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机关报、高校主流媒体。高校校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强化主导地位、扩大主流影响、发挥指导作用,写好育人文章。高校校报要坚持党报党媒的宗旨意识、看齐意识,积极引导;要坚持党报党媒的大局意识、传统特色,善于指导;要坚持党报党媒的新闻规矩、职业道德,科学辅导。高校校报要坚守主阵地当好主力军、拓展主渠道当好生力军,创新融媒体、管好新平台。高校校报要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有效嵌入育人元素,强化有效嵌入育人机制的构建,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以及育人能力。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高校校报;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3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规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A1123;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融媒体环境下驻徐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养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XSZ-270
伴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正以更快的传播速度、更丰富的内容、更海量的信息后台支撑、更加灵活方便的使用方法,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高校要把构建媒体深度融合与高校校报育人机制放到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全局中去设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校报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1]。
一、坚持高校校报党媒姓党,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确保底色、弘扬传统,彰显育人特色
(一)要坚持党媒姓党,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确保底色、坚守党性
认真学习,保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这也是高校校报要坚持保持的底色,这个底色是党报党媒的传统与特色。坚持党性,讲政治。高校校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激发高校師生团结奋斗、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在深度融合中,要适应时代变革,与移动互联网共生共存共赢。讲好故事,重育人。高校校报必须树立大局意识与确保底色的全局意识,在融媒体、全媒体转型的深度融合中彰显传统与特色[3]。有效推进版面与页面的融合、速度与深度的融合、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赢得主动与先机,讲好故事,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高校校报作为党报党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新媒体发挥好育人作用。
(二)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坚持宗旨,讲看齐。高校校报要始终不渝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度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传播党中央的声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政治灵魂,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而讴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牢记党报姓党,要爱党、护党、为党,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守好阵地,当好主力。高校校报要重视阵地建设,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充分发挥主阵地与主力军作用,传播好党中央的声音,要靠阵地靠版面。如果没有足够的版面作为支撑,那就是丢了阵地,没了阵地,何谈传播。所以,守好主阵地当好主力军,关键要看版面,同时还要看版面位置与版面数量。凸显主流,强要闻。高校校报要全力办好一版,一版作为门面,刊登的多是重大新闻或重要新闻。所以,要将一版作为要闻版中的要闻来办,形式上标题要醒目、位置要突出,文章尽量不要转版,要图文并茂,少登广告或不登广告,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版面容量。
(三)要坚持弘扬传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中彰显育人特色
弘扬传统,坚持政治家办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创新,是指导党报党媒坚持弘扬传统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锐利思想武器。党报既是我们党通过媒介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又是解决中国当前具体问题的思想武器,肩负着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体现主阵地意识。坚守政治家办报这一根本要求,是党报党媒必须遵循的标杆。积极创新,坚持互融互联。高校校报电子版、网络版、手机报、校报微信版、校报客户端、校报抖音新闻等传播手段,为师生员工构建了更为方便与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深刻影响了校园文化生活与师生社会生活。高校校报要主动应对媒体发展趋势与新的媒介挑战,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发挥好党报党媒的公信力、影响力、传统优势、新闻报道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等优势与作用。以我为主,坚持引导育人。在媒体深度融合中,高校校报要以我为主,依托高水平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全力打造优质新闻产品,实现融合与育人的双赢。坚持内容创新与平台拓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引领舆论,强化言论中的评论,在舆论先行上体现引导力,用观点展示力量,用思想体现引导,用核心价值观育人。
