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

2021-12-09 22:35:00姜婧晨张凯秀
护理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禁食受检者葡萄糖

姜婧晨,张凯秀

1.内蒙古民族大学护理学院,内蒙古02800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心肌代谢显像是一种无创、定量或半定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肌局部血流灌注和生理、病理条件下心肌代谢及心肌受体分布[1]。其在心肌缺血诊断、心肌缺血范围与程度的客观评价及预后判断、冠心病处理决策上的选择、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突出优势[2],且可以鉴别诊断心肌病及预测心功能状况、病人生活质量和血运重建术后全心或区域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3]。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准备烦琐、流程复杂,需要受检者和护士周密计划和配合,为使受检者充分了解情况,护士也需经过良好培训以给予受检者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干预。

1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成像原理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利用显像剂随血流进入心肌细胞标记某些化合物或能量底物,体外采用PET/CT 扫描获得心肌细胞存活情况。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主要供给心肌的能量代谢,底物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可用性、氧浓度和心肌负荷[4]。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后,心肌停止代谢活动,葡萄糖成为缺血心肌唯一的能量来源[5]。由于心肌在基质使用上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在进行心脏18F⁃FDG PET 显像时,心肌基底环境的标准化至关重要。根据研究的临床指征是检测心肌活力还是检测炎症,基底环境标准化目标和方案有所不同。在使用18F⁃FDG 评估心肌活力时,血液中的底物和激素水平需要有利于心肌的葡萄糖代谢[6],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心肌对18F⁃FDG 的摄取,从而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在禁食条件下成像时可能出现的18F⁃FDG 摄取区域差异[7]。

2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2.1 饮食结构与禁食时间 限制饮食和禁食在决定心肌18F⁃FDG 摄取模式和抑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年龄、禁食时间和血糖水平不影响心肌对18F⁃FDG 的生理摄取,低胰岛素水平和高脂肪酸水平理论上会产生最少的葡萄糖代谢,因此,限制糖类、脂肪丰富的饮食可能比禁食更能有效抑制心肌18F⁃FDG 的摄取[8⁃9]。Balink 等[9]发现,在限制糖类饮食后,68% 的受检者心肌对18F⁃FDG 的摄取降低。Demeure 等[10]嘱36 名志愿者在一餐高脂肪低糖类饮食后禁食12 h,然后将其分为4 组:第1 组没有额外准备,作为对照组;第2 组和第3 组于18F⁃FDG 注射前1 h 分别接受含43.8 g 脂质或50 mL 橄榄油的商用高脂溶液,以评估脂肪酸负荷对心肌18F⁃FDG 摄取的影响;第4 组应用维拉帕米评价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结果表明,高脂低糖类餐后12 h 禁食能有效抑制大多数受试者 心 肌18F⁃FDG 的 摄 取;而 在18F⁃FDG 注 射 前1 h 补充脂肪酸负荷和维拉帕米均未能获得额外益处。Lu 等[11]评价了高脂肪、高蛋白和极低糖类饮食持续抑制心肌18F⁃FDG 摄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极低糖类饮食可成功抑制心肌对18F⁃FDG 的摄取,受试者图像未诊断率降低至3.6%(P<0.01)。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控制饮食和禁食相结合抑制心肌摄取的效果优于单纯禁食。

然而,目前对于禁食时间对心肌18F⁃FDG 摄取水平的作用尚无统一结论。Israel等[12]发现,受检者禁食<5 h,心 肌18F⁃FDG 摄 取 依 然 很 高。宋 建 波[13]研 究结果发现,实验犬短时间禁食(12 h)后,心肌仍摄取18F⁃FDG,从而使代谢显像无法准确体现病变水平和累及范围,而禁食18 h 以上的长时间禁食组中,心肌18F⁃FDG 摄取可被更充分抑制;但长时间禁食,受检者可能会难以配合。

