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龙飞
[摘 要]当前,家庭教育在理念上陷入“重个体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育分轻育人”的误区,难与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同向而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达成价值认同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教育要努力破解困境,从参与式合作、课程化协作、仪式性共育等方面着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促,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共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家校共育;参与式;仪式性;课程化
教育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完成的系统性育人任务,三者对教育者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目前,人们往往以学校教育的专业性为理由,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忽略家庭教育在育人任务中的基础性作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也经常因为体系庞大、成因复杂而有意无意地被忽视,导致学校所承担的育人任务“独力难支”,在巨大压力、饱受诟病中困难重重。
一、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家校共育的困境
目前,家庭教育对“育人”这件事,存在着哪些误区呢?我以我校为例作一些阐述。我校地处奉化区繁华地段,生源多为家庭条件优越、学历层次较高、重视学生发展的家长群体。他们带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对学习环境的憧憬选择了就读我校。我通过采撷校门口的几个镜头,观察与思考我们的家长群体究竟有哪些特征。
【镜头1:不愿遵守的规则】放学时,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列队出校。校门两边等候区的家长们在翘首以盼,几个焦急的家长不耐烦地从等候区走出来,踱到校门口张望,保安师傅请他们回到等候区,他们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振振有词和保安争吵。每天放学,总有一些不守规则的家长,或直接把孩子从队伍里拽出带走,或大声呼唤孩子的名字把孩子的书包拽过来。这些特殊家长把队伍变乱了,把规则给破坏了……
【镜头2:不被理解的游戏】男孩们在学校里喜欢打打闹闹、在地上追逐、打滚。孩子以原生态的追跑打闹发泄自己如朝阳升起般蓬勃的生机活力,这样的玩,憋不住、管不住、关不住。不小心产生的磕碰无法预料,也是一种社会经验与成长阅历。但家长不理解,用谩骂、追责甚至威吓来处理。于是,班主任们无奈之下“因噎废食”,限制课间活动,禁止追跑打闹,这些无法发泄精气神的“小太阳”,就成为课堂上的“多动症”……
【镜头3:不甘落后的培训】放学了,一个拎着保温盒的家长焦急地从队伍中拽出孩子,背起孩子沉甸甸的书包,把孩子拉到停放在校门边的车子里,催着孩子赶紧吃完饭去上培训班。下午放学后,第一个培训班是5:30-7:30,第二个是7:30-9:00,时间太紧。据说,这个孩子一周报了5个培训科目共10节课。不算是最多的……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深奥,所呈现出的家庭教育的育人误区也是显而易见的:
1.注重个体,轻视集体教育。家庭教育以“亲爱家人”为核心理念,注重个人主义教育;学校教育以“友爱他人”为核心价值,注重集体主义教育,两者天然存在着育人价值的差别。镜头1与镜头2中的这些家长,就是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公共关系、社会公德、集体活动规则等,给孩子的社会性、集体性教育呈现了不好的示范。
2.注重物质,轻视精神培育。受社会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在物质积累、财富教育方面有意无意地更加重视,无形之中使学生也隐约呈现出攀比、炫富、浮夸等不良倾向。这类现象在类似镜头2中的隔代培养家庭中尤其严重。
3.注重育分,轻视育人价值。分数达标才能上名校,使家长很焦虑,书包越来越重,压得孩子挺不起腰背做最好的自己。大多数家长在与老师交流中,最热衷的话题是分数与成绩,而忽视关于孩子品行、情志、爱好等方面的探讨。家长对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认识,令人忧虑。
二、学校管理中家校共育的突围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必须要达成“育人理念趋同、育人途径认同、育人方式赞同”的目标,才可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共育”的效果。任何一方面有偏差,都会引起家校对教育问题的歧义,导致育人过程被打断、打折甚至打败。我们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突围。
(一)参与式合作,统一育人理念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互相理解、取得共识的重要路径。学校通过搭建家委会“管起来”、家长学校“学起来”、夜学家访“走起来”等多种途径,逐渐建立起与家长之间的信赖关系,逐步统一育人目标。
