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在1935年至1936年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线路进行采访考察,发表系列对红军长征的报道,他是当时突破国统区封锁,第一个报道红军长征的中国记者,他对红军长征的系列报道对当今的新闻宣传工作仍然极具指导意义,对当下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者应有立场、态度及新闻报道方法和技巧都具有启发性,重温并总结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争做范长江式的新闻记者,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长征报道;宣传工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1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供给侧改革中传统媒体的云传播转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SA0062
作为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分别在1935年下半年、1937年4月和1941年下半年三次报道红军长征。他带着对中国西北状况的疑问和对红军的好奇,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线路,翻山越岭,历经重重困难,写出了《红军之分裂》《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之行》《祖国十年》等系列报道,前期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后期的报道主要发表在华商报上。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所体现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宣传工作者仍有不少启示。尤其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中,回顾学习范长江的长征报道思想,对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着不小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一、坚持独立思考:突破新闻封锁,勇于探索
范长江1909年出生在四川内江,成长于清末民初,这是一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范长江从小就善于思考,关心社会问题。他最初进入重庆中法学校学习,后来又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认识到只有抗日救国才是中国的出路,于是离开中央政治学校。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这期间他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等内容,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1933年,范长江开始投身于新闻事业,为世界报、晨报等撰写新闻报道。但范长江最著名的报道是1935年以大公报旅行记者名义撰写的西北通讯系列,在历经重重困难后采写出《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徐海东果为肖克第二乎?》《松潘战争之前后》等新闻通讯,在国统区引起震动。
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出路,他在南昌期间就搜集到中央苏区和红军的宣传小册子,这些小册子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发现红军并不是国民党宣传的“流寇”“共匪”。他通过多途径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敏锐的政治意识使他看清红军并没有像国民党政府所说的“被歼灭”,而是在向西北转移。为了搞清中国复杂的政局,了解清楚红军的状况,他不畏艰险,历经10个月,深入一线获取了大量生动素材,撰写出系列独家报道,这在当时国民党媒体一统天下的国统区是非常不容易的。范长江坚持独立思考,不被国统区宣传误导,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其新闻思想的精髓,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学习。
当今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社会问题复杂多变,传媒行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日新月异,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反华宣传日渐渗透,在这种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尤其要独立思考,不被西方“洗脑”,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要通过新闻宣传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1]这五个“事关”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视。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范长江是在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记者,通过对时局的观察与分析,他认为中国的报纸都必须以“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为核心,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宣传鼓劲,都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进行新闻报道,要做到旗帜鲜明,明辨是非。1941年他在《怎样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没有了指南针。新闻工作变动最大,等于交通工具中的飞机,如果没有了走向,乱飞一阵,非闯祸不可!”[2]
范长江的西北新闻通讯让当时的中国读者听到时代的脉搏,解答了众多读者对时局的困惑,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分析,对红军走向的判断都聚集了时代的焦点。尤其是深入陕北报道红军的动向,让世人了解这样一支信仰马列主义部队的抗日主张,他的这些报道揭露了蒋介石对外宣称的“共军已被全歼”的谎言,澄清了谬误,明辨了是非,他也成了第一个访问陕北、宣传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国统区记者。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取得成功,这和他善于抓住当时中国的关键问题有很大关系。他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广泛阅读社会科学、政治学、历史、外语和经济学等书籍,长期关注七个方面的问题:国内农业现状之调查及其改造、国内经济问题、国际经济问题之现状及其研究、西北问题、东北问题、西南问题、民族革命运动[3]。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和关注为范长江之后的新闻通讯搜集了翔实的背景资料,也为之后的采访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范长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围绕中心问题做文章的新闻思想对当今的新闻工作者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虽然当今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理没有改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4]。
范长江分别在1935年下半年、1937年4月、1941年下半年三次报道红军长征,并且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线路采访、调查、研究,宣传红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立场。范长江意识到一致抗日才是民族存亡的关键,他的新闻报道也一直围绕着国家民族的大事进行。当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上海,长江中下游难以防守,范长江分析抗日战略后方必定在西部,而西部究竟是什么样子?西部有什么样的部队?这成为其采访调查的主要内容,也由此展开了他的西北之行。1935年7月至次年5月,范长江历经10个月,写出了系列西北旅行通讯,第一次披露红军的真实情况,震动了国人。范长江抓时代关键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思维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如今的新闻工作应该围绕“十四五”规划,把“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四史’”等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宣传报道,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鼓劲,传递正能量。
三、讲好故事:吸引读者,情感真挚
