的劳动技能培养有所忽略。本文则是选取民族地区的劳动技能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民族地区的相对特殊性来窥见对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多重思路。
1. 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中的不足
(1)认知存在偏斜
我国的不少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对缓慢,其教育认知也不够超前,对关于劳动技能培养的举措仍停留在以课本为纲的层面上,缺乏对学生真实体力劳动教育的倾斜。同时,民族地区这种教育认知上的偏斜是在家庭、校园、社会更层面都有体现的。
第一,家庭缺失劳动技能引导。民族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观,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增加了。然而,人们仍是以分数来定夺孩子优秀与否,缺乏对孩子能力的多元化认知。所以,家长们对中小学生的离校后生活一般管制较严,用知识学习填充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自然也不会把家庭中的劳动任务交给孩子。于是,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涉及劳动技能培养,甚至一些家长的日常言行中还会引导孩子认为学习知识比劳动更高级、更有价值,使孩子逐渐看不起底层劳动者。
第二,校园忽略劳动实践机会。每个学校都想在教育中取得成绩,而学生的分数就是它们教育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所以不少学校都会走进分数引导下的认识误区,尽最大努力争取学生的知识学习时间,以应付各种大小考试,从而把学生本应拥有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时间和机会一再压缩。这样一来,所有教师都一心搞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不断忽略,使得劳动技能相关课程以及实践安排逐渐变成了形式化的存在。
第三,社会风气模糊劳动价值。当下的社会现象中,由于文化的多元、经济形式的多样,使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说法不再绝对化,让人们对劳动的认知难免产生落差感。尤其是信息时代下的多渠道信息充斥,更让中小学生们过早“成熟”,甚至不少学生对明星經济、快餐文化等趋之若鹜。这样一来,若干不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就无形中模糊了劳动在中小学生心中的价值和分量,给劳动技能培养带来阻碍。
(2)实践存在误导
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应该立足于让中小学生通过身体体验感悟劳动价值,进而树立相对客观的劳动认知,以在未来的成长中获得这些认知的正确引导。然而,一些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对劳动技能实践没有正确应用,甚至对学生造成误导。这体现在学校没有把劳动放在快乐源泉、知识本源的位置上,而是把劳动变成了僵硬的任务、惩戒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谈劳动而色变,不喜劳动、躲避劳动。这样的劳动谈不上对中小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被打压了。
(3)民族性未彰显
民族地区开展劳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民族化的劳动技能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很多学校都欠缺对民族文化的考量,没有把民族性的劳动技艺通过校园教育进行传扬。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是短视的。其中,很多执教者都固执地认为中小学劳动技能培养与民族技艺没有必然的关联,不必跨越课本去额外研究;也有人认为民族技艺是传统技能,与当下的新时代需求落差很大,对学生没有助益;还有人则是顾虑让民族性的劳动技能融合校园教学需要花費经费的问题;等等。
2. 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多样路径
(1)以课堂教学为基点,重视课程研发
第一,开发校本素材。时代更迭迅速,而各民族地区也都有当地特有的劳动文化。所以学校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劳动技能课程教材,甚至可以依据学情需要,进行校本素材搜集与开发。开发校本素材时,教师可发挥的余地很大,可以选择当地的知名劳动光荣事迹、身边小人物的劳动体悟等作为素材,还可以根据社会局势发展开发劳动技能训练课。如,劳技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美清洁工”的网红事迹,引导中小学生宣传劳动的正能量,让他们懂得劳动没有高低贵贱,辛勤质朴的付出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美丽;劳技教师可依据当下的现状,带领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自制个性口罩,锻炼学生亲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彰显其个性潜能,催生其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跨学科渗透。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能仅靠劳技课这一支力量,而需联动各个学科之力进行合力渗透。我国的教育对劳动有较高的定位,其劳动教育思想也在各个学科中皆有体现。学校应该倡导各科目教师重视与劳技课程形成跨学科融合,以力争取得1+1>2的教育效果。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就有针对班级生活的“我们班规我们订”内容,有针对家庭责任的“这些事我来做”内容等,都是在教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亲自实践。而这些内容既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也能够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自然融合。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认知内容、实践性应用题等,也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正适合引导学生回归实践,亲身体验知识中的奥秘,所以这也能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融合,它们的教育本质的相通的。因为知识的本质是人的认知,而认知都源于实践,源于最本真的劳动。所以,学校对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尽可以与其他学科交融,让各学科教学本身成为其路径探索的灵感之源。
