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 刘晓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的策略,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2.通过合作学习,练习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策略。
3.感受金字塔的人文智慧之美。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修建、巧合、传说、结构、主人、地理环境……)。
2.教师课前设计学习活动任务单。
3.课前给学生分好组,每3人一组,编成1、2、3号,其中组长为1号。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赏析图片,引起共鸣。
导语:(出示图片)请大家欣赏一组金字塔的图片。当看到图片的时候,你想起了课文里哪个地方的内容?
學生活动:
(1)回忆课文内容。
(2)朗读《金字塔夕照》的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2.图文结合,初步感受金字塔的美。
导语:看到这些图,读到这些文字,你对金字塔的印象是什么?
提示:美、雄伟、金色、壮观……这些感受都可以。
3.互通有无,了解金字塔。
学生活动:
(1)组内分享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金字塔的信息。
(2)汇报交流。
班级汇报交流时需用“我们小组内的×××说……”这样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在小组内听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对金字塔的初步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从途径上看,一是课文中的描写,二是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从类别上看,一是《金字塔夕照》里散文式的情感表达,二是非连续性文本类的说明性介绍,为后面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做铺垫。
汇报交流的方式特别强调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信息,而不是自己搜集的信息,注重倾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基础是“互通有无”。)
二、对比不同,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利用课前预习填写的“文本对照表”进行学习。
1.组内交流信息(互通有无)。
学生活动:
小组内交流,组长把小组交流的信息整理到其中一张表格里。
2.展示组内交流时整理出的文本对照信息。
学生活动:
(1)剪刀石头布决出展示汇报小组。
(2)把小组整理的“文本对照表”投影到大屏幕上,展示时不一一说明,班上同学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向展示小组提出,展示小组的同学代表答疑或修正。
3.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出示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导语:它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比较明显的就是文章的组成形式不同。第一篇是我们课文里常见的散文,而像后一篇这种组合形式的文本,我们把它叫作“非连续性文本”,这个名字也许今天你是第一次听到,但是这样的文本形式我们平时并不陌生。
出示生活中常用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图片(车票、地图、菜单、户口簿、数学书、网页),认识更多的非连续性文本。
(设计意图:“非连续性文本”以正式课文的方式隆重推出,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所以应该让学生对其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感知。但是概念的认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课文中两种不同体裁的文本作为载体来进行对比,以散文为参照来认识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有载体可参考的认识过程。)
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学习非连续性文本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金字塔讲解员”招聘测试。
阅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小组讨论完成以下任务。(选项不唯一)
1.《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没有提供以下哪些信息( )
①金字塔的旅游路线。
②胡夫金字塔所在国家的名字。
③城市名称。
④修建目的。
⑤金字塔主人的信息或生活。
⑥金字塔名称的由来。
⑦金字塔的石块数量、重量。
⑧修建时间。
⑨如何把石块搬上塔顶。
2.人们在修建金字塔时克服了很多困难。以下哪些困难可以从《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文本信息里找到解决的方法或依据?( )
(注:本题还需要把选出来的选项序号写在课文里相对应的地方。)
⑩如何计算所需石材的数量、塔身角度等。
如何运输石块。
精巧的制造工艺和建筑经验。
有些工人从工地逃走。
搭建金字塔易垮塌。
石块太重,抬不上塔顶。
石料的来源。
因为天气原因延误工期。
工人缺乏食物。
3.你们认为以上哪些选项能够帮助你解答“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个问题?
4.借助上面提取和筛选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大胆推测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
明确组员分工要求:
组员分工:小组共同翻书查找讨论。
1号同学把讨论出的选项序
号填写在“考卷”的括号里。
2号同学同时把这个序号写
在课文相对应的地方。
3号同学负责监督查看有没
有写错位置。
学生活动:
1.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完成第1、2、3题。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对同学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答疑。
提示:
“金字塔主人的信息或生活” 的推测依据是课文最后一幅图,提示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养成读图的习惯。
“石块太重,抬不上塔顶”可以从最后一幅图中的天平推测杠杆得知答案。
“因为天气原因延误工期”可以从“它每年定期泛滥以及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进行推测。
“工人缺乏食物”可以从“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进行推测。
提醒学生思考、推测时,要注意寻找隐藏信息。
2.从提取的信息中筛选信息。
以上哪些选项可以帮助解答“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个问题?
