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意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12-16 23:20季绿怡
文理导航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语文素养

季绿怡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是相对于书本中的节选文阅读而提出的,强调阅读内容的完整性,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作者有系统性的了解。随着课改的推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成为重要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把握不同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整本书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品味,是本文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文体意识;整本书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阅读方法,与作者和文本深入了解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首先,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其次,依据课程标准来看,小学生有阅读整本书的必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这一块的教学往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有效的阅读指导等,研究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以下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整体意识,拓宽思维宽度

平时教材中节选的都是一些单独的短篇文章,缺少作品的整体性,学生看到的只是完整作品中某部分节选,缺少对文章以及作者的整体认识,长此以往,会缺失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而提倡学生阅读整本书,学生面对的是一部部完整的作品,可以知晓整本书中内容的前因后果,是一场完整的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整体意识。

(二)有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短章,它需要学生自觉进行一段长期的阅读,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他们制定阅读计划表的习惯,从而养成整本书阅读习惯。

(三)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挑战职业高度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并探索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师为了开展好相关的整本书阅读课,也需要和学生一样进行充分的提前阅读,这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只有走在前列才能更有底气地对学生进行书目的推荐。同时,为了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等。总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走出舒适区的挑战,有助于增加教师的自我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

二、文体意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文体,在相关课程标准中这样解释道:“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就是文章的体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将文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二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而且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因人而教。具备文体意识的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正确全面地审视文本,为整本书阅读的高效教学注入鲜活的血液。因此,基于文体意识实施阅读教学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顺应课标的要求

文体意识强,语文味就浓厚,更能突显语文的课程价值。新课标中已经提出了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的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年段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从文体角度考虑,课标给出了这样的实施要求:低年段的阅读以浅显的儿歌、寓言、故事、童话、古诗为主;中年段提倡多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高年段对文体意识的培养力度加强,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掌握要求。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是必然的选择。

基于文体意识,教师才能够根据符合文体特征的方法实施教学,结合学段特点,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

(二)强化语文意识,完善教学设计

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文体的现象十分常见。部分教师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方面,忽略指导了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强化文体意识,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和取舍。文体意识下的阅读教学,能使教师关注文章的文体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分布好主次要的教学内容,提高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这样可无形之中促进教师将教学设计修改得更加完善,更加注重结合文体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和细节,从而感受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自古以来就有“文无体不立”的说法,意思就是写文章要注意有鲜明的文体。提升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是培养孩子们识别不同文体的能力,面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不同文体中共性的规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理解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阅读说明文类书籍,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提取相关说明知识的方法,思考并分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阅读议论文体类书籍时,重在提取作者观点,给出的论据有哪些,论证方面是否有说服力,也能间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树立了文体意识,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创作,提升语文素养。

三、《十万个为什么》交流课案例

整本书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三个课型:导读课,推进课和交流课。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以科普为主题,因此我考虑到推荐学生阅读科普类作品《十万个为什么》比较适宜。基于文体意识下的教学内容设计,就很容易把握说明性文章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十万个为什么》的交流课为例,我设计了相关教学流程。

首先设计了“品读文段,感受语言特点”版块,由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介绍导入,带领学生猜谜:炉子燃烧了,但看不见火焰。空气进去的地方,也是烟出来的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绿色的字体寻找问题的答案。总结《关于炉子的谜》这篇文章,一开始,作者用谜语引发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为下文科学内容的呈现作了很好的铺垫。带领学生欣赏下一个片段,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思考:作者介绍了厨房里的哪些事物,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把它们写生动的呢?总结作者依次写了火焰、搪瓷茶壶、平底锅、大炖锅这几个事物,把火焰和搪瓷茶壺分别比喻成乐师和杂技演员,并赋予这些事物人的动作,使画面鲜活生动,趣味十足。16个字来概括米依琳作品的写作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接下来设置第二个环节“推荐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先后向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到如今,《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有六个版本了,共18册,收入4500个问题。请学生朗读一段文字,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科学知识的?思考过后进行总结,这篇文章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脉络,先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读者容易产生的疑惑,再以科学道理来解答问题,最后还会对问题进行延伸,介绍更多的科学知识。指出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文章结构基本保持这一模式。那么,在语言风格上,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又有什么特色呢?请学生快速默读另一段内容,通过交流发现总结,虽然它的语言上不是那么的轻松诙谐,但是知识性和科学性更强了,说理也更透彻了,在这个片段中,他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天池”的深度,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说明了天池的形状。接连一个设问,引出了火山的喷发及天池形成的过程。这样环环相扣,梳理清晰,让读者学有所获,心服口服。最后设计“推荐科普书,拓展阅读”环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作品,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变过程》,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建议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校四年级学生在阅读以上科普作品后,在五彩缤纷的卡纸上,贴上喜欢的图案,描绘新奇的造型,勾勒流畅的线条,书写独特的心得。一张张颇有艺术性的读书卡,展示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娟秀的字迹,多样的内容,见证了他们趣读沉思的痕迹。

教师在具备文体意识下进行教学,能够根据文本特点有针对性地把握重难点,更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文体意识的感染下,改善阅读与写作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波.量“体”裁衣,因“体”施教——试谈文体意识下的阅读教学[J].辽宁教育,2017.

[2]刘建华.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6.

[3]吕莉欣.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语文素养
“文体意识”的觉醒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从“审视文体演变的三种角度”来看文体演变与语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