二、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坚守爱党、护党、为党,发挥榜样作用
(一)高校校报要积极引导内部报刊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主渠道与生力军
统一管理,讲看齐。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机关报,是高校主流媒体,具有铭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与使命。高校新媒体是指高校官网、微信平台、QQ平台、APP以及部门网站等,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能力强的特点。高校内部报刊,是指由高校二级学院以及群团主办、高校宣传思想主管部门审核并报高校党委批准、颁发校内准印证的报刊,由于它的属性要求,其也应像高校校报一样被纳入党报党媒的管理范畴。高校媒体都要坚持向党报党媒看齐。坚持宗旨,保看齐。高校校报在深度融合中,要以党报党媒宗旨意识、看齐意识,积极引导;以传统特色,精心指导;以新闻规矩、职业道德,科学辅导。高校内部报刊作为高校党报党媒的延伸,更要严格以党报党媒的标准树立看齐意识,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坚持爱党、护党、为党。精准指导,促看齐。在媒体深度融合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将高校内部报刊放到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全局中去考量,坚持党报党媒姓党,发挥好党报党媒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内部报刊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主渠道与生力军作用。
(二)高校校报要精心指导内部报刊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主渠道与生力军
以我为主,带头转。在媒体深度融合中,高校校报做的早也做得好,而内部报刊的主渠道与生力军作用还不完善。所以,高校校报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示范作用,发挥移动互联网与5G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带领内部报刊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版、报纸电子版、手机报以及微信、QQ、抖音等平台,将铭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作用与主动服从服务高校教书育人中心工作的使命担当好,为师生服务。精心指导,正确转。高校校报要主动加强对内部报刊的精心指导,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对媒体的融合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与判断。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念,为师生员工构建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平台。改革创新,深度转。高校校报等纸质媒体的传播职能需要与时俱进,应努力克服出版周期相对较长等短板,在深度上和思想上用足力气、下足功夫,积极引导、因势利导,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三)高校校报要科学辅导内部报刊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主渠道与生力军,彰显育人特色
围绕中心,教育人。高校校报要带领内部报刊,围绕教书育人中心工作,谱写育人新篇章。目前,一所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群团组织,大多举办了校内准印证的内部报刊。要发挥好内部报刊的主渠道与生力军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必须与党报党媒一样适应全媒体编辑部的转变。实现按需发布与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发布、波纹信息传播转变的目标。高校内部报刊要向党报看齐,加强新聞传播力与引导力建设,正确引导舆论。服务大局,激励人。高校校报要带领内部报刊,围绕服务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书育人工作,诠释好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学习专刊、专版、栏目,开设学习强国笔会栏目,刊登辅导文章,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舆论引导为宗旨,发挥好党报党媒等主流媒体所具有的纸媒、网媒融媒体资源优势与媒体联动、报网互动的优势。讲好故事,鼓舞人。高校校报要带领高校内部报刊,围绕服务师生员工精心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中国故事的教育篇章。高校内部报刊要把讲故事作为常态,要把讲好故事作为追求的工作状态。通过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等人物通讯栏目,生动诠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理想与中国梦、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真谛。讲好身边的凡人故事,贴近师生思想实际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好故事鼓舞人。
三、坚持以我为主,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要做好“传帮带”,坚持引导、指导、辅导,写好“导”字文章
(一)高校新媒体要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主平台与新力量
主动融合,铸党魂。高校新媒体要成为主平台与新力量,就要向党报党媒看齐,坚持主动融合铸牢党魂。转融中,有谁向谁转与谁转谁的问题,还有谁融谁与谁被谁融的问题。新媒体要自觉主动传承党报党媒传统媒体的特色与优势;而党报党媒则要坚持传帮带,坚持以我为主。新媒体在深度融合中,要重视掌握被转与被融的大势,发挥好主平台与新力量的作用。发挥优势,有作为。高校新媒体在深度融合中,要把构建媒体深度融合与高校校报育人机制放到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全局中去设计。在不断向高校校报看齐中提升高校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以及育人能力。高校新媒体一定要在构建育人机制的前提下,发挥5G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抖音、微信短视频等形式与校报网络版、手机报、微信版互联互动,凸显融合发展的主流影响,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平台互动,谱新篇。高校新媒体在深度融合中必须互联互动、共享共融,必须向高校校报看齐,加强新媒体的新闻评论建设。新闻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与媒体的灵魂,从加强报刊评论建设与新媒体评论建设的双重重要性来看,评论都应成为新媒体与高校校报的一道硬菜。共同发挥报刊与平台互动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提升传播力。
