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极阳 谭杰中 李杰 杨文
【摘 要】面对几何问题,许多学生往往不会书写解题过程、解题思维混乱、解题格式不规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能把握此类问题中题目或图形的特点,没能抓住不同问题的共同特征。笔者通过对有关线段中点、角平分线问题的梳理,发现只要能找到题目中存在的公共端点或公共射线,就能够知道是将所求线段或角相加还是相减,此举有利于扫清学生认知障碍,确定书写步骤,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
【关键词】线段中点;角平分线;解题策略;公共端点;公共射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81-03
求解或证明几何问题,需要提炼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同种类型题目的不同之处,并能找到不同题目的相似之处。解决几何图形题需要注意积累基本图形,学会将复杂几何图形问题转换成已掌握的一个或多個基本图形,并逐个击破,从而高效解题。
下面,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中常见的考题进行归类,并加以分析。以期让学生准确把握这类题型的特点,找到图形的关键信息,明确书写步骤,并掌握相关题型的思考方式,为以后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
1 找到公共端点或公共射线
1.1 寻找线段中点类型题目的公共端点
何为公共端点?当题目出现多条已知线段,这些线段中重复多次出现的点即为公共端点,而公共端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题突破口。如已知线段AB、BC,则点B为公共端点,这是解决这类问题或者以后研究几何题目首先需要关注的地方。
1.1.1 公共端点在内部
例1:如图1,已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若AC=2 cm,BC=4 cm,求MN的长。
解析:例1为本章常规题型,大部分学生能求出MN的长度,但是在思考和书写上面就相对混乱,不知道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到底是要得到AM=MC=AC,还是AC=2AM=2MC;也不清楚MN是通过怎样的加、减转换得到;更加不能推导出MN与AB的数量关系。
其实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只要抓住题目中M、N到底是哪两条线段的中点,找到这两条线段的公共端点,所有的书写难点都可以一一突破。
回顾题目“已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按照笔者的思路,发现相邻两条线段AC、BC的公共端点为“点C”,而点C位于所求线段MN的内部,则所求线段MN一定是表示成MC+NC。这样分析后,思维障碍得以消除,书写难度得以降低。下面将解答过程附上,以验证笔者的观点。
解:∵ 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已知),
∴ MC=AC,NC=BC(线段中点的定义),
∴ MN=MC+NC
=AC+BC(等量代换)
=(AC+BC)(乘法分配律逆用)
=AB。
只要是上述类似的题目,都可以借鉴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而得到正确答案。
1.1.2 公共端点在外部
例2:如图2,已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若AB=6 cm,BC=4 cm,求MN的长。
解析:面对例2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不善于分析题目信息,盲目地认为B点就是公共端点,但其实不然,学生太过关注已知长度的线段,而忽视产生中点的线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审视题目,并与例1进行对比,发现“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是这两道例题的相同部分,所以点C才是公共端点。
例2与例1的题干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只是题目所给数据和图形有所区别。按照笔者的思路,也能够发现两条重叠的已知线段AC、BC的公共端点为“点C”,而点C位于所求线段MN的外部,所求线段MN一定是表示成MC?NC。通过对比,发现例2与例1的区别只是将“+”变成了“?”,其他步骤过程应该保持不变。
解:∵ 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已知),
∴ MC=AC,NC=BC(线段中点的定义),
∴ MN=MC?NC
=AC?BC(等量代换)
=(AC?BC)(乘法分配律逆用)
=AB。
上述两例均为求解由两条已知线段的中点构成一条新线段长的问题,笔者对这类问题的求解步骤进行了如下总结:
(1)首先找到两条已知线段的公共端点。
(2)如果公共端点在所求线段内部,则将所求线段书写成加法运算;如果公共端点在所求线段外部,则将所求线段书写成减法运算。
(3)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得到所求线段为剩下两个非公共端点构成的线段的一半。
上述两种图形称为线段中点类问题的基本图形,分析较复杂题目时,首先考虑分解出此类图形。
1.2 寻找角平分线类型题目的公共射线
何为公共射线?可以类比给出解释:当题目出现多个已知角,这些角中重复多次出现的射线即为公共射线。如已知∠AOB、∠BOC,则可以先关注公共射线OB。
1.2.1 公共射线在内部
例3:如图3,已知OE平分∠BOC,OD平分∠AOC。若∠BOC=40°,∠AOC=70°,求∠DOE的度数。
运用类似于上面找公共端点的方法来找公共射线。观察图形可以知道相邻两个角∠BOC、∠AOC的公共射线为“射线OC”,而射线OC位于所求∠DOE的内部,所求∠DOE一定是表示成∠DOC+∠EOC。