3.整合信息,讨论完成第4题——推测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
提示:运用第1、2、3题的信息进行整合来回答第4题,推测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提醒学生要按照修金字塔的先后顺序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用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让学生完全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中经历思维的过程。教师退在幕后,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而不是听老师讲解如何去思考问题。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明白“金字塔怎么修建”这个技术性知识,因为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也无确切定论,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提取、筛选、整合”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四、感受金字塔的智慧之美
1.全班探究金字塔的“不可思议”。
学生活动:
探究:在经历了前面的学习后,题目中的“不可思议”是否只是说金字塔本身的建造或者数据巧合?
提示:金字塔本身的建造和各种数据都让人不可思议,而这些神秘莫测的不可思议之处,却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的杰作,这些古埃及人更是“不可思議”。他们在修建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他们也解决了很多困难,他们的聪明智慧,正是金字塔所展现的人类智慧之美。
2.照应《金字塔夕照》里的智慧之美。
导语:金字塔的智慧之美,我们在第一个文本里也能读到——
出示:“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学生朗读。
3.感受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智慧之美。
提示: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智慧所孕育的成果不胜枚举:长城、兵马俑、故宫、莫高窟……
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掌握阅读与学习策略,这些策略与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语文的最终目标:情感、审美、思想……在情感、审美等方面,散文表达得比较直接且明显;而非连续性文本比较隐晦,但我们从作者或编者在材料的选择和编排上,其实是可以读出来的:金字塔不可思议的神秘,源自于人类不可思议的智慧之美。语文,终究是有温度的。)
教学评析
我带着无限的好奇,走进了杨坤老师《金字塔》的课堂,于是,我看到了他的一个状态,他在追求变,不停地在追求,其实,他一直在努力地追求着变。
他的课堂还真能折腾,我看到他在自己教学成长的路上,在使劲儿地折腾。这种折腾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是一种对于教学思维的重新建构。这点我非常欣赏他。
今天这堂课是一个略读课文的课型,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特点——特点,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
第一,基于通识能力的培养。
这个通识能力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它最终的指向是问题的解决。那么什么是通识能力,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总结、立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可能性,这是一种学习策略,应该说杨老师一直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超越语文的事。这个通识性还表现在学习方式上,从课前预习的自主学习,到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注意,这种合作是一种有具体指导方式的合作,最后全班利用前一环节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探究,杨老师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学习。
第二,略读课型的学习。略读课型特有的功能我觉得得到了彰显,因为这个文本编排是很刺激的,相当刺激,两篇文本,围绕着一个有目的的表达,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单元要素的动态、静态描写没有涉及,但是却蕴含其中。
第三,课堂中进行了一个全
过程的升阶式思维助推。教师的作用不是讲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单已经掌握的东西完全可以忽略,通过一个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异同,进行信息整合,之后第二次学习任务中每一次的合作学习都是在为下一个任务打基础,学生经历思维的逻辑链条,最终通过任务驱动,自行整合,重新建构,这样的课堂,我觉得挺好。
第四,教学过程实际是一种单元“读写双要素”潜在的勾连,这个单元读写元素是非常密切的,非常结构化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已经有了整合信息的初步意识,那么等到了这个单元,我们依然搜集信息来介绍一种事物,它就是一种更开放、更主题的螺旋式上升。这样的一个结构化,在这个单元来学习,那就是完全可以的。
当然,我还要给杨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如名师上课一定不能有坏毛病,一定不能拖堂,我想这点应该是我们都同意的。
在西安古城举办的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成功。在八百里秦川辽阔的土地上,此时此刻麦浪翻滚,八百里平原聚集了天地之灵气,为我们小语的继往开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愿诸君再接再厉!
(作者单位: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