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
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写景抒情散文,这类经典散文文质优美,突出表现为依据作者情思组织行文脉络,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营造了韵味无穷的审美境界。而在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却是缺乏清晰高效的审美教学,表现为脱离文字的“泛美”教学和偏重分析缺少感受的“乏美”教学。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重点提到要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所以,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离不开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审美鉴赏。因此,本文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实践,试从察情、观景、入境三方面系统探讨写景抒情散文審美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整体把握情感脉络,明确情感基调
散文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作者的独特体悟和个性化言语表达,只有明确抓住文本内在脉络才能清晰把握文本。不管是景移情不移,还是景移情移,都决定了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的情思才是文章的内在脉络,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是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首要基础。通过紧扣文眼,梳理情感脉络,美读重点段落等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形成初步的审美体验。
(一)紧扣文眼,明确情感基调
按照审美教学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感受的原则。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首先要明确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单纯以读者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去鉴赏文中描绘的景物,只会导致学生局限于个人生活经验,长时间游离于文本之外,无法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刹那间的审美体验。只有融入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才能获得鉴赏景物的独特美感。并且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也是在拉近学生与作者审美心理距离的过程,寻找走进文本的钥匙。
写景抒情散文的文眼往往具有一字传神,一字立骨的作用,承载了全篇主旨和中心,揭示了作者情感。围绕文眼设置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眼处切入文本,能让学生清晰、明确、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逐步从文字表层进入文章的审美意蕴层。例如在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中,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中的“宁静”就是全篇的文眼。整篇文章在写朱自清先生以颇不宁静的心情独自外出,寻找到了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月下荷塘,最后逐渐归于宁静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朱自清先生带着不宁静的心情去观看月下荷塘景色,移步换景的过程中顺势经历了一个情感的转变。表层文字是在写景,而深层则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如果一开始就明确文本的情感基调,能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提供清晰、高效的审美体验。
(二)梳理情感脉络,获得初步审美体验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情感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有灵性的河流。[2]所以,除了整体把握作者情感,还需要细致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入选教材的写景抒情散文都是经典文本,其中蕴含的情感是丰富、厚重、流动的。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就如同把握了文本的整体框架,掌握了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在可以依循的审美途径。
例如在《春》的审美鉴赏教学中,通过鉴赏文眼和关键字词我们能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明确这是一篇春的赞歌,感受到作者喜悦、昂扬向上的精神情感,但这也只能让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形成一个模糊、朦胧的感受。此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围绕作者情感深入梳理文章段落,细致揣摩作者的情感脉络。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的情感是跌宕起伏,逐渐强烈的流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细致阅读,采用批注勾画的方式,梳理文本中盼春时的殷切期望之情,绘春时的热烈喜悦之情,赞春时的热情讴歌、纵情展望之情。通过细致的情感脉络梳理,让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初步感受变得丰满立体,将抽象的情感流动变得具体、清晰。
清晰梳理作者情感脉络后,指导学生美读重点句段,获得初步审美体验。吟诵是对文本进行领悟、鉴赏、心理体验的高效审美方式。在朗读吟诵中,伴随着语速、语调、轻重音、节奏停顿的变化,重点句段描绘的画面、景色慢慢浮现在学生脑海里。带着作者的情感去细细品味文字,慢慢走进作者的心境,感受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魅力。
二、梳理景物外在特征,品析内在韵味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总是自然交融。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鉴赏文中描绘的景物,探究景物外在特征,结合作者情感品析景物内在韵味,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对外界的审美认识。
(一)梳理语句,具化景物形象特征
写景抒情散文是描写美景美意的美文,突出特征就是细腻的景物描写,刻画了寻常景物细微而独特的形态。鉴赏文中描写的景物,首先要概括文中景物最突出的形象特征,这往往也是文章审美着眼点所在。在明确景物外在特征的基础上,细致梳理文中的描写段落,围绕特征鉴赏景物,仔细揣摩文字背后的景物形象。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引用图片和视频资源作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追求让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审美教学中,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突出了紫藤萝瀑布最大形象特征就是“盛”。所以,在鉴赏紫藤萝瀑布形象时可以设置教学主问题:文中紫藤萝瀑布“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学生围绕紫藤萝“盛”的特征,按照文中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即:花瀑→花穗→花朵,从花形、花色、花香三个方面系统梳理文本内容,概括紫藤萝“盛”的具体表现,还原文中紫藤萝瀑布的审美形象特征。
通过细致梳理,学生感受到紫藤萝瀑布盛在花瀑繁茂、绚烂娇媚;盛在花穗活泼热闹、色泽深厚;盛在花朵精美饱满,花香甜香梦幻。围绕主问题的课堂审美探究,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多个维度获得一个具体细化的紫藤萝瀑布形象,鉴赏感受作者笔下紫藤萝瀑布“盛”的审美特质。
