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2016-11-19 16:01杨晓光李慧
理论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杨晓光 李慧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重大外事活动中一再强调国与国之间要坚持平等互信,并通过外交实践不断推进国际社会的平等互信发展。中国特色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真梳理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与国平等互信的理论主张,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的本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国与国关系;平等互信;国际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74-04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针对国与国关系的构建问题,一直强调国际社会应该遵循平等互信原则,国际社会坚持平等原则,就会增进国家间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从而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中国特色的平等互信外交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有关国家间平等思想、互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理论,有助于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深化对平等互信思想的研究。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资本主义诞生前的封建社会进行过描述,以此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文明性和进步性。同时,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由于其自身发展过程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也科学预见了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性,认为只有推翻剥削制度,才可能实现国家和民族解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今天我们要探寻国家和民族间的关系,就必须“回到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确立中国特色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

首先,封建生产方式导致国家间的闭关锁国,缺少交往。封建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性的、封闭的生产方式。在亚细亚土地所有制形式中,以土地为自然条件而形成了共同体,社会财富的大部分是由小公社范围内的手工业和农业结合创造的,能够保障公社的自给自足,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包含着“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切条件”。[1]农村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场所,由于社会分工进程发展缓慢,人们之间交往也非常有限,导致封建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人身依附特性增强。马克思指出,在封建社会中,“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2]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互不往来和封闭状态是由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马克思认为,导致东方国家停滞的根源在于中央专制制度,东方社会文明程度低,幅员辽阔,“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3]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国家和民族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人类社会从民族地域走向世界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社会的世代交替产生了人类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交往的扩大和以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分工的发展,各民族封闭的状态最终被彻底消灭,这样历史就日益成为“世界历史”。[4]540-541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化的商品生产成为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客观上促使这些国家寻找商品销售市场,从而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5]35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迫使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大地区和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民族的历史首次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一定地域创造出的生产力,尤其是发明,在人类交往日益扩展的情况下才不会失传。只有以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不断发展,所有民族都被卷入竞争斗争,“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4]559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类文明传承角度来看,世界市场条件下能更好实现这些目的,“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5]35世界历史不再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独自发展和简单相加,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日益交融,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坚持平等互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民族关系的正常化。资产阶级造成的民族剥削和压迫导致民族间的不平等和不互信,造成了民族仇恨和民族斗争。如果不改变这种压迫和剥削状态,就无法消除民族分隔和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才导致了民族剥削和压迫,而实质上这是一种阶级剥削和压迫。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波兰起义17周年的国际大会上提出了他们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要使各国真正联合起来,它们就必须有一致的利益。”[4]694但是,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各国联合的阻力,只有消灭这种一些国家压迫剥削其他国家的所有制关系,才能实现各国利益的一致性。同时,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对立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50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被社会主义社会代替,最终,人类社会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各国无产阶级在消灭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处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平等互信思想。一方面,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苏维埃俄国需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争取良好国际环境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时期竭力争取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的平等互信。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向东方等广大被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表示友好,支持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争取反帝国主义的国家联盟。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科学剖析

通过梳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交往中的实际所为,马克思恩格斯将贪婪、血腥的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在无产阶级面前。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对东方弱小国家进行剥削、欺压,还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背信弃义,不讲道德。科学分析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历史,有助于无产阶级认清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和道路,也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不平等不互信。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落后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它在创造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明奇迹同时,也带来了国家间的不平等和不信任。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农村注定臣服于城市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注定要从属于资本主义文明,最终,“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36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种剥削制度,在世界市场形成前,它剥削本国无产阶级,在世界市场形成后,它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剥削其他国家和民族地区。在西方资产阶级对外侵略扩张下,传统的东方社会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西方列强通过欺诈和美化掠夺为自己暴行开脱的行为,暴露出资产阶级虚伪、残暴等不道德的本质。西方资产阶级文人曾经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描写成“田园诗”般的美好。马克思恩格斯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史,但资产阶级却极力掩盖这种对外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5]690为了掩人耳目,在侵略剥削东方国家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散布“东方野蛮论”,但实际上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野蛮行径”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由此给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印度来说,尽管以往遭受过灾难,但相比于不列颠带给印度斯坦的灾难,在“本质上”程度要“更深”。[5]678欧洲列强妄图把侵略战争合法化。①在揭露英国污蔑中国不遵守国际义务的“亚罗号”事件中, 马克思指出:“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7]177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露列强侵略扩张的残暴行为呼吁国际社会的平等互信。国际社会如果没有平等互信,侵略和杀戮就会盛行,人类社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为了揭露以英国殖民者为代表的列强的对外暴行,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大量关于英国——波斯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和印度民族解放战争的文章,指出英国通过残暴镇压方式征服了其他弱小民族。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洲,英国军队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他们“为所欲为”,抢劫、暴行和屠杀成为英国士兵长期以来的特权和合法权利。[7]499通过对英国“打着传布文明和人道的旗号”[7]499却干着丧尽天良的罪恶行为的揭露,马克思恩格斯向无产阶级展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弱国犯下的罪行,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交往毫无平等互信可言,从而激发世界各国对争取未来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斗志和热情。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不互信。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争夺霸权导致战争不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当时欧洲各国的战争指出,这是列强之间称霸世界的冲突。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战争》中指出,欧洲从18世纪以来的任何一次严重革命,都是以发生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为前提的,18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都是这样,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情,在妄图称霸世界的列强国家内部,统治者和臣民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爆发着严重的冲突,而且列强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进一步加剧,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6]696-697为了争夺霸权,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是不可能平等互信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为了利益而进行的欺诈和战争,这方面最好的事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中叶,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而与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普鲁士打败法国,成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德国为了防止法国复仇而与意大利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而英法俄三国则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了协约国。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俄国等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所谓的同盟不过是借助别国实现本国霸权目的的手段而已。