2.2 烟酸衍生物类药物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是指非酯化的脂肪酸。血液中的FFA 是正常心肌细胞在禁食状态下能量代谢的主要底物,通过β⁃氧化为心肌提供能量。进餐后,由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得以促进,同时胰岛素也会抑制心肌对FFA 的β⁃氧化,抑制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液中FFA 浓度,综合作用下使葡萄糖成为进餐后心肌的主要能量底物。阿昔莫司(acipimox)是烟酸衍生物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脂肪分解和降低血浆FFA 浓度。以往成像均在心肌底物代谢环境标准化(高血糖⁃高胰岛素钳)后进行动态PET 扫描,过程复杂且耗时长。Knuuti 等[14]发现,禁食状态下口服阿昔莫司后1.5 h,在血糖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血浆FFA 浓度显著降低,此时心肌18F⁃FDG 显像的图像质量与使用高胰岛素钳基本相同,大多数Ⅱ型糖尿病受检者服用阿昔莫司后进行心肌18F⁃FDG 显像也能获得与使用高胰岛素钳相一致的图像质量。Bax 等[15]研究结果也表明,服用阿昔莫司后进行心肌18F⁃FDG 显像的图像质量与使用高胰岛素钳基本相同。以上研究表明,血浆FFA 是影响心肌葡萄糖代谢的独立因素,通过药物降低血浆FFA 增加心肌对18F⁃FDG 的摄取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

2.3 血糖调节

2.3.1 糖负荷法 郭佳等[16]研究表明,在糖耐量正常、糖耐量降低和轻度糖尿病病人中,心肌18F⁃FDG 摄取无明显差别,但在严重糖尿病病人中心肌18F⁃FDG 摄取减少。氧化应激、高血糖、高脂血症、细胞因子分泌失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不适当激活是导致心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Hu 等[17]研究结果表明,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HOMA⁃IR)是心肌18F⁃FDG 摄取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755,P=0.003),其能够反映空腹时全身胰岛素抵抗程度。由于心脏是胰岛素的靶器官之一,当心肌呈胰岛素抵抗状态时,心肌18F⁃FDG 摄取将会减少。

第2 版《影像核医学》[18]教材建议,非糖尿病受检者在注射18F⁃FDG 前先给予葡萄糖负荷50~70 mg,图像质量合格率可达到90%。宋建波[13]随机将实验犬分为短时间禁食联合高糖(SF⁃GS)组与短时间禁食(SF)组,两组均禁食12 h,SF⁃GS 组额外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1 g/kg),麻醉后静脉注射18F⁃FDG,结果显示,SF⁃GS 组显像清晰,心肌18F⁃FDG 摄取均匀,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血糖浓度明显高于SF 组。刘晓洁等[19]选取32 例病人作为试验组,先测量空腹血糖,根据血糖浓度给予不同剂量葡萄糖口服,将血糖控制在7.9~8.8 mmol/L,另外选取20 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不给予葡萄糖负荷,结果显示,试验组心肌显像图像质量良好率为85%,对照组仅为25%,表明行葡萄糖负荷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未行葡萄糖负荷。

2.3.2 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 目前,临床多使用口服葡萄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调控血糖水平[20]。刘建文等[21]根据单纯糖负荷和糖负荷联合皮下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将受检者分为普通组(22 例)和联合组(33 例),普通组单纯口服葡萄糖,联合组在口服葡萄糖10 min后皮下注射胰岛素12 U,调控血糖至7.9~8.9 mmol/L,结果显示,联合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普通组。Knuuti等[14]研究结果表明,给予糖尿病受检者糖负荷及胰岛素、阿昔莫司等处置可明显改善心肌显像,并提高心肌葡萄糖代谢水平。吴锐先等[22]根据血糖调节方法将受检 者 分 为A 组 和B 组,其 中A 组44 例,B 组39 例。所有受检者需空腹10 h 以上,先测量指尖血糖,若血糖浓度<7.9 mmol/L,则依据血糖浓度给予葡萄糖口服;30 min后再次测量指尖血糖,若血糖浓度>8.8 mmol/L,则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监测血糖,直至血糖浓度为7.9~8.8 mmol/L 时纳入A 组,并注射显像剂;如果给予葡萄糖口服后30 min 血糖浓度为7.9~8.8 mmol/L,则纳入B 组,并注射显像剂。结果显示,A 组显像成功率为93.2%,高于B 组(74.4%)。说明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较单纯糖负荷法显像成功率更高,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23]。

