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
【摘 要】劳动课程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传授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之下,劳动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劳动资源单一,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不利。本文提出必须对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及实践能力,为小学生之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启迪。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程;有效;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主抓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相应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培养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劳动教育,可以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和社会是劳动课程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自然、领悟生活、走近社会,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可加强他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弥补传统课程理论化的缺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足校园班级,开发利用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学生在这里要度过很长时间,实施劳动教育更多需要在学校完成。对劳动资源的开发首先要重视对校园资源的利用,要充分利用校园、班级的资源,引领学生主动开展劳动学习,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
相比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源,校园资源具有其特殊性和优势。特别是劳动课程资源,劳动课程是一门重要课程,很多地区都配备了专门的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在获取劳动资源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要充分考虑所能得到的实际教学效果。
班级中也有很多的劳动教育机会。如为了维护校园和班级的整洁,教师都会做好值班的安排,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卫生扫除活动,借助这一契机,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积极参加清扫活动,让他们可以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
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承载了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小学六年的时光,校园可以说是学生的另一个家。为了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爱护,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建设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如课下时间,带领学生一起维护植被,一起去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为它们修剪枝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如果學校条件允许,还可以开辟出一块自留地,将其作为学生的绿化乐园,鼓励他们自己选择花种,在这里进行绿化布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美”。
可见,作为基本的教育单元,学校和班级中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教师要开发其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引领学生主动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学习,深入感受劳动的价值,在具体的活动之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引入本地文化,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实施劳动教育需要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善于开发课程之外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之中获得劳动的能力,感受劳动之美。在劳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我们可以引入本地文化,从而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本地文化的多姿多彩,进一步去了解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例如,很多地区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和特色文化,教师可以挖掘家乡的资源,推出一系列的劳动课程,让我们的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引领学生走向社会,感受劳动对人民生活、生产的重要意义。如开展“我爱家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我的家乡》,通过影视的角度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感受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的劳动发展史,我们组织学生一起去参观本市的博物馆,听讲解员为大家介绍本地的发展历史及地域文化。为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可以开展“说一说家乡的美食”,请学生一起介绍本地的美食及其历史、制作工艺。在活动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组织学生来一次“厨王比拼”,请学生动手做美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
再如,学校可以和地方特色产业、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本地文化学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进行学习,在基地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这样,学生可以高兴地走出课堂,形成对本地文化的认可、热爱,在基地还可以设置一些手工课程、实践项目,邀请学生及家长参与,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引领学生领略本地的青山绿水及文化韵味,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真谛。
三、实施家校合作,基于家庭开展劳动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离不开三个主体,即家庭、学校、学生,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很多人慢慢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改革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改革家校共育工作,助力学生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自然也要挖掘家庭资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虽然可以学习到很多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学校也能表现得比较好,但一到了家就会比较懈怠,加上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不舍得孩子在家里受一点苦,使得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此,我们要加强家校合作,挖掘家庭劳动资源,努力发挥家庭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教育作用,引领学生在简单的劳动中强化动手技能,可以体会家庭生活之温馨。
例如,引导家长督促孩子做好自己房间的整理和清洁工作,让学生养成独立、爱劳动、爱干净的生活习惯。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完成课堂作业以后,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如妈妈做饭的时候,帮妈妈做一些清理工作,主动为爸爸捏捏肩膀等,通过这些小的劳动,让学生对父母的劳动形成感恩的心态,进一步拉近亲子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内心困惑,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立意识。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父母不是旁观者,父母要抓住这个契机,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在与其交流中,为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感恩意识,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引导。如一开始,很多学生可能难以完成清洁自己房间的任务,拖完地之后地面还是有较多的水印,且角落中还有许多的灰尘。家长不要上来就是指责,这会打压他们的积极性,与其说太多,不如与孩子一起清理,为他们展示劳动技能。在与父母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掌握劳动的诀窍,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也能将劳动中的很多理念运用到学习之中,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可见,实施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拓社会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举措,也需要社会的深入参与。因此,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斷开拓社会资源,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不断地深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让学生懂得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例如,积极开拓社区资源,与学校合作,一起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可以与周边社区联合,设计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如社区小帮手活动,每个星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或者和社区清洁人员一起做社区的卫生清理工作。虽然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捡起地上的纸张、饮料瓶等,但通过参与清理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进而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换位思考,感受清洁人员工作的辛苦,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除了社区资源,我们还可以挖掘其他社会资源,如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之中渗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在“义务植树”的公益活动中,我们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一些劳动技能,让他们了解植物的成长后期、日常养护植树、如何驱虫等,在活动之中遇到一些复杂的劳动,还需要好几个人一起合作,由此也能培养他们合理分工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城市增添绿色,美化我们的城市,他们的内心也会非常自豪。通过公益活动,学生的“学习者”角色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成为“环保者”,在不同社会角色的体验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会更强,也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总之,积极开发、利用校内校外的劳动资源,在传授小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及坚毅的心理品质,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核心品质,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为此,在开展劳动课程中,教师要立足校园班级、引入本地文化、实施家校合作及开拓社会资源,努力为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在劳动之中收获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杨彬彬.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区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8):30-32.
[2]张熙,袁玉芝,李海波.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11):56-58.
[3]王素霞.浅谈小学生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上),2018(09):106.
[4]邵春瑾.劳动教育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J].赤子(上中旬),2017(07):307.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城镇小学劳动教育有效途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20]GHBZX095)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