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天 浩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繁荣发展的重要方式,其研究热点和研究领域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学界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或以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思考[1],或侧重于对其科研成果选题的分析[2],但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专题的成果较少。为此,本文试图以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2019年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且刊载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研究热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自2015年10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以来,先后有37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分3批入选,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故选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为考察对象。其中,数据获取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9-2020)收录的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刊载的学术研究成果,检索单位限定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单位);检索作者为独著和第一著者;时间区间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20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888篇。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7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本文对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2888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数据的再次筛选与精准分类,发现增刊论文、重复刊载、会议综述等期刊论文184篇,对其进行剔除后,最终共选取了2704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1)载文情况整体分析。为了更大程度上展现2019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量”,本次数据检索主题有“马克思”“思想政治”“党建”等,共获取数据46 077篇,CSSCI来源期刊载文7352篇。其中,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总计6256篇(包括非CSSCI来源期刊文章),各单位平均发文数量为169.08篇,平均发表CSSCI来源期刊文章数量为73.08篇;全国非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单位(本科院校)有1208所,各单位平均发文数量为32.96篇,平均发表CSSCI来源期刊文章数量为3.85篇。由此,可以发现虽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只占本科院校的2.97%,但却占整体发文量的13.58%,占CSSCI来源期刊发文总量的36.78%,可见与全国非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相比,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影响、学科实力和学科研究等方面更占优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繁荣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2)单位发文分析。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学术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发表论文399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51篇,其分别以博士研究生、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身份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占比皆为第一;其次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CSSCI来源期刊发文数量为213篇;再次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CSSCI来源期刊发文数量为167篇。此外,以第一批9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发文单位,且刊载于CSSCI来源期刊的总量为1299篇,平均刊载量为144.33篇,且均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二批12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977篇,平均刊载量为81.42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9所;第三批16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684篇,平均刊载量为42.75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这说明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实力、学术影响力和示范性较为显著。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分布于24个省、市、自治区,北京数量最多,有5个单位;其次为上海,有3个;广东、湖北、吉林、江苏、辽宁、山东和天津均为2个(见表1)。这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能力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由江苏、山东等地区逐步向西部递减,虽然各类基金已专设了“西部项目”,但从实际发文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科研实力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3)作者发文分析。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冯刚,共发表学术研究成果18篇;其次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明,数量为15篇;再次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建军和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金龙,数量均为14篇。
(4)学术期刊分析。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分别刊载于300个期刊,其中《人民论坛》刊载数量最多,为193篇;其次为《思想教育研究》,为118篇;再次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数量为113篇。由此可知,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大都刊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期刊,且关注点较集中于“思想教育”和“思想理论”等。
(5)引用频次分析。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成果中,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撰写并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的《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引用频次最高,引用频次为47;其次是《思想理论教育》所刊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骆郁廷和李勇图合作撰写的《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引用频次为42;再次是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平撰写并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的《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引用频次为33。
(6)下载频次分析。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国亮撰写并刊载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五四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下载频次最高,为7505次;其次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华和卢黎歌合作撰写开刊载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下载频次为5550;再次为刊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署名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文和包炜杰的《经济全球化辨析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一文,下载频次为4234。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和计量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第一载文单位,且刊载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9~2020)收录的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的学术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即为研究选取充分的文献材料。计量分析法则是对所收集数据显现的量化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而展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成果的可视化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领域等。
表1 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分布表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解读和内涵阐释、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的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思想研究本身就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关注度最高的是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与内涵阐释,其学术研究成果有136篇。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刊载数量最多,为7篇;学术研究能力最为显著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为12篇,其次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均为9篇;署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和刘静涵并刊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的《马克思论“真正的共同体”的所有制基础》一文引用频次最高,共引用10次;下载频次最高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刊载的署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惠芳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论及其意义》一文,下载频次为2171。通过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可以看出,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与内涵阐释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共同体”“人的本质”思想的讨论和研究。
通过数据筛选和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与内涵阐释研究关注范围较广,涉及“生态”“共同体”“人的本质”“实践观”“劳动解放”“幸福观”等视角。其中,对马克思“生态”“共同体”“人的本质”思想解读的学术研究数量最多,相关的高频词体现为“共同体”“生态”“人类”,频次分别为71、62和45,如表2所示。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可以看到,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研究是与中国实践紧密相连的,说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解读研究不仅需要回到经典、走进文本,还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回归“初心”,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
