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

2021-12-09 13:46杨朝明
中华瑰宝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礼乐不动产中华

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广阔舞台上,中华礼乐文明就像一棵永不凋零的大树,一丛常开不败的花簇。它是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神要义所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就要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华礼乐文明,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中华民族久为礼义之邦,“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义之风,衣冠文物之美也”。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独特样态,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自尧舜以来,承天之道,顺人之情,由“克明俊德”而“亲睦九族”,由“平章百姓”而“协和万邦”。至于文武周公,以礼纲纪天下,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综而言之,礼乐文明及其教化,为中国古代文明确立了组织、制度与道德的稳定坐标。

中国礼乐文明源远流长。西周以前,中国礼乐文化已有漫长的演进过程。考古学家指出,在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已有礼制。那么,三代时期自然也各有其礼。根据《礼记·表记》的记载,后人把夏、商、西周的文化分别称为“尊命文化”“尊神文化”“尊礼文化”。周代尊礼,人文理念高扬,周代礼制由损益夏、商二代之礼而来,因而中国礼乐文明非仅有周一代的自创,而有更广阔背景与更深厚底蕴。

在中国礼乐文明中,礼的概念实则非常宽泛,广义的礼包括乐。《礼记·祭统》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礼的落脚点在于其人心整合的作用。乐亦如此,乐起源于劳动,后来则被赋予“通伦理”的含义与功用。礼面向公共治理,而它又来源于长期社会生活的经验提炼与反馈。相对于“殷周之变”,周礼对于前代礼的继承与因循是其更为主要的方面。周公赞赏齐国“因其俗,简其礼”的做法,也反映了周初制礼的实际。周公制礼,在因循前代之礼的基础上,而根据周初实际加以损益,使之更加适用。

古人早就明确指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可以想见,礼乐文化一定涵容丰富—周代制礼作乐,包含对国家管理体制与方针的设计,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种种典章制度以及礼仪,都本着孝、忠、信、义等准则进行设计和推衍,以实现礼“决嫌疑”“济变”“弥争”的功能,达致“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的目标。

礼乐文化、礼乐之学,是孔子儒学的主干与精髓。上古三代之时,中华圣王哲人就已经认识到“天道”与“人伦”、“道心”与“人心”之间密切而复杂的相应关系,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全面继承先王政教的基础上,尤为注重“人情”与“人义”的协调,着力实现立身处世的平和中正。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我之间,就是自尊、尊人、被人尊,自敬、敬人、被人敬,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自信、信人、被人信等的相应关系。礼乐之道及其教化,正是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和泰、和善、和顺、和谐的必由途径。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终极目的,是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礼乐精神涵育着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道。就人伦日用而言,礼是“人伦之绳墨”,“失之者辱,得之者荣,造物已还,不可须臾离也”。中华礼乐曾为中国人确立了公认、统一的社会行为准则,中华民族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就治国理政而言,所施所行是否和谐、是否以民为本,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持续发展。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荀子更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千百年来,正是禮乐文明、礼乐教化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持久的和谐、稳定、繁荣,以至声教讫于海外,衣冠、文物远播异域,成为中华文明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主流元素。

正像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不动产”那样,礼乐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作家马伯庸在他的小说里写道:“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而传承无形,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入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礼乐文明的传统之于中华民族正是如此,它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格局与气象,奠定了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

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首先意味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礼乐文明自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礼是立人、立家、立国的基础,何以立人,意味着何以立家、立国,意味着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承弘扬中国优秀的礼乐文化,不仅有益于中国,也将为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然而,正确认识礼乐,妥善行用礼乐,并非易事。自一百多年前“礼教吃人”之说的盛行,以至当下礼乐活动中若干纷纷扰扰的乱象,似乎都表明这样的情形:人们往往沉迷于礼的表面的纷争,而忽视了礼的内涵。在学术研究层面,近年来礼乐探讨的力量有所加强,但相对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与时代需要而言,仍然显得非常不足,研究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在中华礼乐文化的研究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换言之,我们要弘扬真正的礼乐精神,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礼,时为大。不合时宜,既不合于理,也不合于礼。返本开新,是儒学发展之秘钥;与古为新,是礼乐传承之柱石。礼乐就是天和地,小大相成,终始相生;礼乐还是情和理,富有情感,富有理智。古老的礼乐文明,需要通过考察、复原,展现给当代中国人,让国人了解、理解自己的文明基因,亲近自己的伟大传统。现代中国要不负“礼义之邦”之美誉,就需要将古老的礼乐文明回归生活,涵养道德仁义君子,涵育美善公民社会,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有识之士对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进行了深刻洞察与精研覃思,秉继着返本开新的历史使命,关注与回应着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礼学经典的诠释、礼乐精神的阐发与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化。礼乐文明正历久弥新,礼乐研究应与时俱进。礼乐文明的研究与传播正是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而要对礼乐文明进行正本清源和深刻体察,把握礼的根本精神,以“礼”行礼,将礼的真精神切实贯穿于具体施行中,贯彻礼的精髓与灵魂,以平和中正、不偏不倚的态度认识礼、对待礼。当传统礼乐文明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时,我们就可以在礼乐和书香中品鉴至美人生,享受和谐世界的美好!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礼乐不动产中华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不动产权利登记制的经济分析及应用
论抵押权的善意取得
不动产继承公证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