2.4 末次血糖值 有研究结果显示,末次血糖浓度为7.9~8.8 mmol/L 是注射18F⁃FDG 的最佳时机[19,24]。李婷等[25]对实验用小型猪研究发现,末次血糖值为(6.23±1.79) mmol/L 的18F⁃FDG PET/CT 图 像 质 量较佳,其低于7.9~8.8 mmol/L 这一临床默认值,但仍得到较好图像质量,提示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无须将注射18F⁃FDG 前的末次血糖水平固定在特定范围。注射18F⁃FDG 的最佳时机应是糖负荷联合胰岛素干预后的快速、大幅度血糖浓度下降阶段。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后10~15 min 血糖浓度下降,1.0~1.5 h 作用达高峰,此时体内胰岛素可最大限度促使心肌葡萄糖摄取。因此,测量末次血糖的时间应适当延后,给予胰岛素后至少30 min 注射18F⁃FDG 可增加心肌的摄取水平,进而改善图像质量。若此时血糖浓度下降幅度仍不明显,可暂缓注射18F⁃FDG 或追加少量胰岛素,并告知受检者低血糖临床表现为心慌、冒冷汗、饥饿感和手抖等,如有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5 心理状态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26]。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影响心肌18F⁃FDG 摄取水平。陈新等[27]在心理应激对血糖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非糖尿病的健康男性大学生在接受统一心理应激后,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应激前降低。糖尿病病人由于对并发症的担忧、社会功能受损等本身存在诸多心理障碍[28⁃29],2 型糖尿病病人相关研究显示,空腹血糖值与应激(压力)反应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心理痛苦与应激(压力)反应会显著影响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30],进而影响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

Ollivier 等[31]研究报道,等待时间和对结果的担忧可能会使影像科受检者产生焦虑。Flory 等[32]研究发现,在进行显像前的候诊室中,受检者焦虑水平很高,甚至高于接受更复杂、更高风险治疗的受检者。受检者高度焦虑不仅会影响医院工作流程(如需额外时间让受检者平静下来,解决受检者不服从的问题等)和受检者体验,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假阳性18F⁃FDG 摄取。

3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工作质量影响因素

3.1 知识知晓情况 一项关于18F⁃FDG⁃PET/CT检查受检者的知识和经验研究结果显示,超过52%(106/169)的受检者在检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PET/CT 检查,46%(78/169)的受检者不知道如何进行PET/CT 检查[33],这表明受检者对PET/CT 检查的了解程度较低。国外学者认为建立一个有关检查的资料的网站可能是增加受检者知识的一种选择,并可能提高受检者对检查前信息获取的满意度。张凤萍[34]研究表明,对照组受检者的核医学知识知晓率仅为60%(18/30),依从率为80%,接受人性化护理组受检者核医学知识知晓率为90%(18/30),依从率为96.67%,随着对检查信息了解程度的提高,受检者依从性随之提升。仇海燕[35]通过发放包括肠道准备、检查流程和配合要求的须知手册,提高了受检者配合度,使受检者的重复受检率由8.8%(22/250)降至2.4%(6/250),等待时间、检查时间显著减少,受检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Nightingale 等[36]提出在一次核医学心脏检查中,医护人员给出的身体定位指导对受检者来说是不充分的,指导需要辅以基于每个受检者期望的关怀性互动。受检者对于检查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对检查指导理解不充分等,可能导致无法正确并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受检,而医护人员纠正受检者错误动作,不仅会增加受检者检查时间,更可能增多自身辐射暴露机会。

3.2 依从性 受检者不依从主要分为无意的不依从和有意的不依从两大类,无意的不依从主要原因是遗忘,有意的不依从可能与疾病症状改善或恶化、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经济等有关[37]。已有研究发现,CT 检查依从性差与文化程度低、无城镇医保、无配偶相关[38],受检者文化程度低可能导致对医学知识了解匮乏,对检查目的、功能不了解使受检者认为自己并不能从中获益,怀疑医生过度诊疗;对检查设备、注射显像剂辐射不了解使受检者产生恐惧心理;单身受检者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其中婚姻失败的受检者可能伴随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检者对检查的依从性。杨雪[39]调查124 位受检者对医务人员工作态度的评价,结果发现,91.94%的受检者表示希望医生能主动告知检查项目,并对该项检查必要性与对诊治效果的影响进行详细解释。王平等[40]研究发现,受检者检查前准备的依从性与家庭经济状况紧密相关,调查者中45.5%的家庭月均收入少于2 000 元,由于担心高昂检查费或家庭成员不支持,部分受检者会迟迟不做准备或在中途决定放弃检查。

