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刃 柏松 陈得美 徐卫平 赵兴
椎体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sis plasty,PKP)是治疗因骨质疏松、转移性肿瘤等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骨水泥渗漏是PKP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5%到80%不等,其中将近1%会引起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发症,大约0.4%会引起截瘫[1]。骨水泥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生渗漏,其中,通过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BF)渗漏是最常见的[2]。有研究发现BF 与椎体内裂隙相通可能是PKP 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3],但并没有进一步从BF 的解剖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将以BF这个特殊解剖结构为基础,通过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获取健康成人BF的解剖数据;同时获取PKP 患者术后CT 扫描数据,观察骨水泥渗漏与BF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至2021 年3 月义乌稠州医院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T12~L2 节段)骨折行PKP 手术治疗的163 例患者180 个椎体,其中男性42 例、女性121 例;年龄59~86 岁,平均年龄为(71.3±7.32)岁,体重指数为20.01~29.46 kg/m2,平均(23.51±3.03)kg/m2。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严重的腰背痛,经保守治疗2 周无效。并剔除有严重的多发伤、血液系统疾病或者肿瘤、脊柱感染等患者。选择2018 年7 月至2018 年8 月期间本院招募健康成年志愿者50 名进行CT 扫描,其中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龄25~50 岁,平均(38.52±6.68)岁;体重指数20.23~28.56 kg/m2,平均(23.99±2.38)kg/m2。并排除既往有炎症、肿瘤、结核、发育畸形、严重脊柱退变、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质结构疾病的志愿者。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部位局麻下完成标准PKP 手术。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依次置入导针、套管及工作通道,术中透视确保通道的前端位于椎体的前中1/3 位置。通过工作管道插入并缓慢张开球囊,适当撑开,当压力达到220 psi 或者球囊接触到椎体的骨皮质时,停止扩张球囊,球囊减压缩小并取出。随后注入拉丝期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固后拔出装置。患者平卧24 h 后下地活动,并予以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椎内裂隙征表现为充满液体或者充满气体的区域,根据术前平片、CT 和MRI 检查,将所有病椎分为两组,无裂隙征组和裂隙征组。骨水泥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生渗漏,按渗透路径可分为:通过骨皮质缺损进入椎旁软组织(A 型)、通过椎基静脉孔(B型)、通过进针管道(C 型)、通过骨皮质缺损进入椎间盘区域(D 型)以及通过椎旁静脉(E 型)[3]。根据术后CT 的复查,将所有病椎也分为B 型渗漏组、其他渗漏组和无渗漏组。
1.3 测量指标与方法 测量健康人群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CT 横断位图像上的相关指标,包括:BF 宽度(basivertebral foramen width,BFW)、BF 深度(basivertebral foramen depth,BFD)和椎体深度(vertebrae depth,VD)、椎体宽度(vertebrae width,VW),并测量该平面上BF 距离椎体两端的距离(VW1 和VW2)(见图1 a)。在CT 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的指标包括:BF 高度(basivertebral foramen hight,BFH)和椎体高度(vertebrae hight,VH)以及BF 距离椎体上下终板的距离(VH1 和VH2)(见图1 b)。分别测量T12~L2 三个节段的BFW、BFD、BFH、VW1、VW2、VH1、VH2 上述数据均利用PACS 自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测量精度为0.01 mm,并由3位高年资医生独立测量取平均值。另外考虑到不同椎体大小可能对BF的物理参数产生影响,还计算BF 相对于椎体的物理参数相对值,包括BFW 相对值(basivertebral foramen width relative value,BFWr)、BFD 相对值(basivertebral foramen depth relative value,BFDr)、BFH 相对值(basivertebral foramen hight relative value,BFHr)。
