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
作文批改历来是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一件事。不批改吧,说不过去,学校也不答应;批改吧,情况更复杂,更纠结。
第一,过去提倡精批细改,但现在没有人这么要求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我亲眼见一位认真负责的老教师,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批改作文,纸上布满了红笔留下的痕迹。错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次序错乱,一一指出;眉批、总批也写得密密麻麻。我拿起来认真地看了一遍。这位老先生修改的每一处都完全正确,写的批语也无懈可击,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听说第二天要上讲评课,我也去坐在教室里。老先生苦口婆心地讲着,底下的学生却东张西望,精神涣散。可怜了老先生的苦心,我真替他感到不值!讲完了,老先生把作文本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好好看看。学生打开作文本,有的撇嘴(大概是分数不高),有的笑嘻嘻(可能分数不错),大多数表情无所谓。我专门注意了前一天老先生批改的那篇作文的主人。只见他拿到作文本,看了一眼分数后,随手塞进课桌里,转身跟邻座说笑起来(其实这种现象在我教的学生中也曾见过不少)。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我早已醒悟了,而且得出三个字——白费力!这种精批细改,对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态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批改的效果不大,即使是学习很认真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老师眉批总批的书面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阅读教师的批语,也一定收效甚微。所以这种批改作文的想法和做法,渐渐地走向了死胡同。
第二,又有人提出可以略批。但是在实践中又逐渐发现:略批?略到什么程度?能提出批改的字数吗?能做到因人而异吗?略批的话学生就能乖乖地用心阅读批语吗?谁能保证这种略批的效果?
第三,还有人提倡作文应该让学生自批自改。肯定地说,提倡这种方法的动机,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理念也是正确而先进的。但是有多少学生能够做得到?有的学生恐怕连错别字也改不了几个。即使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的学生,确实能在重读自己的作文时发现一些问题,也有能力进行修改,但是,大多是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有所收益,而语言形式上则很少能触及。我们知道,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在于构成作文要素的实质内容。实质内容可以说是作文的灵魂,语言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而已。内容决定形式,只是修炼形式,不可能全面、均衡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也有人说可以由学生互批互改。同样的道理,互批互改又有多少能涉及内容方面的 ?
第四,现在又有人说:要让学生多写多练,在不断的写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试错、顿悟,从而熟能生巧,慢慢提高作文能力。这个思路,似乎也有几分道理,有可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一些写作的规律。但是深入想一想,试错、顿悟、熟能生巧这些操作中的自然转化,大都是发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几乎是偶发的事情。而作文内容的发现、选择、确定,都必须具备相当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来支撑。认识能力所起的作用,在作文的选材、立意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认识能力是构成作文内容的最重要条件。认识能力不高,就不能把身边的事情变成作文素材,没有内容,学生怎么能做出无米之炊?
既然怎么批改都不敢保证应有的效果,那么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批改方法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思考,我是这样完成一系列作文批改工作的:
1.废除作文本。作文本是封闭的,封闭的就难以“开放搞活”。自己的作文本,除了老师,别人看不到,一旦塞进书包里,自己也不看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死角”。
2.改用活页作文纸。当年我用老旧的铁笔、钢板、蜡纸,刻成作文的格式,再用老旧的油印机,一张一张地在八开纸(相当于现在的两张A4纸横向对接)推印出来。学生打好作文草稿后,经过初步校正,就誊抄到这张油印的作文纸上交给我,我就在这张作文纸上用毛笔蘸上红墨水批改。换成这种活页作文纸,减少了不少麻烦,节约了批改时间。在作文本上批改,老师拿起每一个作文本,都得翻开找到要批改的作文,改完了还得合上放到一边,再去翻找另一本。老师翻来翻去,做了多少额外的动作?全班最少40多位学生,想想吧!而活页作文纸拿起来就能开始批改,方便多了。(还有更多的好处,见下文。)
3.变革批改方法。我批改作文写不了多少字,主要是画各种“符号”。教师事先教给学生各种通用的修改符号(改错别字、改病句、调整顺序、删除赘述、补充内容等等,学生学会了运用这些符号,也就能修改自己的草稿了)。如果没有合适的符号,能标明需要修改的错误,教师就在旁批的位置,简单写上几个字说明。还有一种符号,就是在作文纸的右上角画三角符号,表示该作文写得很好,或是有新意,有特点,有进步。
