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涵布展及现实启示

2021-12-19 11:46赵继龙严晶
克拉玛依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统一

赵继龙 严晶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是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具体社会历史事件、特定民族历史轨迹的典型范例。这些论述以对立统一规律为遵循,对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和虚伪本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困境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分析,尽致体现了两位经典作家的“世界眼光”。在新中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循理经典当以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为历史镜像,总结现实经验,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升道路自信提供指引。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对立统一;道路认同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5.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继龙,严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涵布展及现实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21(5)45-5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那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叙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了解和评价中国呢?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言:“马克思评判当代历史事实的论文,是无产阶级研究马克思的人们绝好的材料的宝藏……最好是读一读马克思当时关于中国的论文。”[2]所以,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国观我们最好有一个史实的逻辑梳理。新的时代背景下,厘清马克思、恩格斯从“洞见中国”到形成一系列“中国洞见”的逻辑布展,有助于从相对客观的“第三方立场”审视中国的发展,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基因,透视并有效避免近代中国的沉疴旧弊,明晰落后与先进的分野,在方法论层面为新发展阶段目标的落实以及道路自信的提升贡献力量。

一、洞见中国:以全新視角关注近代中国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殖民扩张掀起了浪潮,“民族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进,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国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探究的对象。从1842年《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首次提及中国到1851-1862年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撰写的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22篇文章,足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关注,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经历了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演进过程。

(一)基于欧洲思想家、商人、传教士的一般介绍初识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的认知是以前人的一般介绍为肇始的。欧洲人了解中国最可触的媒介是《马可波罗游记》,该书以纪实手法勾勒了一个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在物产的丰饶程度、文明的传播情况以及永续的历史传承等方面,中国社会一直是欧洲人所赞许和向往的神秘之地。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指出:“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以普遍讲究文明有礼而知名于世”[3];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更加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治国政策、道德充满了哲思;沃尔夫则对中国的实践哲学、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国家的开创者以及文化之父等问题产生过浓厚兴趣,研究内容涉及孔子、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物[4]……马克思借由此类思想家的论述传统,确立了对中国的初步观感。他不仅以此为背景关注到了中国的茶叶、瓷器、万里长城、科技发明的“器物性文明”,还观照到了古代中国人与中国文化,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将当时在欧洲家喻户晓的孔子视作“完善的中国人”与共产主义的代表:“孔夫子和琐罗斯德……前者在中国宣布了这个原则(共产主义),后者在波斯宣布了这个原则。”[5]真实反映了欧洲思想界对中国儒家学说的认知。对于中国哲学,马克思承袭了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观点,对《周易》和卦爻表现出了深厚兴趣,认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辩证法思维。而在批评普鲁士的报刊制度时,马克思则直言:“请给我们(这只要你们命令一声就够了)一种完善的报刊,这种报刊的原型好几个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中国存在了。”[6]这不仅是莱布尼茨所敬信的理想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更是马克思基于当时欧洲对于中国的普遍印象确立起的“中国认知”。

(二)从深度钻研相关资料中认知中国

解读欧洲人对中国的基本认知只是从宏观上确立“中国”概念的手段,客观认识的建立还应经由实践的淬炼。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时,他对中国问题也展开了深入探索,通过广泛阅读《经济学家》《泰晤士报》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查阅英国政府、议会蓝皮书中与中国有关的大量议案,马克思对中国的认知走向聚焦,他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阅读并摘录了克列姆、萨尔梯柯夫、贝尔尼埃等人关于中国的论述,获得了更为系统、专业的认知。1848年1月,意大利西西里爆发了反对国王费迪南多二世的起义,随后,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相继发生革命,但最终告以失败,革命现实迫切呼吁科学理论的诞生;中国也爆发了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压迫与反抗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多次向恩格斯索要关于中国的资料,他们以无产阶级立场为出发点,坚持从议会通报、政府文件、国际媒体、军事要闻以及各类外交官员的实时文章中探赜索隐,合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时局的文章,实现了学术研究的破壁和对“书斋哲学”的超越。17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中国文化、中国现象的学者,比如莱布尼茨之于中国哲学、歌德之于中国文学、威廉·冯·洪堡之于中国话语等等,皆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的认知具有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观的意识,实现了对单纯理论研究的超越,为后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做好了铺垫。

