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抑或“自发”游戏?

2021-12-12 07:41张更立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自主性自主个体

张更立

游戏是儿童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然而,在儿童教育领域中的游戏与教育,却经历了一个由对立、并立到交融统一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已成为现代儿童教育的广泛共识。近些年来,“自主游戏”成了教师培训、园本教研等活动热衷的一个主题。当然,“自主游戏”所表达的意思似乎也能被人们“心领神会”,它所追求的價值旨趣也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结合游戏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分析,用“自主游戏”这一名称来描述其想表达的意思和所追求的价值,细究起来似乎又有些矛盾和不当。

叶澜教授指出,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多种可能状态向现实发展的转化,个体与环境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真实发生相互作用,都要通过发展个体的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生命活动来实现。所以,从个体发展的意义上讲,活动是儿童个体生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活动的类型是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活动对个体发展都是积极的。研究表明,主体性是人的活动的内在本质属性,它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表现为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活动是实现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主体性活动,当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不能驾驭活动对象,活动过程遭受着外部力量的控制,活动内容超出了主体的兴趣和能力范围,这样的活动就成了异化的、不利于个体发展的非主体性活动。

游戏是活动的形式之一,是活动的下位概念。从其内在本质讲,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于外部的命令或要求;游戏是儿童的自主性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拥有主体地位,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游戏中,儿童拥有选择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使用游戏材料,表现和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意。因此,游戏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典型形式,游戏的概念是通过对上位概念——活动——进行性质限定得出的。所以,任何有关游戏的界定和分类,都必须以符合游戏的内在本质特征为前提。自主性是所有游戏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基于此,如再把儿童的“游戏”称为“自主游戏”便有语义重复的嫌疑,甚至有可能引发对游戏内涵的窄化理解。这会引发人们认为似乎还存在“非自主游戏”!但是,根据游戏的本质内涵,“非自主游戏”还是游戏吗?所以,与其称为“自主游戏”,我更愿意使用“自发游戏”这一概念。

当然,我们理解“自主游戏”概念(现称“自发游戏”)的本意,是人们想与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游戏相区分而提出的。但是,儿童的自发游戏并不排斥教师的加入。教师如能以玩伴的身份、欣赏的眼光、尊重的态度、建设性的意见加入,则能成为儿童游戏兴趣高涨的激发剂,幼儿想象与创造活跃的催化剂。但现实中,儿童的自发性游戏常常遭到成人武断的干扰和介入,由此阻断了游戏的展开,破坏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猜你喜欢
自主性自主个体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