3.3 检查中的不适 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进行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时受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药物外渗、过敏等[41⁃42]。不良反应发生会使受检者感到不适,对生理、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使受检时间延长。Andersson 等[33]的研究中有38 例受检者就“检查的哪些方面使自己感到筋疲力尽”提交了评价,24 例受检者提出PET/CT 采集过程中手臂位置和背部疼痛等身体因素使自己感到筋疲力尽,11 例受检者提出不安全感或孤独感等情感因素使自己感到筋疲力尽,3 例受检者提出注射18F⁃FDG 与采集图像之间的水摄入量使自己感到筋疲力尽。临床症状较多的受检者在检查中感到的不适感较多,满意度较低,因此,在检查过程中,护士需要识别这些受检者,针对受检者症状寻找提高受检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的方法[43]。年龄<10 岁受检者静脉血管较细且相对脆弱,年龄>60 岁的受检者血管管腔变窄、血管壁变硬且脆性增加,穿刺时血管破裂风险较高,容易造成造影剂外溢。伴有消耗性疾病、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受检者依从性差及护士技术不熟练等因素也会增加注射造影剂时外溢的概率[44],从而影响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工作的顺利开展。

4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护理对策

4.1 预约时的护理 ①采集病史,明确女性受检者是否怀孕或在哺乳期,评估受检者是否能够耐受平卧并双臂上举30 min。②检查当日病历,嘱受检者按预约时间准时到达PET 中心,若特殊情况不能按预约时间到达,提前联系说明情况,以免显像剂衰变失效造成医疗资源浪费。③嘱受检者检查前1 d 晚餐进食高脂肪极低糖类饮食,检查当日禁饮含糖溶液、酒精、浓茶,可饮用白开水。④嘱受检者检查当日停用影响心肌血流的药物,严禁静脉输入葡萄糖液;糖尿病病人检查前3 h 服用烟碱酸类药物,如阿昔莫司。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要求受检者在到达科室前已按照医嘱及工作人员指示进行准备[45]。目前我国核医学科护士一般在预约时会对受检者进行检查指导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等[46]。对于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的宣教方式多为纸质宣教,即预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预约单进行短暂宣教。由于宣教时间短暂、周围环境喧嚣、受检者情绪紧张等原因容易导致一部分受检者无法很好地理解检查前准备要求,尤其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受检者。并且由于各医疗机构情况不同,检查时间与预约时间相隔时长不一,随着相隔时间延长,受检者对于宣教内容遗忘增多,因此仅预约时的宣教指导不足以使受检者理解并配合检查前准备。韩慧杰[47]研究表明,在未能做好准备的受检者中,超过65%为本人未到科室预约者,其中51.23%为通过熟人代约,检查指导由代约者转述,但往往未能完整传递信息。

Lledó 等[48]研究发现,检查前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减少病人焦虑,提高病人在核医学科接受检查时的满意度,与Nightingale 等[36]研究结论相似。Prakash 等[49]将133 例结肠镜受检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观看事先制作的教育录像,获取肠道准备注意事项知识,通过对其准备不合格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道准备效果较好。刘文君[50]将受检者分为3 组,对照组仅在预约时接受传统纸质宣教,电话组和微信组分别在检查前1 d 再次通过电话和微信告知注意事项,结果显示,对照组、电话组、微信组受检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分别为72.9%、83.5%、86.2%。提示为保证检查指导的有效性,医护人员可在检查前1 d 通过电话或微信形式对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进行再次提醒和指导,强化受检者记忆和正确行为意识,提高受检者依从性。

4.2 检查当日病人准备 ①全面评估受检者年龄、糖尿病病史、糖耐量、PET/CT 受检史、心理特征等。②根据受检者年龄、糖尿病病史、糖耐量等情况,配合医生采用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方法调节血糖至快速、大幅度下降阶段,干预过程中严密监测受检者病情,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心绞痛等不良反应。③对合并糖尿病的受检者,遵医嘱检查前3 h、2 h 分别给予阿昔莫司25 mg 口服。④PET/CT 室应配备常规抢救器材和特殊抢救药物。⑤危重病人要求主管医生陪同进行检查,共同观察病情,以便预防突发事件和及时抢救。⑥嘱病人取下金属饰物。⑦等待检查期间与病人适当互动,利用口头宣讲或宣教视频消除病人对检查的陌生感,播放舒缓音乐缓解受检者焦虑、恐惧。⑧合理安排当日所有PET/CT 受检者顺序,尽量减少每位受检者不必要的候检时间。