(三)以时事评论的方式洞见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认知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时期趋于丰富、成熟。众所周知,1849年马克思刚刚抵达伦敦的这段时期,生活非常拮据。为谋求生计,马克思应具有左翼倾向的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的邀请,开始了他长达10年多的撰稿生涯,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有关论述中国的时事评论性文章,如1853年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7年的《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英中冲突》《俄国的对华贸易》、1858年的《鸦片贸易史》《英中条约》、1859年的《新的对华战争》《对华贸易》等,这些著述深刻揭露了英、俄等国对中国犯下的野蛮罪行,批判了英国政府勾结法国进行侵华战争的罪恶目的,肯定了中国人民斗争的正义性与正当性,客观评述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中国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点勾勒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样式,是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集中表达。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探究顺应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堪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运用的典范。

二、“两极相联”:以对立统一规律为遵循解读中国

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有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但又怪诞的研究人类发展原理的思辨哲学家,常常把他所说的两极相联规律赞誉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7]这里的“思辨哲学家”指的是黑格尔,“两极相联规律”一定意义上指的便是对立统一规律。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多处体现出对立统一规律的意蕴。

(一)古代中国是“早熟的文明小孩”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開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8]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9]“书刊印刷业的兴起和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字的垄断,而且也打破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垄断。”[10]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传入欧州极大地改变了欧洲文明的进程,实现了三大“解放”:促进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以更深层次的向度突破了地域限制,推动了经济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公平,加速瓦解着基督教修道院特权垄断的进程,促进了精神解放;以强大的武力和传播力震慑封建阶级,攻破牢固的阶级堡垒,推动了政治解放,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对比而言的古代中国,它本身却没有因此长成 “正常的文明小孩”。一方面,滥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农经济造成并加剧了中国隔离保守的状态,使得中国在封建社会末期“底气不支、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矗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曾一度支撑起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构架,但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与资本主义的扩张,其国家构建走向式微,因为“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作用有深入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牢中”[11]。这与古代中国孕育的璀璨的文明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不匹配,故而被经典作家称为“早熟的文明小孩”。

(二)晚清社会自身是“必然要解体的木乃伊”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嬗变是近代中国陷入困境的重要前提。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已经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该论述从一定意义上澄明了中国门户被西方列强强力打开而被动纳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成为近代中国内部发生巨变的前提之一。旧的社会形态让渡于新的社会形态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生产力发酵的社会形态嬗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必将在世界大的发展趋势中被动转型,因此遭受困境并不是偶然事件。

马克思恩格斯曾以犀利的手法客观记录下列强侵华的暴行:“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7]“(由于英军的侵入),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从目前同中国人发生的冲突中,俄国不要花费一个钱,不用出动一兵一卒,到头来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都能得到更多好处……”[7]正是因为清廷的腐朽与软弱,致使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走向式微,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旧中国的)隔绝状态”“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2]事实上,近代中国所遭遇的侵略是几千年来传统封建制度面对资本主义时的应激与抵抗,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中,这种“解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近代中西方的矛盾是“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本身就蕴含着矛盾: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残暴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这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近代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也充分验证了文明对抗间的力度与强度,所以近代中国还要解决“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社会实际中勾连成了“奇异的对联式悲歌”——“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7]。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近代中国也必将确立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救亡、进步”的社会目标,处理好“除旧”与“布新”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体性视域预言近代中国走向的首要贡献。

纵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采用“文明小孩”和“木乃伊”的两个比喻犀利地概括了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对立性,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割裂,随着历史的嬗变,中国将成为“整个亚洲的新纪元”;横向来看,近代中西方同样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半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较量必将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循理对立统一规律、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洞察利弊,才能更贴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

三、世界公民:替近代中国发出正义的声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不仅是一种认识工具,更是抨击殖民扩张和维护被压迫民族尊严的犀利武器。通过揭露西方政客的伪善面孔、昭示中国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正义性,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伟大的预测。

