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博 邹莉
摘要:“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体系中的新增部分,安排在三至六年级。对8册教材进行了细致梳理,旨在探寻“阅读链接”在统编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基本特征,通过挖掘其教学价值,达成丰富学生阅读方式、助力学生深度思维、促进学生读写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等教学效果,发挥其最大效能。
关键词:“阅读链接”;编排特点;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41-04
“阅读链接”是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体系中的一个新增部分,被安排在三至六年级部分课文后,作为补充拓展的材料。或是因为“阅读链接”本身是课文的补充和拓展,处于从属地位;或是一线教师尚未明晰编者意图,因此,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阅读链接”。本文通过对三至六年级8册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进行细致梳理、分析,探寻其在统编教材中的编排特点,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以期广大语文教师能有目的地用好这一助学材料,促进语文教学,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一、“阅读链接”的编排情况
通过对8册统编教材的33篇“阅读链接”进行细致梳理,不难发现“阅读链接”在编排上有如下显性特点:首先,从内容上看,“阅读链接”的指向是多元的。有的指向单元要素,如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要求学生读读“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课文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与单元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遥相呼应;有的指向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如第十册《祖父的园子》要求学生阅读“阅读链接”萧红《呼兰河传》中的片段,并说说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指向拓展阅读,如第十册《草船借箭》中的“阅读链接”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原文,通过原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还有的指向创造性学习,如第七册《西门豹治邺》的“阅读链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剧本创作。其次,从文本体裁上看,“阅读链接”问题多样,有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说明文、戏剧,还有日记类应用文,不同类型的文体丰富了学生对文本体裁的认知,为以记叙文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作有益补充。最后,从作家作品上看,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有助于学生从小接受典范语言的熏陶,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
二、“阅读链接”的基本特征
(一)紧扣人文主题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学建议”部分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在加强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人文主题的熏陶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对世界、国家、社会、对自我人生的正确态度,最终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一教育命题。“阅读链接”作为统编教材新增的一部分,也同样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题材的材料在“阅读链接”中共有15篇,占总数的近一半。在优秀诗文的熏陶下,在英雄事迹的感召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形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元素,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导读、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等设计中。“阅读链接”依托教材,作为拓展性辅助材料,着眼于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将为落实语文要素而服务。例如,《灯光》是篇略读课文,按以往各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是没有习题要求的,而这篇的“阅读链接”中直接出现了三道思考题,第一题更是直接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即便是课后习题没有对“阅读链接”做要求的材料,也能服务好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利用好“阅读链接”的服务功能,能有效促使语文要素软着陆。
(三)打通课内课外
温儒敏先生指出,当下语文课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2]为消除这一弊端,统编教材用心編排“阅读链接”内容,大量选用名篇佳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开阔了学生阅读视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例如第六册《守株待兔》后的“阅读链接”是根据《战国策·魏策四》改写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陶罐和铁罐》后的“阅读链接”则是根据《伊索寓言》改写的《北风和太阳》。这两个“阅读链接”不但指向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还有效联结了本册书的“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做了,启发学生多读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也可以读读其他国家的寓言,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告诉学生寓言故事中凝结各个民族的智慧的道理。所以,“阅读链接”是架设在课内外阅读之间的一座桥梁。用好它,既可以服务于课堂,又能向课外阅读有效延伸。
三、“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
(一)丰富学生阅读方式
让学生大量地、充分地读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在读中培养语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已成为社会共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为学生有梯度地阅读提供了保障,“阅读链接”的出现更是将单一的阅读方式变得多元。
1.促进学生群文阅读
在“阅读链接”中有与课文同一题材的群文链接。如《猫》后安排夏丏尊的《猫》(片段)和周而复的《猫》(片段)。有与课文同一体裁的群文链接,例如以上所列举的寓言故事单元。学生在相同题材、体裁的文章中体会不同文笔、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乐趣,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比较中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
2.激发学生读整本书
叶圣陶先生说:“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3]60他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3]14。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阅读链接”涉及整本书阅读的篇目共4篇,有《伊索寓言》《森林报》《三国演义》《呼兰河传》,涵盖古今中外,三至六四个年级。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由单篇学习走向整本书阅读。
(二)助力学生深度思维
1.聚焦重点,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阅读链接”适时地出现在课文阅读中,能有效地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如第十一册《好的故事》,是一篇有着深刻奥义的散文,学生很难理解背后的深意。这篇文章该教什么,如何教,温儒敏先生在讲座《语文老师要读点鲁迅》中给出了建议:“《野草》是最文学、最难懂的东西。”“不要拘泥于一种解释,主要应该是读鲁迅,看他的那种思维里边的困扰,那种矛盾,那种难以言说的东西。”领会编者意图,再来看这篇课文的“阅读链接”中引用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的两段话,所有困扰就迎刃而解。冯雪峰直接指出,“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4]。李何林更是解开了文中晦涩难懂的深意,“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5]“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个中心,借助“阅读链接”这组材料,引导学生对“昏沉的夜”与“好的故事”进行对比理解。在深入理解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作者详细具体地描写故乡明媚绚丽而又美好的人情风景,是梦境,它象征着鲁迅的希望;而文中对“昏沉的夜”的简单勾勒便是鲁迅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绝望。对这两处象征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鲁迅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矛盾的心情,从而突破“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一教学难点。
2.对比阅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链接”中的许多材料都可以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比较,如第六册课文《铁罐和陶罐》与“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太阳》,要求学生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有的是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如第十一册课文《丁香结》与“阅读链接”中的四句诗的比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对丁香意象的理解,四句诗中的丁香结传递的是愁怨,而课文表达的是结而不怨;有的是同一作品内部的比较,如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与《呼兰河传》中萧红深情独白的片段对比,让学生在怅惘中体会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对爷爷的思念之情;还有的是课文与原著的比较,如第十册《草船借箭》与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对比,能让学生体会到明清小说与现代白话文语言上的不同。对比阅读是带有研究性的阅读,是综合阅读、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的阅读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学生在课文与“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思维能力。
(三)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从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上,不难发现,读写结合贯穿始终。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读写结合,只有做到读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阅读链接”重理解也重表达,许多训练要求都指向写作方法。例如:《威尼斯小艇》的“阅读链接”要求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问题直接指向习作要素——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再如,《西门豹治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习作教学在小学阶段大多是在写好记叙文上下功夫,对其他的文体很少涉猎,统编教材在“阅读链接”中做了大膽尝试,让学生放开手去创作。有诗歌,有日记,有剧本……在拓宽写作范围方面为广大教师打开了教学思路。
(四)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统编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类课文占有一定比例。考虑到学生生活的时代离历史背景和英雄领袖相去甚远,编者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在此类题材课文后做了补充。运用好这些材料,可以促进学生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领袖的崇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总之,“阅读链接”作为统编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编委的编写意图,正视它的价值,利用好这一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阅读链接”的使用路径和应用策略,将它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1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冯雪峰.论“野草”[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7.
[5]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102.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