表2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建党以来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3·18”讲话精神,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开展了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因此,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是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成果共计118篇,与其相关的高频词“高校”“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等,分别出现了125次、83次、82次、48次,如表2所示。从检索分析结果来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坚持”和“八个相统一”的讨论,还包括深化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价值意蕴”“话语构建”“实践路径”等理论思考。其中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共计15篇;引用频次最高的是刊载于《思想教育研究》,署名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蕉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一文,引用频次为13次;下载频次最高的是署名单位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王振雷所撰写的《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一文,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下载频次为3556。从这些统计数据和分布频次可以看出,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客体及其实践路径等问题探讨较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4]。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必然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热点。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相对较为集中,共有研究成果96篇,其分别刊载于48个期刊,《思想教育研究》刊载数量最多,数量为9篇。其中,学术研究能力最为突出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为25篇;署名单位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署名作者为穆艳杰和魏恒并刊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一文引用频次最高,共引用20次;下载频次最高的文章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的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华和卢黎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一文,下载频次为5550。通过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可以看出,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讨论和研究。
通过数据筛选和高频词分析发现,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具体体现在政治、生态、文化和教育方面,其中高频词“政治”为333次,“新时代”为303次,“教育”为204次,“共同体”出现71次等,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发现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对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进行了深刻研究和关注,形成了研究热点和重点,拓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过总体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要还是分布于内涵解读与实践向度相结合这一研究方面,这不仅彰显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鲜亮底色,还体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共同体所特有的精神品格,如“创新”一词出现频次为95,“人类”一词出现频次为45,“人民”一词出现频次为38等,如表2所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它在时代发展中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不断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此,以新中国70年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必然是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新中国70年的研究,主要聚焦新中国70年来的制度建设、现代化进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史,相关研究成果共计98篇,分别刊载于46个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载数量最多。其中,学术研究发表数量最多的单位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为10篇,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均为8篇;下载频次最高的为《求实》刊载的署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柳宝军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一文,下载频次为3002;引用频次较高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国家建构”“扶贫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农业现代化”等主题的讨论。
通过数据筛选和高频词热点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主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其他重要节点都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和拓展,如“历史”出现了137次,“新中国”出现104次,“新中国70年”出现42次等,如表2所示。此外,通过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还可以看出,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新中国70年为主题的研究非常关注现实,均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进程中,展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和研究。
200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独立一级学科建设的历史。200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文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2017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全国13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二级学科方向增加到7个,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化拓展。回顾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现状,分析其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热点,分析其研究趋向,是不断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5]。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有473篇,占总数的17.49%。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理论”解读的关注度较高,词频分别为51和40;与其密切相关的具体研究主要分布于“哲学”“逻辑”“批判”“历史”“资本”“劳动”研究视角,词频分别为30、25、22、15、13、9,如表3所示;学术研究成果分布于88个期刊,《思想教育研究》刊载学术研究成果最多,为9篇。学术研究成果中,首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研究的关注度最高,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惠芳撰写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论及其意义》等。其次,则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关注,代表性的成果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和刘静涵合作的《马克思论“真正的共同体”的所有制基础》等。再次,则是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注,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盾撰写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如何可能?——论实践哲学的构成和限度》等。可见,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一具体思想的解读和研究,其显现着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表3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切时代诉求,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问题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讨论的主要热点议题。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还对“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6]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其也是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数据分析得知,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有637篇,占学术研究总数的23.56%。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度较高;学术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明,为6篇;学术成果分布于134个期刊,《思想教育研究》发表数量最多,共计23篇;学术研究能力最强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为50篇。
通过词频分析发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相关的关键词“习近平”出现96次、“新时代”出现51次、“马克思主义”出现46次等,如表4所示。其中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穆艳杰和魏恒合作完成并刊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的关键词“特色”出现69次、“社会主义”出现67次、“中国特色”出现63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61次等,如表4所示;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撰写并刊载于《经济学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导言”——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研究》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共同体”出现33次、“人类”出现25次、“命运”出现24次等,如表4所示;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有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頔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同舫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发展的公正逻辑》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逻辑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探究。
表4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习近平指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盘照搬。”[6]西方马克思主义“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4],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视野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范畴的具体应用、问题意识的时空转化、民族现实的主体自觉等方面[7]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纵观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状况,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成果有137篇,占据学术研究总数5.07%。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宏观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视野的关注度较高;学术成果分布于35个期刊,刊发数量最多的期刊是《理论视野》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均为4篇;学术研究能力最强的单位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刊发文章的数量为7篇。