(二)以作者之情观景,品析景物内在韵味
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常常带有鲜明的作者主观情感印记。正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导语所说“人们生活在自然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写景抒情散文审美鉴赏教学的重点是作者精神世界与文中景物的融汇点,把对景物的审美鉴赏从外在形态拓展到内在神韵。多层次把握景物,让文字描绘的平面图景变成立体灵动的鉴赏对象,进而获得更饱满的景物形象。
结合作者情感鉴赏景物内在神韵,既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又要超脱文本情感的拘束,将文中的景物视作审美意象。审美活动要上升到对作者情志的鉴赏思考,品味景物中那份回味悠长的审美意蕴。这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再局限于上面讨论的文本中的情感脉络和情感基调,而是侧重结合作者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精神世界,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拓宽文本景物承载的审美意蕴,让景物成为映照作者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大量课外资料,介绍与文本能产生联系的作者的相关背景。走近作者精神世界,体会景物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鉴赏文中景物的内在韵味。例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在带领学生梳理了作者情感,鉴赏了景物“盛”的审美特质之后,可以适时引入作者宗璞的背景资料。当时的宗璞一家刚刚走过来了一段多灾多难的岁月,“疑惑”和“痛楚”一直停留在作者的心头。紧接着作者的弟弟又身患绝症,对于生命的思考一直压抑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直到宗璞偶然间看到了这束紫藤萝瀑布,她感叹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紫藤萝繁盛的外表下,是经历过苦难、死亡,但却一直流淌着热烈希望的不屈的生命力。作者在观赏紫藤萝的刹那间也沉浸到了紫藤萝繁密的花朵中,成为了紫藤萝瀑布万千花朵中的一朵,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紫藤萝的盛,不仅是盛在花朵、花穗、花瀑,更盛在热烈、活泼,坚韧不屈的生命力,盛在那份生命的礼赞!
三、由景入境,进行审美创造
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的理想状态是由景入境,引导学生从对景物、作者情感的鉴赏进入到个人审美境界,进而实现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本质上是“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解读活动。所谓“寻求理解”,即重在寻求作者的原意,可说是“还原性审美鉴赏”;所谓“自我理解”,即重在“独到的体验”,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可说是“创造性审美鉴赏”。[3]写景抒情散文的审美教学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让学生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在鉴赏作者情感和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及时搭建教学支架,由景入境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审美创造。主要包括鉴赏文本时的个性化审美解读与表达和迁移文本之外的审美创造。
(一)细读文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与表达
鉴赏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审美教学大部分教学内容是“还原性审美鉴赏”,师生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只是在不断接近文本,感受作者的独特审美体验。但是审美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还原文本的审美意蕴,更重要的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王荣生老师说:“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4]写景抒情散文的审美教学要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带动学生去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争取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去分享体悟到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表达的能力。
当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完成了作者情感梳理和景物审美特质鉴赏后,审美教学的重点则是由侧重文本分析转向让学生对文本营造的景物情境进行积极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整体把握文本,将自己带入文本营造的情境中,着眼于景物组成的完整画面。本着一字不肯放松的审美态度,让学生慢慢去感受文本描绘的审美境界,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将作者笔下之景,变成自己眼前之景,读出自己观景过程中的个性化审美感受。同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审美体验,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将心中之意变为口中之语,笔下之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涵养学生的审美灵性,让学生顺应自己的本性,用美的眼光去认识文中的至美世界。
(二)迁移课外,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写景抒情散文的审美教学需要立足课内组织教学,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获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且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创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在课内与课外之间搭建一条高效迁移审美经验的桥梁,积极促进学生把课内获得的审美经验迁移到课外。文中作者对景物之美的独特发现,表达美的技巧,同伴在鉴赏文中景物的独特感悟,都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能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供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鉴赏景物的美感意识,落实基于语言的审美表达能力。可以在课外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推动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自然万物所承载的美感,激发学生鉴赏外物,抒发情感的审美创造能力。
通过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让学生领略了不同景物独特而丰富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于大自然中发现万物之美的审美意识。在景物和情感的共鸣中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李俊峰.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堂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2(9):33.
[3]曹明海.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
[4]王榮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