资本主义国家间对外交往中的不平等不互信充斥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以维也纳体系为例,该体系确立了正统主义原则保护下的君主制度、俄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英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国家利益、奥地利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维也纳条约及其所构建的体系让国际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让欧洲国家间的关系充满了“变数”。[8]英、俄、普、奥等国家与战败国法国签订的这个条约,宣告了欧洲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完全忽视欧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各民族间的地域界限,阻碍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进程。马克思在《伊奥尼亚群岛问题》一文中揭露英国对他国领土的窥欲时指出,根据维也纳条约,英国只是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者,但从公布的英国约翰·杨格爵士的密件中可以看出,英国在将伊奥尼亚群岛归还给希腊时,要割下最好的一块岛屿并入英国殖民地。该密件的公布,使“英国舆论和欧洲国际法都处于尴尬境地”,因为背地里篡改欧洲版图的行为是“破坏维也纳条约的行为”。[7]706马克思指出,在欧洲列强共同作用下,维也纳条约成为纸上法典,条约中规定要永远推翻波拿巴王朝的法兰西王位,但现实情况是,路易-拿破仑统治着法兰西第二帝国,欧洲的所有君主都承认他拥有合法的地位,并且与他结为好友,甚至受到了欧洲君主的厚待和膜拜。由于欧洲列强不遵守承诺,背弃诺言,“这部欧洲jus publicum[国际法]的圣书便一页一页地被撕掉了,只有在一方的利益和另一方的软弱决定有必要时,它才被引为根据。”[7]707

三、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间平等互信的基本原则

资本逐利的本性让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进行侵略扩张,这造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洞见未来人类社会只有消灭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人类本性的复归,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注定回复到简单的私人道德和正义原则的轨道上。通过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平等互信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

首先,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间的平等互信。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资产阶级缔造的国际社会的混乱状态和缺乏公平公正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阐明了当时国际关系也必然处于异化状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异化的表现:单个资本家与其他一切资本家进行斗争,单个工人与其他一切工人进行斗争,最终导致整个资本家阶级反对整个工人阶级、所有工人群众反对资本家集团的阶级对抗。“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种到处都很混乱、到处都在剥削的现象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9]602而国际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国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10]各个国家的平等互信实际上也是指国际社会的合作问题,只有实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所有制关系,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马克思指出,各个国家只有在彼此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联合起来,为此,要首先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消灭“一些国家”剥削“另一些国家”的存在的条件,让各国获得这种一致的利益。[6]308只要有剥削存在,国家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平等和信任关系,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只有消灭人对人的剥削,才能消除“民族对民族的剥削”,最终“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对立关系就会随之消失”。[6]291未来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必将是平等的和“兄弟友爱”。“未来无产阶级将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5]50这意味着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民族国家中,对内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对外也不为了狭隘的民族利益去剥削其他民族,而是坚持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由于所有的无产者都没有民族偏见,并且具有人道主义和反民族主义的修养和举动,“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9]666

