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音 王立刚
摘 要 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面临新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政策意味着之前已有的负担减少了,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新的空余时间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教育空间的形成。各学校由此面临着新的任务,即在减负的同时要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阶段,“双减”政策后学校的提质增效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高效能作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课后兴趣培养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归属,通过家校合力,提升“双减”政策后的教学效能。与此同时,学校在制定相关提质措施时,也需要更针对实践,如此才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 “双减”政策;作业效能;课后服务;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 G40-01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0-0017-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政策),之后教育部又陆续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等配套政策,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给中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对各类学校來说,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保证学生学业成效的提高成为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双减”政策之后新的教育空间的形成
国家“双减”政策共确定9个城市作为试点,其中北京、上海、南通、威海等试点城市均发布了配套政策,如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8月14日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专门针对北京市“双减”政策提出了“教师流动”“严禁划分重点班”等措施,引起舆论,受到广泛关注,其他试点地区也正陆续发布针对本地“双减”政策的具体措施。
在“双减”政策逐渐落地之后,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面临新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政策意味着之前已有的负担减少了,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新的空余时间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教育空间的形成。具体来说,新的教育空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国家“双减”政策对各年级作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明确要求“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对于之前需要花很多时间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双减”政策之后,总体的作业量在减少,写作业所花费的时间也在减少,由此有了一些本来没有的空余时间。另外,一些地区也开始陆续取消小学阶段的统考,如北京市西城区下发了《关于加强西城区小学考试管理的通知》,对本区小学考试做出如下规定:在小学阶段不再举行全区统一的考试,而只保留各学校内部自行组织的一次期末考试。对于一些学校来说,没有了多所学校统一举行的期末考试,就意味着不会再有任何内部排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压力减小了。同时,这也意味着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业评价活动,相应地,也能够更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当然,不进行统一考试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可以不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而是意味着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要开展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更久了。以北京为例,在当前阶段,在放学后选择继续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学校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也有一些初中阶段的学校开始面向本校学生开设早晚自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在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之前,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只有约8个小时,在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之后,一些学生的在校时间已经延长到了10个小时,个别学生因到校时间较早或者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一天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了12个小时。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对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生活。同时,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是个新的挑战,学校有了更多课堂教学外的时间,教师也需要在之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任务。针对这些现实,学校和教师只有对课后延时服务做出更加精细化安排,对课后延时兴趣班和作业辅导做出更加精准的设计,才能避免这些时间被浪费。只有延时服务真正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和教师因为在校时间的延长而疲于应付。
第三,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起来,尤其在周末。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校外学科类培训不能占用周末时间,即使安排在工作日,每天也不能晚于21点。这意味着本来用于在周末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时间和曾经学习可能晚于21点的时间空余了出来,变成了学生在家里待着的时间,成为开展教育活动的新空间。这对家庭教育来说是个新的挑战,对于学校来说,需要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展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用好周末时间,让减掉的负担变成教育的成效。
二、“双减”政策之后的提质措施
在国家“双减”政策发布之后,各地、各学校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现有部分城市已发布具体落实该政策的措施,见表1。
“双减”政策的实施速度很快,而且不断有配套政策落地,于是各学校普遍面临着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继续使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问题。“双减”政策后的提质增效并不是要让现有的教学秩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是要推翻所有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好现有的政策资源,推动新的改革。具体来说,在当前阶段,“双减”政策后学校的提质增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构建低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国家“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减轻学负担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最终要依赖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2021年8月30日举办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鼓励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只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减轻课后负担提供基础保证。
第二,以高效能作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高效能作业是指让作业经过设计形成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内容和形式。高效能作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能与教师课堂教学形成统合,让作业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有效反馈。设计高效能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负担一直是学生负担的重要因素,一些作业无法与课内教学形成有效的配合,也缺乏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设计,再加上一些家长并不了解学生作业的具体指向,一般都是简单化地要求学生“完成作业”,致使作业成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成为家庭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国家“双减”政策文件要求各年级“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并提到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对此,部分地区已经专门发布文件对中小学作业做出规定,如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义务教育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指引》,提出增加综合性、项目式、主题式等特色作业。