如对家委会这个团队,学校重视它的辐射、宣传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家校联动制定家委会细则,定期召开评选與表彰会,聘请家委会成员作为“志愿护苗队”,轮流在上学、放学重点时段值岗,担任“护苗员”,现场劝导的同时,更要留心记录与反馈。每月召开“护苗队”专题会议,通过大家共同观察发现校门口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统一的建议稿与倡议书,在下一个月向全体家长发出倡议。家长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就能意识到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体会到唯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给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还要求学校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真正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断提升对学校育人理念的认知。学校开展一系列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定期召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征集等。如学校开展家风故事征集活动,通过向全体家长征集家风主题词、家风故事等,促使家长主动深入思考育人价值。这些征集的家风家训故事,精选后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校外围墙边家长等候区展示,既能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教材,又能扩大育人理念的宣传力,一举两得。
(二)课程化协作,提升育人质量
家长学校开设主题化、系列化的学习课程,学校骨干班主任与优秀班主任精心设计课程大纲,构建课程方案,编写课程内容,形成基于本校特色的家长学校课程。家长学校课程以专题讲座、个性辅导、班级授课等方式,辅以视频采集、线上教学等“互联网+”的形式,跟全体家长进行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互相理解、信赖乃至共同合作。
为充分发挥家长优质资源,打造丰富多样、专业精彩的校本课程,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每个年段遴选有特长家长参与特色校本课程打造,期末评比“优秀家长课程”并予以表彰。以“银发爷爷讲故事”“爸爸给我们上课啦”等载体开设的家长课堂,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型家长开设有趣的课堂,弥补校本课程的不足之处,形成丰富多样的特色课。
(三)儀式性共育,深化育人内涵
教育需要仪式。在仪式过程中熏陶感染,使认知与情感一起提升,这样的教育从心出发,大爱无痕,朴素从容,在柔性中圆融抵达教育者的初心。
1.“伴”仪式——爱相伴,享成长。问题学生背后站着的是一个问题家庭。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长的陪伴所带来的安全感以及陪伴过程中蕴含着的隐性教育,将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以此为背景,设计“寄语伴我成长”仪式性课程,以一年级入学礼的家长寄语“宝贝……”,三年级的成长礼“妈妈寄语与我的梦想”,六年级毕业礼的“妈妈寄语与我的理想”为课程内容,让家长寄语激发学生的理想与未来,让梦想与理想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开启梦想之舟,成就最好的自己。
如新生入学礼前,学校以“寄语未来的你”为主题,开设主题讲座,让家长了解仪式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后续仪式开展的路径,使家长真正深入思考家庭教育的育人目标,能从孩子的个性发展出发,真正思考“我希望成就一个怎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协商自己将来想做什么。
2.“传”仪式——代相传,优成长。童蒙养正,善择乐优,良好的家风决定着一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方向。学校开展以“传”为主题的仪式活动,通过征集、提炼、讲述等过程,促使家长反思家教行为,浓厚家庭教育的氛围,为孩子营建健康成长的家庭文化。
“传”仪式中,“一传”是指学校在校门口家长等候区打造“中华优秀家风长廊”,提炼传统家风文化中的主题词,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辅以一则则优秀的家风故事,让家长在等候过程中自然阅读,经受滋养。“二传”是指学校组织“家风家训故事会”,听家长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故事会采取短视频作为背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采集家庭生活中的短视频,通过连续性的视听资料积累,剪辑制作家庭生活中那些温暖的教育瞬间,给孩子们最深刻的成长故事。
3.“共”仪式——亲与共,乐成长。为使家庭与学校协同共育,学校在规划、设计、开展校园主题性活动中,搭建多种形态的亲子活动,使家校共育融于教育教学多领域全过程。如运动会上的亲子运动,读书节的亲子共读,科技周的亲子共制作,艺术节的亲子表演等。又如,学校在劳动课程中,开展一系列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分享劳动乐趣、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在与孩子们的共同参与中,家长与孩子亲密协作,促进理解,亲子关系不断和谐。
参考文献:
[1]梅洪建.论家校共育的层次与节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Z1):31-34.
[2]刘芳.论家校共育中的行为强化激励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20):8-9.
[3]朱锦伟,贤娴,谢锦辉.新时期家校共育下的手机管理实践探索——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1(7):10-14.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