其次,通过遵守国际法准则来维护国家间的平等互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欧洲列强一系列不遵守国际法、相互欺诈利用、背信弃义的言行所展开的批驳可以得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间的主权平等和相互信任,促进国际关系的正常有序发展,需要国家遵守国际法。马克思通过《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向人们展示了18世纪英国俄国外交关系的本质。其一,依据英国外交官从圣彼得堡发出的秘密书函,揭露了英国亲俄外交的本质。例如,英国为让俄国调停英国与美国及其支持国的和谈,英国驻彼得堡大使詹姆斯·哈里斯在给英国政府的信件中报告了他如何争取俄国女皇的信任和支持的,为此该大使不惜提出赠送俄国岛屿的计划,并自认为“比较聪明的办法是向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做出这种牺牲”。[11]262、265同时,人们通过这些秘密书函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的外交大臣们的自欺欺人,即在俄国背弃英国时,仍然相信“把它(大不列颠)和俄罗斯帝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自然形成的,是破坏不了的。这两个国家合起来,几乎可以支撑住整个世界;分开来,每一个的力量和重要性都会受到根本的伤害”。[11]266这些外交信件,展示了英国外交官们为维护英国利益而显露的丑恶嘴脸:势力、欺诈、不讲信用。其二,通过《北方告急》《防御条约》等小册子,一再向世人展示英国外交的背信弃义和俄国的霸权野心。《北方告急》这一小册子介绍了18世纪初沙俄组建北方联盟瓜分瑞典的战争,马克思认为对瑞典的瓜分是“近代外交史上第一巨大的行动”,“在欧洲,这是第一次,不仅撕毁了一切条约,而且把这一行动宣布为一个新条约的共同基础。”[11]270在瓜分瑞典的战争中,英国被“抛进了俄国的势力圈”,[11]270尽管英国与瑞典有约在前,但随着战局对瑞典不利,英国放弃了瑞典。

再次,国家间的平等互信是国际关系中需要坚持的道德和正义原则。马克思深刻批判资产阶级国家间的外交政策,从上面介绍的《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可以知晓,英国在外交中经常使用背信弃义的手段来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利益,俄国则经常“唆使这些强国互相倾轧,从他们的敌对关系中坐收渔利,以便推行俄国的侵略政策”。[12]这些外交手段缺乏道德性和正义性,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混乱。在1864年10月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创建写的《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列强们在对外政策上为了实现罪恶目的而挑唆民族偏见,通过牺牲人民的生命、浪费人民的财富来发动侵略战争。通过揭露英俄间的外交秘密,可以让工人阶级增强自身的使命意识,自觉肩负起监督本国政府对外活动的责任,在必要时动用一切所能来反抗它,在无法阻止时就团结起来揭露它,让其他民族的无产阶级都能认清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交往的本质。同时,马克思对未来无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的国家充满了期待,希望用私人交往中“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原则”来指导各民族的交往,并将此原则看成是“至高无上的”。[13]因为西方强国在外交中缺乏道德感和正义原则,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道德和正义”中必然包含着平等互信思想精神。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支持民族国家独立和解放来推动国际平等互信。在美国内战问题上,19世纪60年代上半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文献,结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写作大量文章来揭露美国内战产生的原因,例如《美国内战》《北美内战》等文章,指出此次战争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奴隶制之间的斗争,“所以十分明显,整个过程过去和现在都是以奴隶制问题为基础的。”[14]在意大利反对外来干涉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发展未来,只能由这个民族来决定。民族派认识到,意大利革命的胜利将为其他民族的解放斗争提供借鉴,从而激励各个民族进行反抗压迫的共同斗争,因此他们不畏惧法国的干涉。[15]通过《欧洲的战争前景》《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等文章,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法国等欧洲列强妄图通过发动新的战争来延迟意大利统一进程的企图。恩格斯在《波河与莱茵河》一文中披露了法国拿破仑帝国的图谋,指出拿破仑帝国妄图以所谓的自然疆界理论侵占莱茵河西岸,同时也揭露了德国资产阶级亲奥集团妄图建立以奥地利为核心的“中欧大国”的图谋。这些文章对意大利统一采取了一贯的态度和主张,即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意大利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大量欧洲列强对外侵略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事实的论述,表达了对落后国家和民族争取国际公平正义的期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虽然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弱小,但同样是国际社会的主体,应该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享有同样的主权平等地位,而欧洲列强对它们的侵略就是对主权平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亚非拉等弱小国家有权利去争取国家独立,捍卫领土安全。

注释:

①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制造“亚罗号事件”。“亚罗号”事件是中国近代时期英国一系列粗暴践踏中国主权和损害中国管辖权事件中的一个。“亚罗号”商船本是中国商船,为便于走私商品,该船曾经在香港的英国政府注册过,中国在查处走私船只时,将该船扣押,英国却以该船属于英国为由要求清政府放人、道歉,清政府虽然按照英国要求做了,但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8]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5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房广顺,高兴伟.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外交观念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5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84.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论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要义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