图1 CT测量示意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健康人群不同椎体中BF 的物理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椎体中BF的物理参数比较
由表1可见,BFW、BFH 在不同椎体节段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90、4.27,P均<0.05),其中L2 的BFW 和BFH 大于T12(t分别=2.77、2.79,P均<0.05)。BFD 在不同椎体节段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P>0.05)。BFWr、BFDr、BFHr 在不同椎体节段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1.34、0.52、0.37,P均>0.05)。
2.2 健康人群不同椎体中VW1、VW2 的差异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椎体中VW1、VW2、VH1和VH2的差异
由表2 可见,VW1 和VW2 在不同椎体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33、1.08、1.56,P均>0.05)。在T12~L2 中,VH1 大于VH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1、2.92、3.70,P均<0.05)。
2.3 163 例患者180 个骨折椎体,术前影像发现有48 个椎体有椎体内裂隙征,椎体内裂隙征与骨水泥漏的相关性见表3。
表3 椎体内裂隙征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性比较
由表3 可见,有裂隙征组B 型渗漏率高于无裂隙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P<0.05),而其他类型渗漏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2,P>0.05)。
2.4 163 例患者180 个椎体中有8 例发生B 型骨水泥漏,155 例未发生骨水泥漏。B 型渗漏组和无渗漏组中BF相对大小比较见表4。
表4 B型渗漏组和无渗漏组中BF相对大小比较
由表4 可见,B 型渗漏组和无渗漏组患者中的BFWr、BFDr、BFH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5、1.19、0.32,P均>0.05)。
PKP 手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术后骨水泥渗漏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目前认为骨水泥的注射时期和注入量、椎体皮质骨折、椎内裂隙征、骨质疏松等可能与骨水泥渗漏相关[3]。其中椎内裂隙征与BF相通是引起骨水泥渗漏的重要原因。目前,有部分研究统计分析了BF 的解剖学参数,但并没有分析其在PKP 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基于此,本次研究在统计PKP 患者术后CT 扫描数据和健康成人BF 的解剖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泥渗漏与BF的关系,为PKP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BF 位于椎体后壁中段附近,几乎一半的爆裂性骨折都会累及BF[4]。目前对于BF 本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对健康成人T12~L2 椎体进行CT 扫描,并测量收集反应BF 大小及相对位置的物理参数。结果显示,BFW 和BFH 在T12~L2 上差异明显,提示BF 的大小在不同椎体上是有差异的,并且从T12~L2 逐渐增大。但是BFWr、BFDr 和BFHr在T12~L2 上无明显差异,提示BF 相对于相应椎体的大小在不同椎体间无明显差异。另外VW1 和VW2 在T12~L2 之间均无明显差异,提示在横断位上BF 位于椎体的中间,所以行PKP 手术穿刺时两侧发生BF 渗漏的风险基本相等。而在T12~L2,VH1 明显大于VH2,提示BF 更加靠近上终板,并且BFDr 平均值在0.25 左右,这提示如果术中骨水泥已经到达椎体后上缘,距离椎体后壁1/4 区域时,骨水泥可能已经与BF相通,此时应该停止注射。由于骨水泥渗漏例数较少,基于王翀妍等[5]的渗漏分型方法,本次研究将渗漏类型分成2 型:B 型渗漏和其他类型渗漏。本次研究也证实了椎体内裂隙征与B型骨水泥渗漏相关,而与其他类型渗漏无相关性。同时,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B 型渗漏组和无渗漏组间,BF 在BFWr、BFDr、BFHr 三个相对维度上并没有明显差异。这提示B 型骨水泥渗漏可能与BF 相对于椎体的大小无相关性。本次研究中发生了8 例B 型骨水泥渗漏,其中5 例渗漏是由于椎体内裂隙征与BF 相通,骨水泥通过椎体内裂隙征向BF 发生渗漏。另外3 例没有椎体内裂隙征,但是也发生了B 型渗漏,可能原因椎体骨折和骨质疏松严重,骨水泥注入过多,通过骨折线流入BF导致B型渗漏。
综上所述,BF 在横断位上位于椎体的中间,矢状位上更加靠近上终板,并且BF的相对大小在不同椎体间无明显差异。椎体内裂隙征可能会增加PKP手术B 型骨水泥渗漏风险,而BF 的相对大小可能跟B 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健康青年的椎体样本量不够大,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病椎较少,后期可进一步收集病例,统计渗漏椎体数,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