(一)揭露西方政客、媒体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其一是披露“亚罗号事件”背后的政治事实。针对英国政客所谓“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的说辞,马克思多次论证了亚罗号本就是一艘中国船,中国水师上船逮捕藏匿在船内的中国海盗合情合理,英国政客与媒体颠倒黑白的说法实际上只是“政权摆弄的幕后操手”的本质体现。在事实上英方是野蛮并且失真的:“不耐烦辩驳的英国海军上将就用武力为自己铺平通向广州总督府的道路,同时摧毁在江面的帝国舰队”;在逻辑上英方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起先广州遭到轰击是因为破坏条约,后来广州遭到轰击是因为遵守条约”[12]。基于此,马克思指出:“他们举不出一件明确的罪名……而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控诉。”[7]

其二是以一系列文章剖析帕麦斯顿的独裁政治。在《英中冲突》《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帕麦斯顿内阁的失败》以及《英国即将来临的选举》中,马克思认为,帕麦斯顿不仅是“大棒论据”和强硬外交政策的极力推行者,更是发动鸦片战争的“毒品贩子”,他依靠战争行径保证自身权力和政治生命的延续。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帕麦斯顿开辟商区推销鸦片、极力争取下院议席、肆意破坏国际公约、蓄意煽动和助力两次鸦片战争,其真实镜像就是独裁统治的主导。

其三,以整体性视角追索西方政客与媒体的欺骗性。马克斯恩格斯认为, “鸦片战争是用大炮强迫中国进行正式的鸦片贸易”,是以武力打开天朝大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虽然这其中的是非黑白不言而喻,但西方媒体、报刊“都被黄金的链条和官方的链条同政府紧连在一起”[13]。所以到处充斥着蒙蔽民众双眼、颠倒黑白的言论与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政府裹挟、金钱利益的驱动之下,媒体只能沦为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传声筒”。可见,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中,人道主义沦为了辞藻华丽的空洞口号。

(二)昭示中国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和正当性

昭示中国人民斗争的正义性、正当性的第一步就是给西方的侵略暴行进行定性。马克思恩格斯直言这是“海盗式的敌对行动”。比如在《新的对华战争》中马克思指出:“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帕麦斯顿总是采取海盗式的战争使这个国家和英国疏远”,“这个用海盗式的战争逼迫中国政府接受的条约”。[14]恩格斯在《波斯与中国》中指出:“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经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12]“海盗”一词形象且真实地反映了英国(西方侵略者)的罪恶本质:英、美、法、德、俄、日、比、意、奥、西、丹、瑞等14国先后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汉口、重庆等多地开辟通商口岸和公共租界;在中国境内实施惨无人道的犯罪行为;对圆明园进行罪恶洗劫(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英国军队随心所欲地火烧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和中国皇帝的夏宫”[9])……因此,“海盗”一词是马克思恩格斯替中国发出的正义声讨。

在对西方侵略罪行斥责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对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给予了高度肯定。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马克思恩格斯将其称为“革命”“烈火”,在《中国记事》等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尽管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某种宗教的色彩,但它是由外国入侵而引起的一次“大爆炸”,是中国社会必然要发生的革命运动;而且,这场运动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由“鸦片麻醉剂”引发,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代表性事件,所以是正义、正当的。在对待侵略与反侵略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之上,直击西方列强要害,严厉辩护,尽致地体现了其作为“世界公民”的伟大情怀。

(三)预言中国将成为“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预示中国的发展前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逻辑、扩张本质、民族保卫、人民斗争等多重概念(观念)詮释以后必然要关切的问题。在探析了近代中国的整个现实状况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不无希望地指出:“中国或将成为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7]一者,旧中国必将瓦解,现代社会、新型文明以及全新的经济体系大有可能在中国诞生;二者,随着一系列蕴含新的革命萌芽与政治生命事件的出现,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古老中国整个传统制度将完全崩溃”显见地成为了可能。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客观剖析近代中西方矛盾和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之后,对中国发展寄予的深切厚望。虽然他们并未直接说明近代中国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但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已经明言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可能性。历史阶段固然不可超越,但不同社会发展的路径又表现出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蕴藏在物质生活建设的内因和外因之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四个自信”擘画时代蓝图,演奏时代乐章,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问题强有力的回应,也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洞见”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四、中国洞见: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启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新时代背景下,以整体视域再度透析两位伟人眼中的中国的文明与沉疴,使“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于全社会蔚然成风,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提供重要启示。