4.上墙修改。教师判完作文,就把这些画着各种符号的活页作文纸,挂在教室墙上(在墙上空白处拉挂铁丝),学生就按各种符号的标示或旁批的要求去修改。作文纸上墙后,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右上角的三角符号,就纷纷围上去看。这就形成了广泛的学习交流。在墙上修改还有许多好处:(1)自由选择修改时间。用作文本修改,一般需要占用大块时间集体操作,修改后教师也需要大塊时间检查效果,而且还得占用课堂时间向学生反馈修改情况,并督促学生再修改。而在墙上修改,课间及一些不上课的时间都能利用,教师也可以随机检查,立即告知学生修改情况,以便有错再改。改错时可以独立思考,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显然这种方法的时效性大大优于旧方法,何况旧方法教师初始批改后,很少有学生再去修改。(2)教室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共场所,上级及校领导、家长、外来听课的老师,都能看到墙上的作文纸。这样,学生在作文时、誊抄时,都格外认真。这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认真写字、认真改错的学习态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养成真正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学习,或有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的优良的学习行为和品质。
5.后续工作。(1)刻印分发——每次批改完作文,我都要挑选几篇好作文(也选有创新、有特色、有巨大进步的作文),用老办法刻印出来,加上简评(有时还用插图补白),我和全班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妥善保存。到学期末,可以达到几十篇。(2)装订成册——我先刻印好封面和目录,带上订书机到教室,给学生把保存的作文订成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选”。这本“作文选”,可供学生随时翻阅。每到期末,老师们都要到处找一些文章,作为总复习时应对试卷上阅读考题的练习例文。而我就用“作文选”上的几十篇文章作为练习分段、写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回答各种问题的例文,免去了到处搜寻例文的麻烦,而且学生的作文更适合同龄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3)评选发奖——快放假了,我让学生把“作文选”拿给家长看一看,并从中评出10篇最好的作文,把写这些作文的学生姓名按名次写出来交给我。我结合家长评选情况,再综合考量,最后评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三名。然后请获奖的学生家长来学校开个小会。会上我先说明会议目的,是想在家长会上请校领导给得了各等次优秀作文奖的学生发些有价值的奖品。但是,学校没有这样的规定和先例,我也没有多少钱,所以想请家长出些钱,给自家孩子买他喜欢的奖品。并且大致商定了购买各等次奖品用款的上限。最后宣布得奖学生名单。本来我对这样做还有些担心,没想到家长们特别高兴,非常支持。(4)全校轰动——家长会就要开了,我在教室里的黑板下方摆了一长排课桌,上面放满了琳琅满目的家长买来的奖品。家长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坐在一个座位上,议论、谈笑,情绪很热烈。校长带着几位校领导来了。一进教室,看见前面层层叠叠堆积的各种漂亮的奖品,校长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是一会儿请校长给获得优秀作文奖的学生发的奖品。家长会上我简单讲了几分钟,说明发奖的事。开始发奖了,我一个个地宣读受奖学生的姓名和所得奖次。满场掌声、叫好声响起来。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骄傲的脸上放着红光。他们走到教室前方,脸上溢满了笑容,双手接过校长颁发的奖品,教室里掌声四起,校长发完了10份奖品,也是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热闹”了好半天,人们才陆续离开。校长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那么多的奖品是哪来的。我把情况老老实实告诉了她,又故意小心地问她:校长,这样做不会违规吧?校长是什么人?她早就看穿了我,高兴却又有点嗔怪地说:“要是违规,你早就去征求我的意见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违什么规!”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当然,这种批改也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一直画各种修改符号,学生永远按照符号的标示去修改,那就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样还是“半拉子工程”,因为他们只能被动地修改,不会主动地识别错误。
因此,我当时就考虑:符号标示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要逐步进行第二步的工作了:培养、训练他们自己识别并修改的能力。比如,把画符号变成画问号(起初先在容易识别的错误之处画问号),然后一步步增加难度。这样就有望实现学生独立修改自己和别人的作文了。但是非常遗憾,因为我只教过七个毕业班,每一个班只有一年的任课时间,所以一直来不及实施第二步,学生就已经毕业了。因此这个作文批改的变革,没有看到期望的成果。但我相信,如果有条件坚持做下去,必会收获满满。
另外,对于培养、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只在“作文形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作文实质内容”上下功夫。提起笔来,没什么可写,是作文困难的首要原因。有了内容,就能动笔了。这方面的培养训练,是一项很重要又很复杂艰难的工作,需要长期努力去做。
(作者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