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了国家与民族壮丽的史诗。扬子晚报将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报道作为年度重要的策划,推出“百舸奋楫”大型融媒互动产品。通过各种活动回顾党史,一方面是要传承这种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加坚定人们在新时代跟党走、再铸辉煌的决心与信念。扬子晚报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活动的成功,为新的舆论形势下重大主题策划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启示。
关键词:建党百年;融合创新;党史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03-03
一、引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最美的颜色一定是红色。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讲好百年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恰逢其时。如何实现媒体融合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是一份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报纸,有着浓浓的红色基因。扬子晚报作为新华日报的子报,传承红色精神、讲好江苏故事是其天然的使命与担当。扬子晚报在2021年初成立了百年党建工作室,以优秀记者编辑搭建核心团队,形成了集活动、融媒传播与理论传播于一体的以“百舸奋楫”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行动,从2021年3月开始,持续到12月底,打造一批题材多样、种类多元、形式多面、渠道多变的精品力作,旨在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做好建党百年的宣传工作。
二、以“百舸奋楫”之意扬江苏红色精神
“百舸奋楫”的意思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江苏儿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
“百舸奋楫”大型融媒体行动包含“歌颂写在大地上——线上马拉松暨打卡红色地标”和“共产党员请回答”微纪录片、“初心如金”红歌大赛海选、“学党史直播车”全省行、“听!我来说党史·江苏青少年党史童声图书馆”以及“我心向党”全国诗歌大赛等主题活动。融媒体行动有全媒体采访行动,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度;也有红歌大赛,用歌声传颂精神广度;还有微纪录片,用影像感受初心温度。通过丰富生动的融媒體活动,回顾辉煌党史,追溯红色根脉,解读精神密码,激扬奋斗豪情,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坚定全省人民接续奋斗,在新时代跟党走、立新功的决心与信念。
(一)以大型融媒行动仪式坚定理想信念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延续的精神财富。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仪式,仪式的背后最重要的还是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以及精神传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重要的日子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联合举办了“星火传奇·百舸奋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融媒体行动”启动仪式。
如何做好建党百年的宣传报道?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焦建俊在启动仪式中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凝聚奋进力量。要坚持高举旗帜、高位引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庆祝建党百年宣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二是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宣传实效。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好以往的有益做法,紧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三是厚植为民情怀,着力营造浓厚氛围。要用群众语言阐释党的性质宗旨,用身边变化揭示党领导下的伟大成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努力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以融媒体行动为契机扎实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舆论战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着力营造“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的浓厚舆论氛围。
“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注重传播方式创新,加强融媒体宣传策划,制作出有特色、有分量、有影响的产品。要告诉大家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轻一代听。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班永杰在讲话中强调做好媒体的融合传播。
活动仪式后,记者践行“四力”走进基层,挖掘更多红色故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传播好声音、汇聚正能量。
(二)把对党的礼赞与歌颂写在大地上,展开线上“跑马”
学党史,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要把对党的礼赞和传承印刻在江苏的每一寸土地上,以历史“火把”照亮前行之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吸引90后、00后新一代年轻用户关注红色文化、把红色精神传承好?扬子晚报尝试用产品的思维做新闻,通过新闻产品的场景,创造和激发他们分享的环节,让历史文化通过新媒体的改造,富有网感,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交互式沉浸体验。《歌颂写在大地上——线上马拉松暨打卡红色地标》融媒产品,就是以线上长跑和答题互动的形式去挖掘、传播、歌颂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每一个故事和传奇,展示江苏红色地标。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以盐城大丰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文化展陈馆为出发点,先从盐城开始,长按箭头开跑,到达每个城市终点后开台挑战答题,完成所有题目便成功打卡该城市。选择继续前进,可接着打卡江苏其他城市,探寻江苏13个设区市的红色地标。
融媒产品通过H5交互设计,邀约网友线上“跑马”,重温党史故事、凝聚信仰力量。自4月28日启动,目前参与线上打卡已超425万人次,累计跑1.8亿公里。一是云端呈现,突出活动趣味性。动动手指就能化身线上跑友,实现云端城市奔跑,寻访途中嵌入的红色景点,在城市终点参与挑战答题,让青少年在“玩”中长知识。二是沉浸体验,提升活动体验感。除线上“跑马”外,鼓励更多的参与者线下打卡,以图片、文字的形式上传自己的红色地标记忆,讲述红色地标背后的感人故事。三是深度互动,增强活动感染力。积极发动青年学生、网友广泛参与,以红色场馆研学、老党员寻访和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线下打卡,不少网友自发成为红色讲解员,讲述身边故事、感悟红色力量。
(三)以“青”留声,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红色基因库。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是一个精神宝库,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情感上很接近,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的爱党爱国情怀,要充分发掘好、保护好、使用好,这是现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去看看、听听,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读懂历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温度。
深入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规律,在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角度把党的科学理论和优良传统讲深刻的基础上,努力通过话语体系转换、网络技术运用等方式,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微电影、短视频、手绘动漫等形式,运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把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故事讲好,让党史知识“动”起来、“活”起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真正从思想深处打动和赢得青少年[1]。聆听青少年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成长故事,扬子晚报策划了“听!我来说党史·江苏青少年党史童声图书馆”融媒项目。
