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活动设计,发展高阶思维

2021-12-16 16:28滕衍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法布尔高阶蟋蟀

滕衍平

学习活动是实践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然而,并不是课堂上学生“活动”了,就能够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以此来审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参与只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很少有围绕语文要素、基于言语形式、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出现。下面,笔者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来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基于“语文要素”,解读教学文本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课文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两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法布尔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本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文的特征与语文要素的内容极为匹配,是学生学习这一语文要素最为恰当的学习材料。

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的,又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的呢?

首先,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法布尔观察了什么内容?法布尔有目的地观察了蟋蟀的住宅,包括所在的位置、隧道的大小、洞里的特点、门口的特点。观察了蟋蟀的建造过程,蟋蟀如何用前足、后足等挖洞,如何进行整修。法布尔观察了多长时间?观察了很长时间,连续地观察。文中显性地描写“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当然,还有对蟋蟀长时间的整修的观察。法布尔是用什么观察的呢?最主要的方式是用眼睛仔细看。还有用耳朵听,比如蟋蟀“在这平台上弹琴”,还有就是进行测量,比如“最多九寸深,一指宽”。

其次,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课文的语言非常准确,比如,洞里的特点,作者说是“大体上讲”,因为洞内的样子只能靠观察,“大体上讲”就非常准确。再比如说写挖洞的过程,动词的运用也非常准确。同时,课文的语言描写还非常生动,比如文中的“唱歌”“住宅”“弹琴”等。这样的描写,一方面写出了蟋蟀的特点,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最后,从课文整体来看,课文的结构同样值得我们玩味。从文中第4自然段我们得知,小时候的法布尔也喜欢蟋蟀,那个时候他的注意点在“捉蟋蟀”“养在笼子里”“喂蟋蟀”,而现在,他是在“研究蟋蟀”。课文从第5自然段开始,就写了他深入研究的内容。那么,课文的第2、3自然段则是他研究蟋蟀住宅后的成果。一方面写蟋蟀的住宅排水优良等;一方面写它的建造特点。我们不禁要问,课文为什么没有按照研究的顺序来写呢?笔者以为,法布尔先把研究的结论写出来,一方面是他很兴奋地先介绍研究的成果,这是他的“发现”,一方面,也是引起读者的探究兴趣,这样的“特殊”之处,法布尔是怎么知道的呢?依据在哪里?这样解读,课文的结构特点也就清晰了。

基于语文要素解读文本,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清课文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更明确地定位课文的教学价值。这是设计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

二、指向高阶思维,设计学习活动

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学生之前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比如学习过的《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爬山虎的脚》等。如果教学依旧是按部就班地把观察与表达植物的方式和方法迁移到观察与表达动物身上,这样的学习只是浅层次地在教师指导下的“平移”活动,学生的高阶思维得不到发展。那么,如何把落实语文要素与发展高阶思维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我们优化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分析——比较两位作家不同的风格

这篇课文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來写的。在法布尔的眼里,蟋蟀已然成了他的朋友。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特点呢?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习活动。

1. 呈现:出示课文第2、3自然段与课后练习3中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片段。

2.思考:这两段话分别介绍了蟋蟀的哪些方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3.交流:

(1)内容上的不同:①写了蟋蟀的外形特点,以及雄虫和雌虫的显著特点。②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怎么建造的。

(2)写法上的不同:①语言简洁、准确。②语句准确、生动,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方法。

学习活动二:评价——多维感受“住宅的特点”

作者写蟋蟀住宅的特点,从描写对象的角度看,写出了蟋蟀住宅的鲜明特点;从语言描写的角度看,语言准确、生动;从观察的角度看,体现了法布尔细致连续的观察。然而,这样的多维感受是教师的解读,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赏析其中的奥秘并建构自己的表达图式呢?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读懂表格,并补充填写。

(说明:上表中宋体为原表内容,楷体为填写内容。)

2.学生填表后师生交流:

(1)示范——师生共同交流:

①蟋蟀的住宅在哪儿?“堤岸”和“朝阳的堤岸”不同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交流:一方面写出了位置是慎重挑选,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

②“青草丛中”有什么好处吗?说明了什么?

交流:蟋蟀的住宅具有很隐蔽、不容易发现的特点,也可得出作者观察仔细。

小结:语言准确、观察细致、特点突出是一体的,一致的。

(2)尝试——学生自主发现:

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语言准确,特点突出,观察细致?

预设:

①“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语言表达准确,写出了隧道的特点,说明作者的观察运用了测量的方法。“最多”说明作者是测量了很多才有的结论。②“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中“总有”“半掩着”,语言准确,特点突出,说明经过多次观察,观察细致。③“平台”“弹琴”,作者观察不仅用的是眼睛,还用耳朵听。④作者说“就像一座门”“弹琴”,语言表达很形象。洞内的情况是“大体上讲”,这样表达很严谨。

3.综合比较:第5、6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有什么异同?

交流:(1)第3自然段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蟋蟀住宅的独特之处:慎重选择住址,排水优良、朝阳,舒适等,这些词语具有概括性,符合写结论的特点。

(2)第5、6自然段是具体的观察与描写,作者写得很具体,也写出了自己逐步观察发现的过程。

学习活动三:创造——完整表述“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在作者看来是个“伟大的工程”。说到伟大的工程,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多是伟大的建筑,而蟋蟀的住宅怎么会是伟大的工程呢?如果仅仅停留在信息的提取与梳理上,学生的认知过程则会只是停留在记忆、理解和应用上。如果我们以“伟大的工程”为题目来重新介绍蟋蟀的住宅,这样就有了任务驱动,就可以综合调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他们分析材料并进行创意表达了。

1.比较,感受工程“伟大”。

(1)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蟋蟀挖洞的工具:前足、钳子、后足、后腿上的两排锯。体会观察的细致、表达的准确。

小结:住宅之大、之舒适,与工具之柔软形成对比。

(2)默讀第8、9自然段:两段都是写挖洞,有什么不同?

①第一阶段:挖得很快。疲劳了,休息一会儿,继续工作。重要部分完成,挖了两寸深。②第二阶段: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随着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增长加深加阔。

2.拓展,体会表达特点。

阅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和本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结:都是细致连续的观察,都是准确、生动的表达。

3.创意表述“伟大的工程”。

(1)列出提纲。

交流:说说伟大的工程——引出蟋蟀的住宅;说说住宅的特点与挖洞的过程(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伟大”之处)。

(2)师生评议。

要点:内容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生动。

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明确了教学内容,优化活动设计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路径,这个学习过程同样是发展高阶思维、推进深度学习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就语文学科而言,每一次的学习活动设计不一定要刻意地着眼分析、评价、创造三个层级。我们只要在学习活动设计中整合课文关联信息,给予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空间,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发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活学活用知识,并不断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法布尔高阶蟋蟀
高阶时频变换理论与应用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法布尔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蝉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