凡看过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人都会被里面的人、事、景象所震撼所感动,范长江最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采用旅行通讯的形式记录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带有游记的性质,其行文似流水,落笔寄深情。写作上,范长江认为“题目的开头要吸引读者”“文字通顺流畅,波澜起伏,使读者一气看完,不肯放下。末尾也要写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些观点无疑使范长江的新闻具有故事性、戏剧性的元素,读者看后自然欲罢不能。1936年除夕范长江来到酒泉,他写道:“尽管是新年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晚间没有勇气经过。这般几乎全身赤裸的孩子,在夜间,他们就在门角墙脚,乃至无水的水沟里藏起来……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为酷寒,这般孩子渐渐忍受不了,他们于是本于童性的自然,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妈妈呀!冻得很呀!’……有时天气特別寒冷,一两条街的灾童一齐号啕大哭起来,哀声震动全城!”[5]这些场景如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是真实发生的事实,那些哭嚎的灾童形象通过记者的描述已跃然纸上,这样的场景实在是让人哀恸。
范长江的新闻通讯还有大量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对于共产党几位领导人的描写十分精妙,描写毛泽东:“他是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6]描写周恩来:“他有一双精神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地表露在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如果照普通谈话的口音推断,很有点像江西人。”[6]这般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其报道的可读性。此外,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描写了大量西北的惨状,如描写快要饿死的人吃馒头:“口唇时动,记者乃以馒头一枚予之,其手已失知觉,眼亦不能开合自如。屡触其手,并以馒头置其唇鼻间,久之,彼始移手接馒头,又久之始以馒头纳口中,经其咬一口后,但见其全身突然颤动,口眼大开,直视记者,呜呜作声。”[5]还有饥饿的小孩得到半个馒头后,当着母亲的面对施予者叫爸爸等等。大量对西北贫困落后、民不聊生状况的写实震撼读者内心。
对于如何才能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刻和感人,范长江认为要深入采访,先感动自己。“采访后掌握很多材料,要先消化一下,并加以组织,还要问一下自己,对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的事你是否感动,如果你感动得流泪,那就用这种感情一气呵成,然后细加修改。”[7]这些方法和观点放在今天同样也是适用的,对报道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以及报道在各行各业中努力奋斗、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和事提供了借鉴。报道中不仅宣传正能量,还能通过大量的细节打动受众,而不是空谈概念、空喊口号,增强新闻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才能收获受众,才能真正达到引导舆论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要从宣传思维转向故事思维,坚持讲好故事,丰富细节,以情动人,满足广大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四、人文关怀:重视受众,关注民生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提到,“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5]。这种“以民为本”的新闻价值观在报道红军长征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范长江1941年第三次写红军长征,此时他在香港创办华商报,在撰写的《祖国十年》一文中,他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险境,以及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如何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与此相对比的是国民党军队将领们在成都居住的豪华私邸、乘坐的富丽堂皇的汽车,抨击国民党政府无限制动员四川人民的力量,在嘉陵江和岷江、成都到重庆的漫长长线上修筑数不清的碉堡线,逼迫民众参与内战,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在《长征与追击》一文中他写道:“什么力量使这十万人始终坚持战斗下去?他们始终不畏缩,不分散,不灰心,不变节,不投降。什么力量使十万人长期发出超乎常人的能力?他们能忍饥,能耐寒,能跑路,能高速度行军,能果敢地冲锋,能坚决地打败强大的敌人。为什么他们能有如许众多的优秀军事和政治干部,能掌握着这只暴风雨袭击中的危船,能团结十万人成钢铁般的力量,能灵活运用这个不可抵挡的力量,能打破不能想象的困难,能顺利地达到北上的目的?”[8]由此分析,正是由于红军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克服艰难险阻,而这群众基础就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为目标。从人民的角度分析长征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体现出范长江的民本新闻观。
在范长江的西北之行中,还有不少文章也揭示了西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西北人民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如在《中国的西北角》一文中他写道:“在章腊附近,两旁草丛树下,往往有四五具,五六具,甚至十余具一堆的死尸,臭达数十丈外,皆半途饿死之难民。”[5]范长江的新闻活动也大都是基于救国救民的目的,他认为新闻活动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办人民的报纸,为人民办报。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价值观,是范长江踏足新闻行业以来,一直贯穿他新闻记者生涯的基础和核心。
虽然我们与范长江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的群众观点对当代新闻报道工作仍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党一直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8]。走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的基本路线,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宗旨。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要让群众成为媒体的主角,用镜头、笔触、版面、文字来充分表达和反映群众的情感、心声、诉求,让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学习范长江的“民生”报道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群众观点,新闻工作者就要扎根基层,采写出一线鲜活的报道,让新闻不仅经得起民众的考验,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五、结语
范长江第一次对红军长征进行报道时,还是一名国统区的记者,不是共产党员,他敢于藐视国民党当局的政策,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态度,如实反映关乎国家民族命运和劳苦大众根本利益的事实真相,这种求真、求实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研究和学习。重读范长江的各类通讯报道和专著,依然获益良多,其在红军长征报道中体现出的独立思考精神、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故事化写作手法以及民本的价值观和新闻理念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传承并不断发展完善。当前,回顾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新闻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群众路线,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出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吴丽娜,黄玥.“平语”近人——习近平如何指导宣传思想工作[EB/OL].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0/c_128730682. htm,2016-02-20.
[2] 范長江.范长江新闻文集(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47-148.
[3] 王淮冰.范长江的成名之作——重读《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下)[J].新闻通讯,1993(4):22-24.
[4] 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 c_1118102868.htm,2016-02-19.
[5]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78,192,126,204.
[6] 范长江.塞上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96,107.
[7] 王淮冰.范长江的新闻通讯(中)[J].新闻通讯,1992(9):28-29.
[8] 范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903.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8.
作者简介:张蕾(1980—),女,四川内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范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