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帽子从何而来

2021-12-14 14:52孟琢
青年文摘 2021年15期
关键词:蛮夷字源覆盖物

孟琢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古人对于帽子特别重视。汉字中的“帽”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和用法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帽”字。

在汉字的历史上,“帽”字的形成实际上经过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帽”字源起于“冖”(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秃宝盖”。

“冖”字历史悠久,从金文到楷书的字形一脉相承。

它展现的是一个覆盖的形象,好似脑袋上的一顶帽子,上边的一横像帽顶,两侧则像帽子下垂的边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冖”字虽然像帽子,但它所表示的可不是我们戴的帽子。

《说文解字》中说:“冖,覆也,从一,下垂也。”“冖”

最开始的意思就是覆盖物,是古人用布或纱做成的罩子,用来盖在盛食物的鼎上,保持洁净。所以“冖”

不是人的帽子,更像是鼎的“帽子”。

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在表示覆盖物的“冖”上添加其他笔画,就渐渐形成了今天的“帽”字。

首先,“冖”里添加了两横,形成了“ ”( )字。“ ”就是今天“帽”字最开始的形体。许慎说:“ ,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所以,“ ”字就是小孩和蛮夷头上的“衣服”,也就是帽子。其中的两横,表示的是帽子上的装饰。

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添加,“ ”变成了“冒”字。作为小篆中最开始表示帽子的字,“ ”字十分形象,只是有些简略。于是“ ”下又被添加了表示眼睛的“目”,形成“冒”字,用来表示覆盖至眼睛上方的帽子。

在現代汉语中,“冒”可以组词为“冒犯”“冒充”,不再用来表示帽子,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它的写法——“冒”的上面并不是“日”或“曰”,而是对帽子的象形。

(摘自《汉字就是这么来的》,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猜你喜欢
蛮夷字源覆盖物
Haun Saussy, The Making of Barbarian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ltilingual Asia
不同覆盖物对丝栗栲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讨论不同覆盖物处理对杂草和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想当霸主的“蛮夷”
有机覆盖物在太原市绿地维护中的应用前景
不同覆盖物对红松播种育苗的影响
探寻字源妙处多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