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教师的“过”错》,大意是说很多老师在课堂中是有“过”错的,例如:目标过高、过程过急、语言过炫、形式过虚等。有人问我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说其实也不难啊!
目标过“高”,就“低”一些。所谓的“低”不是不达标,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首先要紧扣课标,找到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教师所教的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其次是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切实把握课文的特点。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但如果面面俱到,就是“看起来什么都教了,结果什么都没教好”,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掘出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第三要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过程过“急”,就“缓”一些。教师的心里要装着三个词:学生、过程、发展。心里有学生,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只是关注自己怎样教,更要关注學生怎样学,要善于顺学而教,因势利导。心里有过程,就是要设计出有层次有空间的问题,给足学生学习时间,让学生真切地经历言语实践和思维过程,要相信知识是“讲”会的,更是“学”会的;能力是“教”会的,更是“练”会的。心里有发展,即学有所获,但收获又不止于当下。教师要呵护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地引发质疑和探究。对于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应该给予热情而真挚的回应,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交流过程,如此,学生获得的发展才是全面而深远的。
语言过“炫”,就“素”一些。所谓的“素”,不是苍白,而是洗尽铅华的一种姿态,不张扬、不炫耀,乐于把自己隐身在幕后,让学生置身于课堂的正中央。首先,用真诚的态度讲话,讲真心的话。学生的心就是一杆公平秤,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能听得出来是情之所动还是言不由衷,与其带给学生的是虚假的完美,不如留下点真实的遗憾。其次,不弄玄虚,不玩深沉,说学生能听懂的话。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一般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平,天赋异禀的学生固然有,但是我们的教学并非只是满足超常儿童的需要。第三,言之有物、导之有向,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话。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用来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导向于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形式过“虚”,就“实”一些。追求“实”,首先意味着教师要用好教材所给予的一切学习资源:单元导语、课文、课后思考题、阅读链接,甚至课文插图。要弄清楚每个板块的教学价值,理清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打造出“拳头产品”。第二是教和学的策略都要简单。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无非是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提升,简单的才是好操作的,好操作的才是好掌握的。第三,教师要把自己修炼成一本书,应该让学生从这本书里读到极其丰富的内容:仁爱之心、花鸟虫鱼、日月山河。当教师以这样一种朴素而厚重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无需任何装饰和点缀,自己就成了最好的“语文”。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