通过词频分析,发现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宏观研究”相关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出现14次、“社会主义”出现5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5次等,如表5所示。其中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阮华容和陈曙光合作完成且刊载于《理论视野》的《乌托邦的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评析》、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银平和赵静合作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的《21世纪俄罗斯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宏观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革命”“社主主义”等的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学者”出现4次、“生态”出现3次,如表5所示;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冰菁撰写并刊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转向——以居伊·德波为例》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是以人物思想研究为视角,展现了当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及其转向的讨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视野”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历史”出现4次、“世纪”出现4次等,如表5所示,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高荣撰写并刊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主体批判》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视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历史主体”“历史未来走向”的探究。
表5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立足新形势和新特点,着眼新任务和新要求,深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发展。
通过分析,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586篇,占据学术研究总数的21.67%。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较高;学术成果分布于65个期刊,数量最多的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为44篇;学术研究能力较为突出的作者是陈金龙,数量为5篇;学术研究发表数量最多的单位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为37篇。
通过词频分析,发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74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26次、“思政课”出现18次等,如表6所示。其中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学俭和许斯诺合作完成并刊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龙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战略意义”“力量来源”“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直接相关的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96次、“话语”出现10次(见表6),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欣撰写并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展理路的讨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思想”出现184次、“政治”出现183次、“网络”出现29次等(见表6),代表性学术研究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骆郁廷和李勇图合作撰写并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的《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基于“抖音”等融媒体平台或者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表6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只有充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问题还原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研究。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更加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研究,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更加侧重与历史节点的联系。
通过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学术研究词频分析,得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有458篇,占据学术研究总数的16.93%。其中,词频分析中,中国近现代革命实践与经验研究、近现代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进程研究、中国近现代“三农”问题研究的关注度较高,发现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实践与经验研究”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建设”出现10次、“理论”出现9次、“革命”出现8次等,如表7所示,与“近现代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进程”研究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现代化”出现4次、“进程”出现4次,与中国近现代“三农”问题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农村”出现5次、“扶贫”出现4次等。
中国近现代革命实践与经验研究、近现代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进程研究、中国近现代“三农”问题研究的关注度较高;学术成果分布于72个期刊,数量最多的期刊是《当代中国史研究》,为8篇,学术研究贡献数量最多的单位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文章数量为12篇。
通过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458篇学术研究进行词频分析,发现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实践与经验研究”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建设”出现10次、“理论”出现9次、“革命”出现8次等(见表7),其中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撰写并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中伟和田向勇合作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新中国初期“除四害”运动社会动员研究》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实践与经验研究”的关注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这两个节点展开了“四个选择”及其革命实践的研究。与“近现代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进程”研究直接相关的关键词“现代化”出现4次、“进程”出现4次(见表7),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乾元和苏俐晖合作撰写并刊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道路自信》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近现代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化道路建设和治理的讨论。与中国近现代“三农”问题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农村”出现5次、“扶贫”出现4次等(见表7),代表性学术研究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志景撰写并刊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中国近现代“三农”问题研究关注的热点与当代中国社会契合度较高,主要集中于对“扶贫”“脱贫”和“农民合作”思想的探究。
表7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2017年开始独立设置的党的建设学科(以下简称“党建学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伴随党的建设百年历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8]。
通过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学术研究词频分析,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关于党的建设研究有279篇,占据学术研究总数的10.32%。其中,党的政治建设、基层党建和党内法规制度研究的关注度较高;学术成果分布于52个期刊,数量最多的《人民论坛》,为25篇;学术研究贡献数量最多的单位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为21篇。通过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279篇学术研究进行词频分析发现,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建设”出现29次、“政治”出现25次、“政治建设”出现11次等,如表8所示。其中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柳宝军撰写并刊载于《求实》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和白雪合作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及其特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俭和魏维合作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和推进路径》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特点、重点与基本经验的研究。与“基层党建”研究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基层”出现10次、“基层党组织”出现9次(见表8),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鑫撰写并刊载于《人民论坛》的《以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伟军发表于《湖湘论坛》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海燕撰写并刊载于《理论视野》的《习近平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基层党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及其价值引领的讨论。与党内法规制度问题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党内”出现10次、“制度”出现8次等(见表8),代表性学术研究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斌雄和廖明合作撰写且刊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实施探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先春和王光明合作撰写的《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价值、逻辑和路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强撰写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等。可见,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党内法规制度研究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对党内法规制度的实施经验、价值、逻辑、路径、发展与创新的探究。
表8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学术研究高频热点关键词分布
