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新课改背景基础教育事业中的重点工作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薄弱之处,并从构建创新化的管理体制、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搭建多维化的管理平台、引入人本化的管理理念、设计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制订全面化的管理条例、创建完善化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5-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5.086
作者简介:闫荣(1964.10— ),男,汉族,甘肃张掖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
新课标对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是为了建设高效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使中小学校中拥有系统化和完备化的管理体制,以此提升其教育和教学水平,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下将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薄弱之处和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薄弱之处
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中,其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效果不佳,而造成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专业性不足,他们开展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能力也就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严重降低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管理体制落后,部分学校还未完成改革和创新的任务,而在陈旧的管理体制中,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也就不高。最后,人本管理的理念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就导致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不明确、主体性不强[1]。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立体化的管理体制,增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是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必备条件,而在中小学校的工作环境中,立体化的管理体制成为增强其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绝佳选择。因此,为了增强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升其管理效率,学校内部可以构建立体化的管理体制,使得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能够在职责清晰和结构立体的管理体制中提升工作积极性,进而形成多部门协同一致的管理局面。但是从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部分中小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呈现出随意性和散漫性的特点,而在松散的管理结构中,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过程也不顺利。针对以上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在全面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起多部门协调统一、工作人员责任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使得管理、教育、教学等多个部门的人員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有序地展开各自的工作。由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其规范性都能有所增强,这就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管理实效性
教师是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责任人,他们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专业性会对最终的工作实效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增强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2]。
部分中小学校由于经济、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对管理工作的忽视等原因的影响,使得他们未能在学校内部建立起系统化的培训机制,也缺乏引进优秀教师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中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阻碍,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性不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呈现出低效的状态。因此,为了促进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发展、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教师在系统化、全面性的培训机制中了解教育界的最新教育理念,驱使他们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进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在培训机制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由此,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就能有所增强。
(三)搭建多维化的管理平台,增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性
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行业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创新化的要求,只有满足创新的要求,其教育和教学管理效果才能达到预期中设定的目标。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增强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学校可以搭建多维化的管理平台,使得学校内部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形成网格化的管理体系,以此促进不同个体和不同部门的互动沟通,共同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然而,部分中小学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以面对面沟通、线下会议的方式进行单向沟通,既没有构建网格化的管理平台,也没有在管理工作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这就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在这样陈旧的模式下,中小学校很难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为了使创新化的理念融入中小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搭建德育、美育、学科教学、公共教学等多维一体的管理平台,对多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他们能够通过平台展开高效的互动和沟通,以此强化各部门的工作效果。
(四)引入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科学性
在以人文本的社会环境中,人本理念也成为指导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思想,如果能够将其渗透于管理体系中,那么中小学校园中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就能更加科学化。因此,为了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可以引入人本化的管理理念,使得教师的根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以此推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由此构建起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不过,受到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部分学校还未能充分理解人本思想的含义,他们无法将其融入管理模式中,教师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无法真正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这就阻碍了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发展进程。为了促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增强其科学性,学校可以在透彻地理解人本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在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思想,为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构建以教师高度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3]。
(五)设计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管理有序性
管理目标是管理工作中的核心要点,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后续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推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为了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有序性,学校可以设计针对性的管理目标,使得设定的目标能够准确对接学校的实际情况,促使各部门和各责任单位能够在目标的指导下有序展开工作。部分学校在设计目标时都具有极强的笼统性和随意性,在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类型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既没有针对具体问题设计目标,也没有针对具体的发展方向设定目标,这就使得当前的管理目标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从而导致管理工作出现无序化的状态。
从上述的问题出发,为了构建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校可以根据校园内部和教育大环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设计对应性的管理目标,让执行教育和教學工作的人员可以围绕着细化的目标展开具体的工作,促使他们条分缕析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营造秩序性强、工作效率高的教育和教学氛围,以此强化中小学校的工作效果。
(六)制订全面化的管理条例,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性
管理条例是根据管理需求设计和制订的条文和制度,如果中小学校能够具备客观和全面的管理条例,其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就能不断增强。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增强教育和教学管理的系统性,中小学可以制订全面化的管理条例,让管理人员、教职人员能够在解读条例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促使他们能够在系统化的指导下提升工作效率。
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专业能力有限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校没有根据管理问题制定专门的条例,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不能依据条例展开工作,他们也就无法判定自身工作是否实现了预期中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严重的漏洞和缺口,不利于其系统性的发展[4]。对此,为了建设系统性的管理模式,促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协同发展,学校可以在全面摸排和调查的基础上制订管理条例,为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提供发展方向,促使他们能够在系统化的管理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七)创建完善化的评价机制,增强教育教学管理多元性
评价机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在评价机制中引入多元化的内容,那么其管理实效就会明显增强。因此,为了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多元性,学校可以创建完善化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全面化的评价中认清自身的不足、发扬自身的优势,促使他们在客观评价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管理工作的效果也会逐渐加强。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中,部分教师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工作就陷入了原地踏步的局面。所以,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学校可以对当前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多元化思维指导管理和评价工作,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完善化的评价机制中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目标。由此,评价机制的有效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才能实现稳步前进的目标,完成新课改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中小学校应该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通过引入创新化的管理体制、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和搭建多维化的管理平台等方面开展管理工作,以此提升管理的效果和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环境和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芳.探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应对[J].文理导航,2020(21):96.
[2]康婷.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思考和探索[J].消费导刊,2020(33):106.
[3]杨新刚.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7(45):97.
[4]杨春雷.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8(1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