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梅
摘 要: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利用“选课走班制”來提高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达到新高考“选科”的要求势在必行。通过阅读近10年关于高中选课走班制的文献,发现各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对高中选课走班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以期促进为未来研究“高中选课走班制”这一领域的学者和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选课走班制;新高考;高考改革
2014年12月公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应实行“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之外,其他三门高中学业考试科目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因此,“选课走班制”成为必然。为了总结高中选课走班制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本文对中国某网数据库(CNKI)近十年(2010年到2020年)高中选课走班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旨在进一步探索高中选课走班制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对未来研究“高中选课走班制”的学者和我国新高考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关于走班制内涵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走班制教学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走班制教学主要指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而到对应的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1]。也有学者认为走班制教学主要指分层制教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对应的课程[2]。虽然,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走班制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但这些观点也有共同之处:走班制是学校根据既定的分班标准,有目的性的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一种学习形式。
二、关于高中选课走班制组织形式研究
研究者将选课走班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来研究,其探索主要集中在不同学校如何确定教学班类型以及走班活动的构建。“走班”体系由不同功能的教学班组成,每种教学班都具有独特授课安排。一些学校将走班制安排成行政班,教学班,上午用固定行政班教授国家统一高考的科目,下午在统一时间安排走班教学。另外,有的学校并不设置行政班级,而实施完全的走班机制;再根据情况实行“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促进走班制的有效运行。
三、关于高中选课走班制实施问题的研究
高中选课走班制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学生方面,正式选择科目之前,有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对学科了解不充分在选择课程时具有极强的盲目性;部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时,会优先考虑那些简单的、容易得高分的科目 [3]。
其次,在教师方面,由于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们 “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4]。同时,随着选课走班制的实行,学科教师具有多重角色。
另外,学校管理方面,大多数研究者一直认为选课走班制背景下“硬件设施”和学校教学管理的“软件”设施不完善。选课走班制度实施情况下,学生流动而分散,极易出现选课走班教学下的 “德育空挡”[3]。
四、关于高中选课走班制问题措施的研究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维度,所以相关的措施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首先,学生方面,相关研究者指出学生要慎重选课,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和招生要求的科目选择;充分发挥主动性,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找导师交流。
其次,教师方面,教师要正确认识选课走班价值,配合学校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同时,要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素养,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5]。
另外,学校管理方面,要加强“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加大对走班制硬件资源的投入与建设,并对欠发达地区有所倾斜。
五、高中选课走班制研究问题与展望
2010年到2020年期间,国内学术界在高中选课走班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我国推行高中选课走班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通过以上对文献的分析,高中选课走班制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相对不足的问题。其次,研究主题在不断创新,但研究内容阐述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要加强实证研究,就需要深入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的教学一线,找出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和学校实行选课走班制的差异,再将自己提出的措施付诸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同时,要加强高中选课走班制研究内容的深化,紧跟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例如可加强选课走班制在高考改革,核心素养,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含波.分层走班制班级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15.
[2]谭俊楚.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上海市A中学走班制实施困境的个案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10.
[3]李军靠,丁一鑫,赵丹.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26.
[4]刘凯.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挑战与创新——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选课走班案例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20.
[5]王润,章全武.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8(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