相关文件规定了中小学作业的基本原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关键是在减少无效作业、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高效能作业,这就需要学校在落实国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政策时做出相应的设计:(1)针对各个学科的学期教学目标,制定作业目标体系,即要保證每一次作业都是服务于总体教学目标要求的,不出现旁逸斜出的无效作业,不出现为了留作业而留作业的情况。(2)在总体的教学目标之下,制定学期作业目标。同时,在学期作业目标之下形成每一节课的作业计划和作业目标,这样能使每一次作业都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可以避免作业的随意性和碎片化。(3)精准设计作业,让不同作业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让每一次作业都能有效服务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搭建基础。当然,布置作业也要创新形式,但也不必刻意为了新颖而增加作业形式。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建立“高效低负”,即高效能、低负担的作业体系。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课后兴趣培养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国家“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校“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对于中学校来说,课后服务必将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对于小学来说,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课后服务既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在许多家长眼里,课后服务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在内的各个学科均构建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学生学习学科内容的落脚点,也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课后延时服务要围绕各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习主题,并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制定统一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不知不觉提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总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国家课程的编订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本身不是负担,而只有低效率、重复化的学习才是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课后延时服务所提供的虽然并不是像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教学,但是课后延时兴趣班的建立也需要遵守教育学理论,尊重教育规律,严格按照课程建设的框架来进行组织,以避免随意化、零散化、重叠化和低效化的局面。
第四,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归属,通过家校合力,提升“双减”政策后的教学效能。家校协同是指学校内的专业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它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双减”政策一方面对学校提出要求,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另一方面也向家长提出要求,希望家长“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对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出了要求,要“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总的来说,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增加了,尤其在周末,这对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和教育孩子,与学校共同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对于学校来说,如果无法完成与家长的有效协同配合,教育的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目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不少脱轨的情况,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存在比较严重的超前教育、灌输式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变低;另一部分家庭对孩子关心过少,无法给孩子提供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创新举措,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更多外部力量,促进家长自我教育,鼓励、支持更多的家长通过社会力量学习儿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客观的校外教育理念,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双减”政策之后提质措施的实现方法
国家“双减”政策是直指教育实践的政策,所以学校制定的相关提质措施也需要更针对实践,如此才有可操作性。基于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关于提升作业效能、提升课后服务的系统性和改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法都需要有更具体的实现方法。
第一,针对优化“双减”后的课堂教学。基于校外学科类培训普遍减少的情况,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建立起点低、效率高的“双减”课堂。教学应回归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展开。就小学而言,教师要在通览小学阶段12个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展开梳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减少没有实效的学习内容,减少要求学生“提前”学习的内容,并对各年级、各单元难点内容进行梳理、集中突破,从而完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针对提升学生作业效能,具体来说,首先要由学校层面统一制定学生作业设计指南,提供基本设计原则;然后由各学科组制定本学科作业的总体目标和学期目标,制定本学科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再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期教学目标,制定学期、各单元作业目标以及作业指南,并将该指南提供给家长,让家长对学生作业的总体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让家长能够抓住学习的核心。
第三,针对提供更加系统的课后延时服务,首先要由学校组织专家分析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阶段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再由各学科组提交围绕本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兴趣班主题;接下来由学校层面提供专业指导,建立兴趣班的具体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构建与学生年龄认知相符合、与学校各学科教学相配合且能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兴趣班体系。
第四,针对家校协同路径的形成,首先要由学校层面统一制定不同年级的家庭教育指南,让不同年级的家长获得必备的教育方法;同时,要完善现有的家长会和家长课堂的内容体系,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家长会和家长课堂进行统整,构建与学生成长相统一的家长成长体系,在学生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能让家长获得成长,进而让不断成长的家长促进学生的成长。
实际上,减轻学生负担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的重要命题。早在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就曾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时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同志曾经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表示全国的学校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1955年,教育部曾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也曾针对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表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2]。1988年,当时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由上可见,减轻学生负担成为伴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从过去“减负”的历史来看,新时期“双减”政策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还是新时期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必须要经过的阶段。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要继续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广大受教育者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这才是最终目标。
(贾音,北京市西城区自忠小学,北京100000;王立刚,北京师范大學文化与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88)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8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4.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