与病人专业互动有利于提高病人满意度。已有研究通过调查病人对PET/CT 以外其他类型诊断检查的期望和满意度,发现病人对工作人员有信心有利于使其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感到安全[51]。18F⁃FDG⁃PET/CT 检查依赖于病人合作,评估病人基本情况、检查相关信息掌握程度、接受PET/CT 检查的经验以及心理特征,采取相应心理干预方法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前提[52]。Nightingale 等[36]发现检查前的书面资料对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帮助,在检查过程中不断重复解释和安慰对减轻病人焦虑和痛苦十分重要。

目前尚未检索获得关于使用药理学干预措施减少PET/CT 受检者焦虑的共识。Dyck 等[53]报告称,10 mg 地西泮和80 mg 普萘洛尔与安慰剂相比,减少术前焦虑的效果无明显差异。而Monteiro 等[54]研究显示,年轻男性在服用低剂量地西泮(7 mg)和高剂量地西泮(12 mg)后,焦虑感均有所增加,而服用安慰剂后焦虑感有所下降;除药物有效性外,给病人服用地西泮等可能还会带来其他弊端,包括伦理上的反对、门诊病人不能开车回家以及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还有研究报道了各种减少焦虑的非药物技术,包括视听图像、音乐、体育锻炼、艺术疗法、按摩疗法、分散注意力、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练习等[55],但大多数技术由于需要高强度体力活动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等,不适用于PET/CT 受检者。Vogel 等[56]研究表明,视听干预有助于降低PET/CT 休息室病人焦虑,并可降低18F⁃FDG 的假阳性摄取,而不存在药物干预相关的缺点。

针对住院病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病人期望在医技诊室的等待时间不超过30 min,但实际等待时间超过60 min,这是整个流程中让病人感到最不满意的环节[39]。提示合理安排病人就诊,缩短病人候诊时间和辅助检查时间,能极大程度上缓解病人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提高病人就诊体验,进而提高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57]。

4.3 静脉注射18F⁃FDG 的护理 ①静脉穿刺时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见回血后先注入2~3 mL 生理盐水,观察有无肿胀、渗漏,受检者有无疼痛感,确定静脉通畅后,缓慢注射18F⁃FDG,再用3~5 mL 生理盐水冲管,拔下针头后嘱受检者适当用力按压注射点约5 min,避免非特异性摄取影响图像。②注射完毕后迅速将注射器弃入铅桶内,防止放射性污染。③详细记录注射部位、时间以及药物剂量等。④在随后60 min的摄取阶段,受检者应保持温暖、安静和放松。⑤嘱受检者切勿离开休息室,以免对其他未注射显像剂的受检者、家属、医护人员造成辐射。⑥通过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受检者病情,嘱受检者有任何不适示意医护人员。

目前国内外关于显像剂18F⁃FDG 的注射方法尚无统一规定,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增加注射精度、减少护士受辐射时间,沈赛娟等[58]将受检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7 号头皮针,试验组采用已预置的留置针,结果显示,试验组注射部位皮肤污染发生率(2.2%)低于对照组(11.9%),可能是由于头皮针拔除后,病人按压方法不正确,药物随血液外渗造成皮肤污染;应用预置留置针注射时不需要拔针,因此皮肤污染减少。但留置针内药物残留较多,无法保证注入准确的药物量,注射后冲洗的生理盐水至少要达10 mL。也有研究表明,18F⁃FDG 注射时采用三通管间接注射法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头皮针直接注射法,虽残留增加但可忽略不计[59]。此外,为提高18F⁃FDG 注射成功率,还应加强注射护士的专业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老年人感觉能力下降,出现疼痛时不易察觉,护士应重点关注老年受检者。

4.4 扫描时的配合 ①协助受检者平卧于扫描床上,双臂上举过头顶,嘱受检者全程保持身体不动,平稳呼吸。②检查心前区有无金属异物或显像剂污染。③针对紧张、焦虑受检者给予安慰、鼓励。④必要时允许家属陪同,给予家属放射防护措施。

