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良
[摘 要]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品质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挖掘好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赓续弘扬,让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添彩出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扛起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感染力量;二是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三是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古小说,靓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挖掘利用;教育策略
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品质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挖掘好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赓续弘扬,让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添彩出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扛起的责任。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感染力量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感慨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抒情,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诗歌,都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抒发作者感情,对读者的情感感染力强。为此,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力量,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仅小学一至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等,就有100多首古诗词。初高中教材同样注重古代诗歌的学习,古诗歌篇目多,把不同时期、各个朝代的不同类型的诗歌都精选了进去。充分利用好这些古诗词,挖掘其中能够感染人的诗句,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感染教育学生,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体悟爱国情感,培养报国之志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是建设祖国、捍卫祖国的后备军,而在工作时期就是建设祖國、捍卫祖国的强大主力。利用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篇章,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用诗歌表达他们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近千年来,苏轼诗歌中所抒发的报国之情,激励着一代代心系国家而壮志难酬的爱国志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诗歌中表达的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让无数人感受到了爱国诗歌的文化力量……从教材古代诗词篇目中挖掘这样一些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壮歌,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就有了情感的力量。
(二)感受济世情怀,渗透担当意识
许多古代诗歌饱含着诗人的雄心壮志、豪迈气概、政治抱负、责任担当。挖掘古诗歌中表现的这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为民情怀等教育元素,让学生在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济世情怀中树立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例如,李白的《行路难》,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通过扬帆破浪的波澜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作者豪迈奔放、乐观向上的气概与情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极大;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把作者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表现得颇有意味,对学生终身有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人间冷暖的呐喊,从中受到教育……从古代诗歌的这些济世情怀、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中,培养、树立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领会思乡之情,感念亲情爱心
思乡念友、思家念亲是古代羁旅行役之人经常抒发的一种情感,也是古代诗歌中从古至今表达不尽的主题或吟唱不衰的体裁。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家书难寄的苦闷与愁思;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抒发对远在北方的妻子的思念之情……像这样表现离愁别绪、牵肠挂肚、思乡念友、思家念亲的古代诗歌篇目,都是教育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感念亲情、思乡念友等纯正情感的好教材,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出来,让学生在领会思乡之情、感念亲情爱心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除了古代诗歌,语文教材中还选入了很多文言篇目。这些篇目语言凝练、风格多样,饱含丰富而博大、积极而深刻、历久而弥新的思想,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好材料。
(一)了解诸子思想,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诸子百家,系统展现中国文化核心理念的《诗》《书》《春秋》《论语》等文化典籍,不仅是诸子百家硕果累累的文化记录,而且是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绝佳教材。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诸子百家文化中的篇目,就值得老师仔细挖掘。像《论语》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的“礼治”思想,以及“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对于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基础上产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敬之情、树立文化自信作用很大。又如,孟子的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宇宙运行的道理,教育学生发奋图强、坚持正义、追求理想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量。
(二)学习历史典籍,传承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它深刻阐明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在于连续的历史的公众认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历史典籍让我国的历史记载从未间断。从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其性格品质、精神风貌;从班固的《苏武传》中,让学生学习作者对苏武人格魅力和爱国思想的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像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这些篇目,都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宝贵思想品质来传承历史文化。
(三)体会生活感悟,增强文化智慧
历史典籍对历史进行记载,对文化进行传承,而中国古代还有许多作者抒写生活际遇、人生感悟、生命哲理等,学习、领悟、体会选入中小学教材中的这些文章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例如: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挖掘篇目中因事而见的道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联系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的做法,比较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智慧幫助很大。再如,学习韩愈的《师说》,挖掘教材中作者描述的学习现状和对古人勤学、尊师美德的崇尚思想,就能提高学生认识、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还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挖掘文中作者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而竭力请辞尽“孝”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就能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的智慧营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增添无穷力量。
三、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古小说,靓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魅力
我国的古典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华人中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初高中教材所选的中国古典名著名篇,在折射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万象、人生百态的同时,展示了文学人物的光彩形象,具有宽广的文化教育空间和巨大的文化教育力量。通过靓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魅力,就能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节选自《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从石猴高登王位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美猴王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就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猴王这一魅力形象的美好印象。再如,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从杨修的恃才放旷而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性格特征,就能让学生在客观评价中接受理性教育。像这些古典名著中靓丽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品读小说中的人生百态,而且能够充分感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教育魅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7(7):58-59.
[2]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4(12):238-239.
[3]米家卓.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6(22):120-121.
[4]王小梅.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4):44-46.
[5]陈艺文.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9(2):84-85.
[6]张伍祎.审美素养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8(7):60-61.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