本文通过以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且刊载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论文,使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分析了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和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研究显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自2015年启动以来,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以及学科队伍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具体体现为4个方面:第一,首批、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成果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2019年度第一、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总量为4087篇,而2017和2018年度分别为3048篇、3455篇[9];另一方面,2019年度第一、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刊载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共计2204篇,而2017和2018年度分别为1524篇、1767篇[9],可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9]。第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成果所涉及学科门类、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较高,说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关注度较高。第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群体不断壮大。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学术研究队伍正逐步壮大,并形成了年龄层次较为合理的研究梯队。如在发文作者统计中,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教育部《关于实施 2018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的通知》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后,2019年前2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发文作者比2017年多了421人[9]。同时,还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影响力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建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韩喜平、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金龙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同舫等,在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发文量、文章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都较高。第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一贯性和时代性并重的特色。通过上文对学术热点和各二级学科2019年的研究热点的分析, 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与内涵阐释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中国70年发展等选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取得以上进展之时,相关研究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反思。第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产出的集中地,且高校学报被CSSCI收录数量最多,但刊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并不多。第二,通过对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个二级学科,尽管也涉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但是热点很少,显示度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二级学科,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等。除此之外,还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实证类考察成果较少。第三,3个批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差距较为明显。
第一,增强实证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内在联系。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更是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10]通过分析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704篇学术研究成果,发现理论解读类文献多达1512篇,而实证分析类研究成果仅有26篇,且涉及理论与实践内在联系的研究成果更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证类研究,特别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层党组织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员干部破解难题能力”“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问题的实证研究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的相关研究。如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某一具体地区开展农村党支部成员、党组织生活等实地考察,分析其党建特点、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有效性的党建方略等。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证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实践相适应的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还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存在的现实“缝隙”,这都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积累了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
第二,重视史料发掘,推进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走进历史,还要将问题还原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历史不仅是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载体,还是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角多聚焦当下,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研究文献较少。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应多重视史料发掘,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延安时期高校的基层党建研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献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活动与话语生成研究”等课题的史料发掘。如加强发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革命活动、理论传播、文化教育等相关史料,以丰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研究、对比研究的文献。又如,加强延安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开设、教育文本、师资情况等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等,也是未来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不仅能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研究深度和研究维度,而且能够改善以往研究中重时政分析、轻史料发掘的状况,加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紧密度。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0]
第三,拓宽国际视野,拓展国内与海外相结合视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相结合,还需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1]。当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以中国为基础展开。虽然也有学者尝试着从国际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探讨,但其中有深度的力作仍不足,特别是海外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海外传播研究、海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拓展。其实,不仅是毛泽东、习近平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着深远影响,海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是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被海外学者研究和理解的?不同时期,海外各主流报刊和学者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传播存在怎样的变化等都是学界当前关注点不足的领域。此外,还可通过对比研究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和内容。如海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们,他们在话语表达、思想阐释、研究特色等方面存在哪些异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他们对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理解又有何差异?诸如此类的比较研究,不仅能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助于突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基础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建立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与诠释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但研究发现,2019年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仍然存在重当下时政热点分析,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诠释尚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研究主要聚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其他经典著作的思想解读、生成背景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等不足的现状。除此之外,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问题探讨不足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核心概念和表述话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等都有待深入探讨。
第五,加强学科互动,推进各二级学科均衡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炼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7个二级学科学术研究的共同繁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能力现代的需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需要共同推进。但是,目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7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存在不平衡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较多,而对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不足,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数量严重不足。从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热点聚焦,发展相对趋于成熟稳定,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却占比较低,只有《“重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思想资源和学理依循——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创性研究》等为数不多的几篇。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既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还可以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更为多元的研究视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能力和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广阔的研究视野,还需要各个二级学科共同繁荣发展。
2019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扬五四精神与绽放奋斗青春、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题展开,显现着历史节点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时代发展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中国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是一个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系,需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领航作用,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