(2)以劳动体验为媒介,丰富技能训练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应该把劳动体验融入到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之中。脱离亲身体验谈劳动只能是有名无实的空洞的教育。中小学生应该在相关技能培养中切身体会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为此,各民族地区学校可把劳动体验当作教育媒介,在以校园为基础的范围内集中和整合多样化的适合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技能训练形式。这就带动了整个校园的劳动教育风气,让教育无处不在。如,教师可在班级团日活动,带领学生“逛超市”,让学生们认真查看各类商品的生产厂家、日期、合格证、价格等,学会对商品进行初步判断,并在与售货员交流中练习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售卖劳动的辛苦和价值;学校可以把美化校园的任务交给中小学生,让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花草种植劳动,并给予他们自主创意种植方案的权利,使他们热情参与且体会到亲手劳动的快乐;学校还可以把教育延伸到学生回家之后,与家长通过多元的信息渠道建立稳定沟通,在线上指导家长开展针对孩子的个性化的劳动技能培训方案,做到家校协同培养,且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增长劳动技能,可培训的内容有打扫卫生、计划性购物、制作美食、用电用水知识等等。
(3)以结果反馈为标准,激励点滴成长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应该积极开放教育视野,紧跟新时期育人步伐,把对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抓起来。而展开劳动技能培养相关策略时,鉴于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学校应该相应做好结果反馈,即评价工作。中小学生处在形成强烈的自我认知的阶段,渴望来自外界的认可、鼓励。所以对学生们的劳动结果反馈,能够记录并激励他们的点滴成长,让劳动技能培养效果更好体现。由于校园的劳动教育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所以其记录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纸质表格、电子图文、视频、APP课件等等。为了实现对结果评价的客观、全面目标,学校要做到对学生参与劳动记录的细化、日期化、制度化,且可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考核评价挂钩,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日常的积极性。如,小学班级可设立“劳动之星”评价制度,以月为评价单位,对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写作业、值日、洗袜子、叠衣服等内容进行分类评价,每完成一项就会收获“小星星”,到月末会评出星星最多的“劳动之星”。小小的“星”级鼓励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有形的激励,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劳动,逐渐变成更优秀的人。
(4)以民族文化为助力,开创特色劳动
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文化优势,应该让劳动教育成为继承这一优势的载体,在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时化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劳动。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可以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加大对民族技艺传承的投入,如聘请知名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参与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对本校劳动技能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并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帮助课程做补充。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还可以增加学生体验民间工艺的机会,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是指由学校组织、带领学生下民间,去特色文化集中的居民区、乡镇,让学生亲眼看到平时教师口中的传统技艺究竟是什么样的;“引进来”是指由学校出面邀请技艺精湛的民间劳动者到校为学生们上课,以传达和展示特色民族文化。历经时间考验的民族文化能够带给中小学生震撼,让他们的内心铭记住这些特色劳动的价值,从而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更懂得敬畏劳动。
3. 结束语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要展现时代特色,跟上新时期教育理念及形式的步伐,还要在特色民族文化传承上有所体现,开创有地区特色的劳动教育形式。无论学校选择开发劳动课程、丰富劳动技能,还是评价反馈激励、开创特色劳动,都只是探索了劳动技能培养路径的某些点、面,其未来的路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所有热爱教育的工作者们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韩庆龙. 小学劳动教育研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9(21).
[2]戴家芳. 制度安排助推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J].中国德育,2020(16).
[3]张姬娟. 浅谈小学生劳动教育素质的培养[J].新智慧,2019(20).
[4]张飞.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J].科学咨询,2019(29).
[5]郝瑞生. 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之我见[J].赤子,2018(03).
[6]李红婷.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