解:∵ OE平分∠BOC,OD平分∠AOC(已知),
∴ ∠EOC=∠BOC,∠DOC=∠AOC(角平分线的定义),
∴ ∠DOE=∠EOC+∠DOC
=∠BOC+∠AOC(等量代換)
=(∠BOC+∠AOC)(乘法分配律逆用)
=∠AOB。
1.2.2 公共射线在外部
例4:如图4,已知OE平分∠BOC,OD平分∠AOC。若∠BOC=40°,∠AOC=130°,求∠DOE的度数。
解析:由图可知∠BOC、∠AOC的公共射线为“射线OC”,而射线OC位于所求∠DOE的外部,所求∠DOE一定应该是表示成∠DOC?∠EOC。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观察图形发现∠DOC比∠EOC大,所以只能用∠DOC减∠EOC。
解:∵ OE平分∠BOC,OD平分∠AOC(已知),
∴ ∠EOC=∠BOC,∠DOC=∠AOC(角平分线的定义),
∴ ∠DOE=∠DOC?∠EOC
=∠AOC?∠BOC(等量代换)
=(∠AOC?∠BOC)(乘法分配律逆用)
=∠AOB。
上述两例均为求解由两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构成一个新角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其分析,对这类问题也进行了步骤总结:
(1)首先找到两个已知角的公共射线。
(2)如果公共射线在所求角的内部,则将所求角书写成加法运算;如果公共射线在所求角的外部,则将所求角书写成减法运算。
(3)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得到所求角为剩下两条非公共射线构成角的一半。
上述两种图形称为角平分线类问题的基本图形,分析较复杂题目时,首先考虑分解出此类图形。
2 通过作辅助线转化成上述基本图形
有一类题目无法直接找到图形中的公共端点或公共射线,但是已知条件又和上面的类型完全一样,同样也是求“两条已知线段中点构成一条新线段”或“两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构成的一个新角”与已知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碰到此类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多个简单问题的方法。
2.1 涉及线段中点但无公共端点的题型
例5:如图5,已知AB=12 cm,CD=5 cm,E为AC的中点,F为BD的中点,求EF的长度。
解析:学生完成这类题目时,常出现书写不规范的情况。为帮助学生掌握使用基本几何图形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本题采用构造中点的方式进行解答。
通过作CD的中点G,将EF转化为EG+FG,然后再将原图形看成两个与上述总结的基本图形完全一样的图形(如图6、图7)。在图6中,由于点C为线段AC、CD的公共端点,使用前面的结论很容易得到EG=AD;在图7中,点D为线段CD、BD的公共端点,所以得到FG=BC。从而有EF=EG+FG=AD+BC=(AB+CD)。
2.2 涉及角平分线但无公共射线的题型
例6:如图8,已知∠AOD=160°,∠BOC=160°,OM平分∠AOC,ON平分∠BOD。求∠MON的大小。
解析:通过作∠BOC的角平分线OE,将∠MON转化为∠NOE+∠MOE,然后再将原图形看成两个与上述总结的基本图形完全一样的图形(如图9、图10)。在图9中,由于射线OB为∠BOD、∠BOC公共射线,使用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得到∠NOE=∠DOC;图10中,同样射线OC也为∠AOC、∠BOC公共射线,所以得到∠MOE=∠AOB。从而有∠MON=∠NOE+∠MOE
=∠DOC+∠AOB
=(∠AOD?∠BOC)。
3 引导学生抓住题型特点
3.1 回顾反思
回顾上述例5、例6这两个较复杂的题目,一个结果中是已知线段相加,而另一个是已知角相减,看上去没有前面4个例子介绍的直观结论。其实在研究这些题目的时候,只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题目中含有哪些常见的基本几何图形,接着再观察本题中线段或角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正确的解答(证明)过程。
在给学生讲解几何问题时,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让学生掌握本题的书写或记住此题的结果,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挖掘类似题目的相关信息,找到其中的特点并加以研究。解决复杂几何问题时,让学生能从中提取出一些自己已经掌握的基本图形,再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解题效率的效果。
3.2 总结提升
3.2.1 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题型特点
本类型题目不存在特别复杂的情况,主要是把握本题的特点——双中点或双角平分线。如果学生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完全能够准确把握题目给出的公共端点或公共射线,进行思考和解题。
3.2.2 有助于学生发现图形关键信息
本类型题目作为初中几何的开始章节,有助于学生在图形中标记关键信息(公共端点或公共射线),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3.2.3 有助于学生正确且清晰地书写
学生往往不能够十分简洁、正确的进行步骤的书写,本文通过“角平分线的定义、确定加(减)运算、使用等量代换、利用乘法分配律”等步骤,引导学生正确且清晰地书写几何问题解题步骤。
3.2.4 有助于学生掌握高效思考方法
能够快速找到最为简洁的解题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应该达到的水平。本文既为教师提供了帮助,也有助于学生通过这类题型的学习,提升自己思维能力,掌握高效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