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2021-12-19 11:46田重
克拉玛依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实马克思主义特色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熔铸于其整个思想谱系之中,谱写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石,注入彰显时代意涵的精神特质,建构起用以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不可摧的理论大厦。从历史唯物主义向度观照,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作为其根本立场,将以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为核心范畴的辩证关系作为其基本内容,并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其理论旨归,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以其深邃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昭示出其耀眼的学理光辉。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5.03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田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J].克拉玛依学刊,2021(5)16-21.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视阈,将唯物史观作为其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置于精准审视与考究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整体框架之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给予了精准回应,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整套主旨明晰、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凭借其真理性力量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现实引领。因此,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有必要深究其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一、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其理论依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作为其根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以及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直接凸显出人民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继承与吸收这一思想内核,将人民立场作为其矢志不渝坚守的根本立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并将这一价值理念贯穿渗透于其理论体系之中,继而落实于治国理政的全部现实活动之中。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对于何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一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陷入两个根本对立的极端。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出发去探寻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将处于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人”作为客体深入考察与探析,进而精准地把握到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因素,以极具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群众史观有力地驳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向度。“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实践为现实依据科学地阐释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进而旗帜鲜明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延续并夯实了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秉承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进而提炼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与使命,致力于以实际行动践行与坚守初心与政治本色;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现实需求与美好期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不仅彰显出对于唯物史观一脉相承的价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是以极具时代意涵的话语表达昭示出其矢志不渝的价值取向,将初心使命、奋斗目标、价值标准等都指向人民这一主体,将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人民展开,从而多维度、全方面地凸显与强化了人民群众的核心主体地位。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作为主体性力量的同时,也充当着决定性力量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人民群众自始至终都活跃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凭借自身的实践活动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其中“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1],“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1]。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人民群众都参与其中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紧紧依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正是因为拥有人民群众凝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我们党跨越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群众史观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在历史发展的年轮中不断得以印证,不断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真理性光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发展的根基与力量源泉,将人民置于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合力作用,并将群众史观与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新时代,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推进“四个伟大”战略部署;必须依托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人民,内在统摄了群众史观的基本内核,并不断地熔铸新的时代特质,将人民这一主线贯穿始终,将人民不仅视为价值主体更视为实践主体,视作推动社会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是一切工作的评判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群众史观为理论武器,不仅将其体现在整个思想谱系之中,更是落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的需要和期待为逻辑起点展开,对于其工作的评判与检验也必须交由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根本利益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效的价值圭臬”[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群众又拥有了评价主体这一重身份,然而,人民群众不论是作为价值主体、实践主体亦或是评判主体,这三者都是践行人民立场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与价值尺度开展,致力于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保障人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必须保证人民在各个方面都真正得到实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保证人民各方面能力都真正得以提升,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一切工作的成效在实践与历史中交由人民评判与检验,进而实现以生产力为标准的评判尺度与以人民满意为准绳的评判尺度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抓手,接续秉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在新的时代场域中融入彰显时代特质的元素,淬炼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华,继而内在渗透于其理论体系与治国理政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它既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论之基,又不断开辟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而直接昭示出其非同凡响的真理性光辉。

二、基本观点:以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为核心范畴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伟视阈,科学地把握了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为核心范畴的辩证关系,将这一基本原理嵌入其整个思想谱系之中、融入其思想精髓之中。社会意识既根源于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以此为立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与锻造而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展现出其无穷的真理性力量。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现实的呼唤中淬炼而成的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精华。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走向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唯心主义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关系,坚持社会意识的本源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核心观点给予唯心主义当头一棒,以其真理性力量破天荒地解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有力抨击与驱逐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残余,巩固了唯物主义在历史观维度的绝对话语权。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运用与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此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之基,“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5],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现实世界给予了正确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發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革。然而,如何更深层次地全面推进各方面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新的境遇呼唤与催生新的理论,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地深化改革,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一系列现实举措的推进,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的提出,都是对于当前时代之问的精准回应。也正是在这一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它是在现实的召唤之下锻造而成的反映客观实在的时代精华,它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融入其肌理之间,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始终渗透着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运用与发展。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改变,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仍然未变。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从现实物质生产力水平出发,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为解答时代命题提供了现实方案。“八个明确”在精准研判历史方位的基础之上,精准把握“变”与“不变”的主要矛盾与基本国情,以最大的实际为立足点与出发点,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描绘了各项事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与宏伟蓝图,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从理论维度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了精准解答。“十四个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多维度、全方面地作出了政策指导并且提供了实施路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对策和实际举措”[6],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深入阐释“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以鲜明的实践逻辑彰显出它源于实践又终回归于实践的现实旨归。总之,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与升华而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运用与发展,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光辉。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先导与思想指南终而回归于现实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在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同时又对其起着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以引领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最终回归于实践,这是其所固有的根本旨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从实际出发,在现实境遇中淬炼而成的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科学理论成果,它凭借其非同凡响的真理性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指南,发挥着引领实践、促进社会变革的关键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昭示出其强大的实践伟力。为此,必须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凝聚共识,使其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使其能够牢牢地掌握群众,积聚起磅礴力量;必须以此为现实指引,将此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去改造世界,进而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置于重要的战略性地位,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文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传承并汲取思想精粹;必须以时代为现实场域,彰显时代所特有的精神特质,从而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以此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卓著的科学性直接彰显出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始终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扎根现实土壤,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对历史与现实予以科学研判,以其深邃思想对于现实问题给予了精准回应,进而形成了逻辑缜密、脉络明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光辉思想更是以其强大的理论穿透力与实践引领力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以现实指引,发挥着理论的重要引领作用,自始至终地内蕴着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与发展,直接昭示出其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三、理论旨归: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为其理论旨归,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取向贯穿始终,对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凭借其鲜明的人民立场与崇高的格局境界牢牢地占据在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上。