(二)高校校报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要主动看齐,坚持党媒姓党的本色与底色,提高引导水平
实事求是,讲政治。高校校报与高校新媒体,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师生的心里。讲政治,就是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就是向高校教书育人的中心工作看齐。高校校报要用党报标准影响与引导高校新媒体。讲政治,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新闻传播中有效嵌入媒体育人观念,解决好师生的思想问题,构建育人机制必须做实、做细、做好服务师生这篇大文章。发挥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真正成为引领师生的正确舆论导向与精神力量。求真务实,讲道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事实、贴近师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诠释好,将“四史”宣讲好,将新时代奋斗者故事歌颂好,还要将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关切解释好。为此,要抓好评论阵地建设,做好评的文章;要抓好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论的诠释。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围绕中心与大局撰写评论,精准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心反映师生需求与诉求,当好沟通的纽带与桥梁。真抓实干,讲育人。高校校报与高校新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要始终坚持育人机制的有效嵌入与媒体育人的引导。真抓实干,要抓好队伍建设,提升融媒体的编校质量与水平;真抓实干,要做好武装人、引导人、影响人、鼓舞人与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成就人的新闻宣传报道,更要做师生学习生活中的知心人与贴心人;真抓实干,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育人优势,以及高校校报与高校内部报刊的深度报道特色与优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旗帜与灵魂作用。从正确引导舆论、发出时代最强音上去谋篇布局,强化新闻评论的旗帜地位与导向作用,做强、做实高校融媒体党媒舆论场。
(三)高校新媒体要成为主平台与新力量,必须加强编辑主体修养提升编校质量水平
加强主体修养,提高素质。编校人才队伍建设与编校质量就是媒体深度融合中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传统媒体,高校校报之所以能进入具有国内统一编号CN的中国报刊方阵,除了编校质量的保证外,还与长期重视编校人才队伍建设分不开。高校新媒体要成为深度融合的主平台与新力量,必须高度重视编校质量与编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编校质量,扮靓媒体。高校校报与高校新媒体要重视校对工作,把有采编经验的编辑、记者充实到校对一线,确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校对团队。要加强采编过程中的校对,实行采编合一的校对制度,将校对关口前移,将追责关口前移,将差错避免在稿件签发推送之前。要加强报纸付印之前、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发稿之前的校对,实行校对质量全员负责制,校对人员既要做到守土有责,又要做到分工不分家,从源头上杜绝重特大、严重差错的发生,努力实现零差错,用行动让高校融媒体给师生的阅读带来更多精神享受。深化媒体融合,有效育人。高校新媒体如想变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主平台与新力量,必须向高校校报看齐,主动贴近师生,主动唱响劳动者之歌与高校融媒体育人之歌。为此,要营造教书育人光荣、勤奋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新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凝聚共圆中国梦的智慧与力量,共同谱写好劳动者篇章与高校融媒体育人之曲。发挥党报党媒铭史、资政、育人的主体功能、主流影响、主体作用,实现新闻传播与有效育人的双赢。让榜样的力量凝聚成实现有效育人的合力。
四、结语
探究媒体深度融合与高校校报育人机制,一要坚持高校校报党媒姓党,在深度融合中确保底色、弘扬传统,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中,嵌入与彰显育人特色;二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严格按照高校校报党报党媒的要求,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坚持爱党、护党、为党,嵌入与发挥榜样作用;三要坚持以我为主的融合与发展理念,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高校校报要坚持“传帮带”,坚持引导、指导、辅导,嵌入与写好“导”字文章。
高校校报在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中要坚守主阵地当好主力军、拓展主渠道当好生力军、创新融媒体管好新平台。在深度融合中有效嵌入育人元素,强化“有效嵌入”育人机制的构建,不断提升高校校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谢宁生,谢晓晖,朱春花.党报党媒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81-84.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
[3] 龙海金.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我见[J].新闻研究导刊,2019(20):38.
作者简介:谢晓晖(1985—),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