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龙网大型主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留声复兴之路》网上浏览量突破3亿,堪称融合传播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遵循新闻传播和网络传播规律,做到年轻化策划,让重大题材举“重”若“轻”;做到可视化表达,实现重大题材由“硬”到“软”;做到全媒体立体传播,实现主题报道化“整”为“零”。
关键词:主题报道;年轻化;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0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为了再现这条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了专题栏目《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以下简称《留声》)。这一大型系列专题栏目共推出100期,从各个平台的综合数据来看,网络浏览量已经突破3亿人次,是中国记协向全国推荐的第二个红色经典策划,中宣部阅评组为此推出专辑,给予了高度肯定,称栏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留声》专题栏目是一个经典策划案例,其中的成功之道值得总结。笔者认为,具体来说有三方面特点。
一、年轻化策划,让党建题材举“重”若“轻”
百年党史主题宏大,题材严肃,话语表达的空间有限。在以往传统的报道中,有的表达过于程式化,有的一味“炒冷饭”,忽略了受众的心理感受与接受习惯,不仅影响了传播效果,而且很难提升网上舆论引导力。
重庆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涌现了大批抛头颅、洒热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红岩精神坚如磐石、永放光芒。
红岩精神同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百年党史的大篇章中,如何更好地表现独特的重庆篇章,题材怎么选择,话语怎么表达,史料如何甄别等等,对于媒体人而言都是一道道难题。
如何让党建内容举“重”若“轻”?《留声》专栏团队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团队“轻”
华龙网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及其团队,从策划、撰稿、主持、录制等多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这支以高校教师、博士生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年轻化团队,思想活跃,极具专业精神,在专题的开掘上提供了更为年轻化的思路,进而确立百年百篇的总体框架,以主持讲述的方式,揭开一份份珍贵档案背后的尘封往事。
(二)视角“轻”
《留声》专栏的视角同样尽显年轻化的特质。精选后的百年党史中的百篇诗文,均是史料性质的文字,历史厚重。若单纯解读其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难免会影响传播效果。于是,《留声》团队在题材的选择上尽量以小视角、小切口展开,或诗文抒怀,或家书寄情,或绝笔明志,或檄文讨伐,诸如此类,宏大的家国叙事融入个人情怀,峥嵘的斗争岁月化作涓涓书信,显得无比动人。
(三)体量“轻”
专栏所选的百篇诗文,或由重庆人书写,或在重庆写作或发表。在选择文献时,尤其突出进步性、革命性、独创性、经典性。百篇诗文在选材上不拘一格,家书、誓言、诗歌、散文,甚至电报等等,形式不一,但全部堪称经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革命代表性。诗文无一例外地体现出短、小、精,视频均控制在5分钟以内,便于轻量化传播。
(四)主题“轻”
《留声》专栏在重庆地区党的百年这个时空坐标上,打捞每一个和这座城市关联的历史人物,专业团队在史料挖掘和整理上体现出很高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
不过,在主题上并非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比如《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 第63期|这封重庆发往延安的新春电报 诠释坚如磐石般信念》,讲述的是1941年春节期间,重庆和延安之间的两封祝贺新春的电报。看似常规的节日问候,却是一份珍贵的记录,它见证了革命紧要关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全体党员与在延安的党的领袖之间同样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浩然正气。
这篇史料原文出自《渝办全体给朱毛的贺电》,通过这样的发掘,将峥嵘岁月的革命群像首次展现在网友面前,让历史真实得可以触摸,电报文字的质感可见一斑。
二、视频化表达,让党建内容由“硬”到“软”
《留声》团队从篇章选题、表达角度、文案语言直至讲述风格进行了一系列的通俗化转换,反复打磨,依托年轻人的视角,以精深专业的党史知识为核心,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解读起来明白晓畅、浅显易懂、清新有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占网民整体的93.4%[2]。可见,短视频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标配。
《留声》专栏对于短视频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做新闻的层面,而是在认真留存一份份珍贵的影像档案。
节目制作完全借鉴电影电视手法,片头制作精美,比如开篇第1期邹容烈士,在周勇教授深情的讲述中,画面不断切换史料文字,包括领袖评价邹容的文字,以精要的旁白作为整段视频的点睛之笔。《留声》专栏系列视频共100集,无疑是一部完整的重庆地方党史纪录片,是新闻作品,更是一部经得起检验的党建影像志。
此外,讲好故事也是《留声》专栏视频化表达成功的关键。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而如何讲好故事则一直考验着新闻工作者们。
(一)讲事实
《留声》里的每篇诗文均由专家把关,在学术上站得住脚;所有史料均有出处,具有专业权威性和历史厚重感,经得起推敲,赢得了口碑,更能留得下、立得住。
(二)讲形象
《留声》专栏把历史讲得引人入胜,有些故事充满悬念,有些则带有档案揭秘性质。比如第13期《听四川地区最早成立的正式团组织的呐喊》,讲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是四川地区较早成立的团组织,以团代党,发挥领导先锋作用,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档案发掘,带有揭秘性质,非常“解渴”。
(三)讲情感
整个《留声》专栏从讲述到制作再到编排,都在营造一种共情的氛围。在讲述上,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留声》的讲述人有许多是在校博士生,他们的文稿才情横溢,演講情感充沛。在节目制作上,音画共情,声以情胜,画以文茂。《留声》虽是短视频形态,容量不到5分钟,但在制作上非常精美,文、图、声、像,多维呈现,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意境。
同时,每期还有核心史料摘要、诗文原文、讲述人海报(附有二维码观看入口)等元素,短视频渲染情感,史料文字佐证,海报则作为观看引流的另一个入口,环环相扣。
(四)讲道理
《留声》专栏并不是一味煽情,还注重把诗文中的革命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比如开篇《邹容》里,邹容烈士在《革命军》中提出的“中华共和国”政纲25条,补充完善了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把他的政治贡献、思想贡献和实践贡献讲得明白晓畅,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尺幅之间,洞见天地。
三、全媒体平台,让党建传播化“整”为“零”
凡是爆款产品在传播上均具有“四全媒体”属性。
全程传播方面,《留声》自2021年4月7日推出第一篇作品后,每日一篇,全程做好传播推广,交流互动,跟踪反馈,开展评论,线上互动。
全息传播方面,《留声》的表现元素包括视频、文字、海报、摘要等,一应俱全。同时,尽可能在技术上“适配全网”,无论是PC端还是手机端,抑或是电子屏,均能做到自如切换,无缝对接,从而覆盖全渠道。也就是说,用户无论是使用手机微信、电脑微博还是高校大屏,甚至各种浏览器,都能获得很好的体验。
全员媒体方面,《留声》做到了全员参与、全员触达,每一个编采人员、每一个讲述人均连接N个节点,形成N次方的宣传效果。线上,不仅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41”集群联盟推送,还在抖音、快手、火山、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众多社交平台、商业平台广为传播,并被网易、搜狐、腾讯、新浪等转载,线上浏览量突破3亿。系列稿件仅在新重庆客户端上就超过3 000条评论。
线下,系列视频在全市市级机关单位、政府办事大厅、街道社区的数千块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数字屏播放,并且走进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课堂,线下触达人群超千万。
全效媒体方面,《留声》在分众化的传播中,注重推送方式和推送人群,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语
《留声》专题的成功得益于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市委的工作安排;得益于党史学术专业团队与主流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得益于团队遵循了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是一次经典的跨界合作和媒体深度融合的一大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2021-07-01.
[2] 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CNNIC网络服务,http://www.199it. com/archives/1302651.html,2021-08-27.
作者简介:管洪(1965—),男,重庆人,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二级高级编辑,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媒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