PET/CT 与MRI结构相似,国外研究报道,在MRI检查中幽闭恐惧症状发生率为9.8%(640/6 520)[60],护士应评估受检者幽闭恐惧症既往史,给予合并幽闭恐惧症受检者系统脱敏疗法干预,让受检者逐渐暴露于所恐惧的环境中,令受检者感官逐渐接受刺激,使恐惧程度慢慢降低,最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61]。已有调查显示,病人表达了对医技科室医生在摆放体位时能够认真指导的期望[39],护士可在扫描前对体位进行宣教演示,加强受检者理解。扫描时,针对病人长时间保持双臂高举过头所带来的不适,护士可以使用垫枕等给予舒适支撑。

4.5 辐射安全护理 ①在防护装置下完成18F⁃FDG注射,推注药液过程中将注射器和针头接头处固定严密,防止药液漏出。②注射操作应动作迅速,从而缩短受照射时间,减少护士自身外照射累积量。③检查结束后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显像剂排泄;嘱受检者远离儿童及孕妇。

PET/CT 检查有相对较高的辐射暴露,因此需要仔细防护,避免重复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高辐射暴露,保障病人安全,消除病人疑虑。医生应根据病人诊断、器官代谢特点、剂量与图像关系决定显像剂剂量[62]。膀胱中的18F⁃FDG 对于膀胱本身和邻近器官是内部主要暴露源,因此,在检查结束后应尽可能排空膀胱[63]。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影响因素一方面在于日复一日接触PET/CT 检查的受检者;另一方面,病人准备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如显像剂注射、注射后吸收,除注射时避免污染外,还应注意通过有效方法尽可能减少在受检者附近的停留时间[64]。龙江珍等[65]对从事放射工作8~21 年的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其对放射防护存有侥幸心理,防护意识不强。医院、科室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医院制度,使其掌握防护用品具体用法等,全面端正护士不重视、不在意辐射危害的态度。

4.6 检查后的护理 ①扫描结束后协助受检者缓慢起床,先抬高头部取半卧位,双腿悬在检查床边,适应后缓慢站起,如出现头晕、眼花,应立即就地坐下或躺下,缓解后再尝试缓慢坐起。②医生告知图像合格后,嘱受检者立即进食,避免低血糖发生。③告知需要延迟显像的受检者可进食少量不影响血糖的食物,如鸡蛋、纯牛奶等。④向延迟显像受检者解释延迟显像是检查需要,与检查结果无关。⑤嘱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的受检者,未进食不得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⑥必要时联系病房护士,告知受检者葡萄糖粉及胰岛素使用量,避免产生叠加效应。⑦根据受检者病情及时与病区医护人员沟通,选择安全方法将受检者护送回病区。

研究发现,与辅助检查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有运送人员带错病人、病人空腹发生低血糖、管道滑脱、疾病限制活动病人及坠跌高风险病人行走去检查、病人病情变化仍被常规送去检查、空腹检查病人服用降血糖药[66]。临床辅助检查闭环式管理要求医生、医技、护士紧密联系,围绕病人层层把关,杜绝安全隐患[67]。楼仙等[68]将无缝隙管理模式引入住院病人辅助检查管理中,使护理缺陷发生率由14.84%降至4.41%。作为医技科室,不仅要保证与检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小化,还要配合病房做好病人交接工作,避免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5 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护理展望

随着核心脏病学迅速发展,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多,在辅助决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图像质量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为使受检者更好地完成检查,并保证图像质量,护士需为受检者提供以受检者为中心,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的护理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研究与应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5.1 加大研究与应用力度 我国各地区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护理研究水平不一,总体水平较低,文献数量较少,在增加发文数量的同时应注重文献质量,各研究成果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以循证医学为支撑的大量试验进行验证。同时应关注国际发展动态,加强地域及各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心肌代谢显像护理研究水平的提升。

5.2 制定护理规范 传统护理工作流程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根据检查流程中的常见问题制定相应护理操作规范,优化受检者检查流程,加强核医学科医生、影像技师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改善因护理因素导致的重复检查率,提高临床应用的整体效果。

5.3 更新护理观念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护理研究呈碎片式,主要是零散、有效的护理措施,组合措施后协同效果的研究较少,需要不断整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结果。护理工作应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受检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环境各方面需求,以提高图像质量,缩短就医时间,降低护理风险。

猜你喜欢
禁食受检者葡萄糖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幸福家庭(2020年15期)2020-11-23 01:54:56
“关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之思考与相关法修改建议
医学与法学(2020年3期)2020-09-18 09:21:04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7:02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科学(2020年2期)2020-01-08 14:55:16
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用量的要求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