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芳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情境教学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来说,开展情境创设学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笔者以任教学校所用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策略。
一、在导入环节进行情境创设,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内驱力。有学者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要义,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六年级学生还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基于此,营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是刺激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抓手,在导入环节营造趣味十足的情境,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老师在趣味导入情境中,就要当一个引导者,利用各种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进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对各种不知道的事物都有探究欲望,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就是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导入教学为例,通过常规和教研两种导入设计的对比入手,进行深入分析。
(一)导入设计1
温故知新,先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先举例:将630ml的水分别倒入7个大小高度一样的杯子中,每个杯子正好都倒满,请大家说一下,每个杯子里装了多少ml的水?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总量除以杯子数量,就能算出杯子有多少水呢?”
(二)导入设计2
首先,师生谈心,“同学们,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解决实际问题”,接着提问:“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又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教师“方法吗?应该是高明的方法。”追问:“那么,大家用哪些高明的方法解决过哪些问题呢?”学生一一举例。
其次,教师引入课程:“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的高明的方法。”然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天平,接着拿出一个橙子和一个核桃,继续提问:“一个橙子的重量和一个核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开始预设,告诉学生:“一个橙子的重量是一个核桃的3倍,如何用另外一种数学语言表达呢?”学生“一个核桃的重量是一个橙子的三分之一。”教师肯定,赞美。
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个天平,问:“同学们,你们可以算出一个橙子和一个核桃的重量吗?”学生上前展示,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其他方法,再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虽然几个同学的方法不相同,但你们为什么要将橙子和核桃转换成一种物品来解答呢?”学生回答。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继续抛出问题,“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用假设策略来解决什么了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两种不同的导入设计对比,可以看出,导入设计1采取的是较为常规设计方案,先是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然后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出今天要学的知识,也有的教师会通过一些简单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回忆,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僵化,且解决问题思路不够活跃。导入设计2是教师通过现场演示,以天平和事物重量作为导入话题,然后借助天平两端引入两个未知量,然后借助二者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环节2的设计,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尽快了解假设策略,并将假设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此,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会很快形成。同时,天平导入的设计在难度上与设计1的难度基本相似,但设计2比设计1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而且,设计2通过设计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进入深度学习层次,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入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如果开始做不好,那么整节课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所以,笔者认为设计趣味十足的情境导入环节,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还能通过有趣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在新课讲授环节进行情境创设,注意情境创设的探究性
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新课讲授,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这是教学方法探索的核心。对于新课讲授来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在其中,因此,在新课讲授时采取情境教学法,教师必须注意问题的设置,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学科思维特性,要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启发,如此,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深入探索的学习习惯。
(一)新课讲授设计1
首先,教师发问:“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分水的题目,大家一起来试试,同样的630ml的水,分别倒入5个小杯子和1个大杯子,每个杯子正好倒满,而且小杯子的容量是大杯子的二分之一,那么,大家能说出小杯子和大杯子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吗?”追问一句:“大家看看这道题和前面那道题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两种不同的杯子,就不能再用前面的方法来解决了,那么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其实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大家能把这个问题先简单化吗?”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
(二)新课讲授设计2
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这里有630ml的水,分别倒入5个小杯子和1个大杯子,每个杯子正好倒满,而且小杯子的容量是大杯子的二分之一,那么,大家能说出小杯子和大杯子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吗?学生读题,教师提问:“大家可以从题目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回答:“5个小杯子,1个大杯子,630ml的水。”“小杯子是大杯子的二分之一。”教師提问:“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
教师安排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5个小杯子,1个大杯子。其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长组织组员分析问题,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其他方法,参与某一组的讨论。最后,全班相互交流,总结提升。
这道例题并不是笔者随意举例,而是笔者根据教材例题转化而来的,其情境设计也没有更改。这是由于教材的中这个例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尽管没有对例题进行转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们来看两种新课教学设计,设计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设计2则是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全班讨论,尤其是设计2中先引导学生弄清题目和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这样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效果也更佳。在新课讲授环节,需要将探究融入情境创设中,这样的情境更有热情,更能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而不断思考、解决问题。
三、在练习环节进行情境创设,注意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课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生活情境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营造具有生活特色的学习情境,能减轻学生的理解压力,还能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在练习环节采取生活情境营造,可以借助教材中没有的例题展开教学。
在本次新课教授之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设计了这样的两道练习题:其一,借助学校已经建成梦想教室开展,学生听说到梦想教室里面学习,立即欢呼起来;其二,在导入环节用到了天平,学生对天平一点都不陌生,而且学生在活中也经能常见到,与导入环节前后相应。两道题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的,现实感非常强,而且这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相联系,让这一环节更贴近学生的认知,且生活性的特色非常鲜明。在小学六年级学生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有意思,一切都是神秘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将之生活化、直观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提取学生的生活元素,站在学生的层面去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生活气味浓的数学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延伸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注意情境创设的延展性
所谓的课堂教学延伸,不单单是课外作业,更不是仅仅将练习进行延展,笔者所论及的课堂延伸其实是数学文化的延伸。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若采取练习的方式结尾会带给学生明显的压力感,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古代的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从古到今人们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丝毫不减,这样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古人的数学智慧。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以介绍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祖冲之解决圆相关问题的方法,如此,从数学知识导入,以数学文化结尾,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文化得到强化,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了解数学,进而爱上数学。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以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中,且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探索情境教学,融入不同环节的路径,总结方法,构建学生与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都能通过情境教学进入深度学习的层次,进而在更加广阔的数学空间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春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
[2]曾早红.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9(16).
[3]汲梦楠.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