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涛
1938 年的初冬, 青年作曲家冼星海, 自上海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冼星海,遇见一个崭新的世界,他兴奋起来、燃烧起来,进入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阶段。
1939 年2 月18 日, 除夕夜。在延河边上的一个窑洞里,词作家光未然朗诵了400 多行的《黄河》歌词。1938 年11 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光未然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感慨万千。1939 年1 月抵达延安后,光未然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完,霍地站起来,一把把歌词抓在手中:“这个东西由我来谱, 我有把握把它谱好。”光未然知道冼星海谱曲时有吃水果糖的习惯,可是满延安没有一个卖水果糖的,光未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白砂糖的,一元一斤,买了二斤给冼星海。《黄河》歌词为天才的飞腾提供了有力的跳板。冼星海一边拿着自动铅笔写谱,一边抓把砂糖吃,转瞬间,糖水化为美妙的乐句。没有钢琴,作曲家打着手势,摇头晃脑地哼唱,眼睛熬红了,头发散乱了,嗓子沙哑了。在第五天晚上,他放下手中的铅笔。延安的天空响起云雀的歌声。
美术系的钟灵说:“唐朝的王勃是饮墨而写诗,马克思是一边划火柴一边写《资本论》,冼星海是一手吃白糖一手写了《黄河大合唱》。”
音乐系的王莘说:“冼星海老师拥有一支神笔,这支神笔就是他手中的那支自动铅笔。”
“鲁艺”被称为“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没有大提琴、小提琴和竖琴,更没有钢琴。演奏《黄河大合唱》的乐器不够,鲁艺音乐系的师生自己动手做。洋油桶蒙上晒干的羊肚皮,插上一根一米多长的木头作琴杆,又从饲养员那里讨来马尾毛做弓毛,做成了延安历史上第一把大低音胡。茶缸里装上沙粒做成沙锤,把钢勺子放在水缸里搅动出水声、波浪声……这些“土乐器”为《黄河大合唱》的伴奏做出了历史贡献。
《黄河大合唱》首演成功,引起轰动。毛泽东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并把自己的一支从前线缴获的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赠送给冼星海。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心声!”最惊人的是,毛泽东欢迎从榆林路过延安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邓宝珊的晚会,五百多人参加演出,冼星海要同学们把能用的乐器全都用上。当幕布一拉开,《黄河大合唱》那雄壮嘹亮、气势磅礴的歌声和锣鼓齐鸣,把邓宝珊将军吓了一跳,他霍地站了起来,泪流满面……
王莘担任《黄河大合唱》中《河边对口曲》王老七的领唱。他对冼星海说:“《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中华民族阅尽苦难、排山倒海的力量。”冼星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惜缺一架钢琴伴奏。”钟灵在一边听见了,没大没小地说:“老师,我给你畫一架钢琴吧。”冼星海自言自语道:“我要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1939 年底,王莘要毕业了,冼星海拿出一支铅笔。这令王莘眼睛一亮。延安是买不到自动铅笔的,连普通的铅笔都没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享受”特殊待遇,两三个月才发一支铅笔。冼星海说:“我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你要毕业了,我把它送给你,希望你也用它写下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10 多年后,王莘用这支笔谱写出了热情豪放、气势雄伟的《歌唱祖国》。
1941 年的春天, 鲁迅艺术学院响起月光流水的声音。“月光”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月光曲》,“流水”是《黄河大合唱》的“流水”。这是延安的土地上第一次生长出来钢琴的声音。
钢琴来自重庆。一位爱国人士赠送给周恩来一架钢琴。周恩来知道延安鲁艺缺少钢琴,就费尽周折,翻山越岭把这架钢琴送到了延安。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唯此一架钢琴。
这架古老的德国钢琴成为鲁迅艺术学院的宝贝,在教学、演出和创作中发挥了无可代替的作用。鲁艺有资格使用这架钢琴的只有三个人:音乐系老师寄明、音乐系助教瞿维和周楠。延安的音乐会上从此有了钢琴演奏,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等人的作品在山沟沟里回响。寄明因为演奏这架钢琴,获得“延安第一位女钢琴家”的赞誉,她后来的代表作有《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音乐系的同学都想上琴练习,领导怕大家“乱弹琴”把这个“宝贝疙瘩”弄坏了,平时锁在教室里,大家只能望“锁”而兴叹。每当琴声响起的时候,鲁艺的许多师生都停下步子,或者悄悄站在窗外倾听。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有抬钢琴的份儿,别说弹了,连摸一下的份儿也没有。”
“抬钢琴”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鲁艺的师生往往要到十几里外去演出,没有车辆,音乐系的马可、安波等同志组成了义务搬运队,负责搬运钢琴。于是延安的小路上常常可以看见一群艺术家小心翼翼地抬着钢琴,挥汗如雨地赶路,路边花草摇曳……
1947 年3 月, 胡宗南率领20 多万大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对大家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由于携带钢琴不方便行军打仗,鲁艺音乐系的同志只好把心爱的钢琴连同一些唱片、书谱等藏在深山沟中的一孔窑洞里,窑洞封了洞口,洞口种上山丹丹、移来马兰草,还栽了一棵柳树做标志。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鲁艺人唱着《黄河大合唱》,慷慨悲歌上战场,去迎接最后的胜利。
(摘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 年第6 期,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