融媒项目是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出发,点燃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热情,以校园为阵地、以英烈为楷模、以先进为榜样,把面向青少年的阅读平台搭建好,全面优化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青少年知党恩、跟党走,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截至2021年6月底,江苏13个设区市超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党史故事微视频(音频)录制,读者网友可在线听朗朗童声讲述党史故事,让红色之音在云端回响。
(四)以微纪录片的形式接续百年奋斗故事
提出时代问卷,接续百年奋斗。扬子晚报创新方式,在微纪录片上出新出彩,通过精心打造融媒体精品,形成同频共振的传播格局。微纪录片以小切口切入主题,为时代画像。
《共产党员请回答》微纪录片是扬子晚报的重头产品之一,挖掘江苏大地上感动中国的红色故事,用历史观照亮现实,用现实作答历史。内容选取与江苏区域相关联的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确定一个与人物特征紧密相关的主题及关键词,围绕这个主题和关键词,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讲话、家书,设置问题,请一名或几名党员干部,结合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进行回答。每集抛出一个问题,可以说是这组微纪录片的最大亮点,而这个问题又恰恰契合了这集关键人物身上最耀眼的品质,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精神。
微纪录片通过以点带面,内容以小见大,突出“微纪录、新表达”,深入浅出叙事,跨越时空探寻,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同样是建党百年题材,《初心如金·红歌颂》微纪录片系列报道,围绕江苏各地的红歌素材,深入挖掘“红色音符”背后的江苏故事。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干部群众唱红歌、学党史,可以在红色旋律中感悟信仰的光芒,催生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积累了无穷无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在一首首优美动听、传神提神的红色歌曲中。与此同时,2021年7月,扬子晚报全媒体平台推出“初心如金”线上唱红歌大赛。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吸引了各界群众热情参与,网友在欣赏歌曲后积极投票,最终第一名投票总数达10万多,通过互动拉歌,传承红色精神,在追忆过去的同时放眼未来。
通过记录典型人物、事件,传承文化记忆,用镜头传达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视角化传达给每个读者、网友,受到年轻人的追捧。6月26日,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正式运行,融媒体体验室集中展示了一批由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精心打造的献礼建党百年的短视频产品,扬子晚报出品的系列微纪录片《共产党员请回答》名列其中。
(五)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新闻舆论工作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要充分反映群众心声、呼声,积极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初心和温暖[2]。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紫牛帮你忙”等栏目,依托96096热线以及记者帮你问,把群众反映的身边事作为办实事的具体行动,“紫牛帮你忙”开通后,平均每个月帮群众解决10多起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投诉小区垃圾管理不到位、物业管理有缺失以及开发商违规售房以及交房后连天然气都没通、配套验收没通过等问题,也有道路设施问题、社会培训机构不规范等投诉,还有打电话来寻找失散多年的老师、战友等。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桩桩一件件都得到了解决,有效化解了矛盾,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三、从理论上创新,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深度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砥砺奋进的历史。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迎来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崭新飞跃。党史学习教育同样需要创新理论传播,时习之工作室推出党史学习系列MG动画宣传内容,解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最大优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创新理论传播新样态,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深度。不忘记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在百年党史的回望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更要创新党史学习“打开方式”,讲深讲透党史故事。
(一)结合江苏实践,做好理論创新传播
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践。扬子晚报结合江苏实践,做好理论创新传播。推出《不忘来时的路,走好前行的路》《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善用“大思政课”当好引路人》等篇章,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密码“解锁”到位,用疫情防控的鲜活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最大优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前行的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之根本,可以察民心之所盼,可以明资政之方略。
(二)结合重大节日,做好红色精神传承
针对重大节日推出党史评论,做好红色精神传承。如清明节,推出“学党史·祭英烈”系列,《缅怀先烈学党史不忘初心勇担当》《过一个“气清景明”的清明节》《慎终追远逐梦前行》讲述今年是建党百年,清明节我们要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厚植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祭扫烈士墓等现场教育活动为载体,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做到铭记党史不忘本、不忘志、不忘责,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理想信念,把革命先烈英勇无私的奉献精神转化为指引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五四青年节前后,推出《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华章》,讲述了一批又一批心怀抱负的青年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这种爱国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穿越百年依然绽放着时代的光芒,成为照亮新一代青年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提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新时代青年更应坚守初心,传承五四精神,要勇立时代潮头,勇挑重担。
(三)借助动画元素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宣传,扬子晚报策划了系列MG动画,借助生动活泼的动画元素,激活深刻的内涵。通过一个个鲜明的“坐标”、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联起来、展示出来,报道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通过虚拟人物,采用AI对话的形式解读各种精神的内涵,有声音、有画面,同时配上文字,更易读者网友理解,让伟大的精神在人们接续奋斗中得到延续。
新创意带来了新体验。媒体融合创新突破了常规观感的边界,增强了作品信息的延展性。借助视频的形式吸引大众的兴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党的理论传播,更好地传入寻常百姓家。
四、结语
百年大党,不忘初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建党百年宣传报道中,扬子晚报挖掘历史文化,賡续红色血脉,走进历史深处,生动讲述老故事、深入挖掘新故事。创新主流产品,传播时代思想,作“燃”主题报道。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是以一往无前的劲头,做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时代脉动的记录者,让党的声音更加响亮,让党的光芒在创新中熠熠生辉,从而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邢光龙.扎实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N].新华日报,2021-06-08(11).
[2] 湖北日报编辑部.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1(8):37-40.
作者简介:黄凤(198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