第一,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直接昭示出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价值取向,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地秉承着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并且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地开辟新境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正是为人民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人民性这一鲜亮的底色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亦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鲜活的实践过程所形成的别具风格的话语表达与理论成果更是将中国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一贯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表达”[8],是激励人民一往无前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始终以人民幸福为奋斗宗旨。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作为衔接起人民美好生活和文明永续发展的线索,直接为乡村治理和生态治理指明了实践方向。[9]只有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追求,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与拥护,才能筑牢最为坚实可靠的群众根基,才能在伟大征程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品格渗透于其思想谱系之中,始终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风范,又不断地熔铸了新的时代意涵,以一系列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成为引领伟大实践的思想旗帜与光辉典范。

第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现实路径。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之所求,更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将这一范围扩展延伸至全人类,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更肩负起“为世界谋大同”的重大使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2]这一经典论述深刻揭示出我国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为人类作贡献的神圣使命,彰显了我国强烈的责任担当与崇高的格局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发展的宏伟视阈,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国际形势,精准地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国互利共赢,以此为全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以期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着眼于人类的共同发展与整体解放,跨越了国家的狭隘范畴,始终渗透着浓郁的人本情愫,内蕴着对全民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与向往,实质上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拓展。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终极旨归的现实路径,是我国为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品格,深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我国一贯的价值追求,昭示出我国的大国担当与崇高信仰,从而凭借其真理性与科学性成为引领实践活动的光辉典范。

第三,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旨归。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其卓著的真理性有力地驱逐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残余,从而夯实与巩固了唯物主义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框架之中,“人民”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主线,全部活动都围绕人民展开,“现实的人”既是逻辑起点,又是依靠力量,更是逻辑归宿,他致力于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实现每一个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种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趋于高度统一的联合体,每个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他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在其影响之下,人类不断地开展革命性实践以期实现自我解放乃至于全人类的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终极旨归,并且为此而奋斗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就是我国为实现这一终极旨归所做出的现实努力,其逻辑指向仍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它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在价值旨归上是相契合的,只不过它是立足于时代场域与现实条件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而已。马克思主义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凭借其强大的真理性力量与道义性力量凝聚起改造世界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去解放全人类,科学地指明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与依靠力量。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秉承其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终极旨归,将其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液之中,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民立场,凝聚起磅礴力量以改造世界,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不断地在实践中孕育与锻造一系列彰显时代意涵的新战略、新思想、新理论,不断地为实现这一终极旨归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它照亮了人類寻求解放的康庄大道,它是指引全世界无产者不懈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在其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群众史观为抓手,牢牢站稳人民立场,筑牢群众根基,力求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不断地开启新的伟大实践,以坚定的步伐朝着这一终极旨归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在这伟大实践之中淬炼而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又凭借其真理性力量赋予新的探索与实践以现实指引。它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牢记初心与使命展现出其深邃的使命意识与历史观照,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反映出其强烈的时代特质与责任担当,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旨归彰显出其人本情怀与价值旨归。与此同时,它基于全球视阈将国内与国际相贯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方案更是直接昭示出其高远站位与博大胸襟。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内蕴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涵,又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以中国智慧不断地充实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进而成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格的光辉典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29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郭云泽,刘同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 2018(8):37-4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5]王伟光.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5-12+167.

[6]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4-30+20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8]秦宣,杨彬彬.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37-47.

[9]包大为.从浙江经验和历史语境看“两山”理念:乡村振兴的治理方向[J].治理研究,2020(4):27-33.

猜你喜欢
现实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