(一)超越“欧洲中心主义”,提振道路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国际问题的非“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在对“欧洲中心论”主题的探讨中,以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学者将马克思列为欧洲中心主义者,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臆想性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在其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仅仅是圈定在欧洲范围之内。其早期思想虽直指欧洲现实问题,但着眼点不仅限于欧洲,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是跨越阶级、跨越国界的全球性质的解放。[15]以中国为例,马克思固然看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但他更强调的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对于全球发展的影响。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并不简单地将中国视为落后的一方,他们的论述更包含着对侵略者愤怒的声讨,从正义立场来审视,欧洲殖民者虚伪残暴,肆意践踏国际公约,马克思自然不会也不可能将欧洲“文明”与西方标准奉为圭臬。另外,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中国的反抗斗争对于本国的意义,还看到了这种反抗斗争对于殖民国家的意义:“欧洲人民的下一次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7]因此,“欧洲中心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绝不能以此论调来矮化马克思主义。这就启示我们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要以系统思维审视全球发展问题,包容国家发展样式的多样性;要由“隔绝的历史”走向“整体的历史”,从整体性角度研究世界历史的进程,破除“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认知陷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解读提供理论澄明;要善于甄别“欧洲中心主义”带来的普世价值宣传,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裹挟,辩证理解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道路”与中国的“传统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在国际舞台主动设置议题,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话语,从而增强道路自信。

(二)坚定政治立场,强化党的使命担当

对处于近代艰难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来说,执政集团的软弱性、腐败性不仅使得其自身深陷列强侵扰、割地赔款的外患境地,同时更使得其政治约束成为一纸空谈,严重削弱了国家统治的能力,掣肘着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最终沦为了马克思口中“必然要解体的木乃伊”。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16]一个卓越的领导集团往往更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强大的国家建构。强党与强国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关系,处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党理应自我革新,从近代中国的遭遇中获得经验:其一,巩固稳定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确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正是这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才使得我国凝聚起了强大的向心力,有效缓解了社会撕裂、阶层冲突等问题。新时代必然也应当巩固稳定的价值理念,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精神源泉。其二,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清廷内部的腐败与官员倒戈、人心涣散的事实证明,以反腐工作推动廉政建设,时常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才能发挥领导集团的导向作用。新时代,我们党要营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生态,不断提升管党治党新境界,培育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以纯洁坚定的精神追求砥砺前行,塑造真心为民、务实求真、有担当、有作为的政党形象。其三,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我们党历来有汲取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为镜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是共产党人的必备本领,也是增强道路自信的题中之义。

(三)全面深化改革,永续中国精神

未来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不同的文明毋庸置疑地需要打破壁垒与成见,在“破壁”中展开对话。清政府的闭关自守致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逐步走向了落后挨打的历史困境,然而,“历史好像是首先是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时代相传的愚昧状态唤醒似的”[7]。历史给近代中国敲响了警钟,它促进民众开始反思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沉疴垢弊及解决方案,为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17]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了解世界,读懂中国。一方面,要透析、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和方法,以问题倒逼改革,在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的统一中实现发展;另一方面,要赓续时代精神,从近代中国屈辱史中汲取经验,坚持“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合力催生动力,以动力激发活力,为世界文明的进程贡献力量。

综上,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明了古代中国向近代转变过程中的历史困境,深刻分析了近代中西方文明进程背后的对立统一性,指明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特点。他们站在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立场上,犀利地抨击了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科学地预见了中国社会的光明前途。从“洞见中国”到“中国洞见”,展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全球视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解读中国来理解世界、促进人类解放事业的逻辑机理。这一伟大创见,实现了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尝试,将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

[2]李大钊.守常文集[M].北京:北新书局,1949:97.

[3][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4]秦家懿编著.德国哲学家论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4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8、168、779、792、804、793、800、778、779-78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7、12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

[1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8:115-116、116、23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74.

[15]史英哲,刘同舫.从欧洲到全球:马克思理论视域的拓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6(1):122-127.

[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96.

[17]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略论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