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荣
摘要:目前,发展教育本身的范围很广泛,对于一个特殊的小学生教育群体来说,即使有很多参考,仍然需要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才能在小学层面正确地實施发展教育。因此,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需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合理的校本评价体系。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教育水平往往高于学校的教育水平。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包括家长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教育方式、经济状况等。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家庭教育
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始终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正确运用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值得探索。我认为,在家长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学校教育与教学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帮助
(一)家庭教育决定了小学生的行为方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把父母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在家长和孩子意见不一时,如果强迫孩子提问会引起叛逆心理,即使做错了也要告诉孩子哪里不对,不要大声说话。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以暴力来解决问题,保证孩子快乐成长。当今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教育方法在不断更新,家长们也在不断接受教育方法。
(二)就像有些父母不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的意见,孩子和父母在家庭环境中变得和谐,有时父母会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增加了亲子互动,这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效果非常好。家长要和孩子多提意见,从而相互交流、互动,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为此,家长应注意不能限制孩子主观性、创造力和积极性的行为习惯。目前,在小学生家庭中,决定行为教育方式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但影响最大的是亲子教育方式,毫无疑问,影响最大的是父母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也在逐渐学会跟随父母的思维方式。因此,家长营造了家庭教育环境,小学生也得到了第一环境的成长,第一环境的优劣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家长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如“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然而,有些家长普遍知识水平较低,对学习的了解甚少。而且,大部分孩子都是靠父母照顾,孩子家庭教育的潜力不大。与城市相比,农村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分离,也增加了学习和教育的难度。家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和关键因素。如果能够科学地引导文化水平和教育低的家长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比文化和教育水平高的孩子差。家庭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和有效的学习环境。近年来农村家庭学习环境现状: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据调查,农村10%的家长本科及以上学历,60%具有大专或高中以上学历,而部分家长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他们思考和理解晚,认为学习不重要,或者天生就跟不上别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重视子孙后代的学习。农村家庭也相对比较贫困),部分家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物质要求。据调查,在农村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只有20%的学生有英汉词典,更不用说其他学习辅助工具了。同时,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活、上班和照顾孩子,导致学生生活、情感和个性缺乏,影响学习和个人成长,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绪,学习情况等方面。为了监督和协助学生完成作业,教师需要以强大的责任感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需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受家庭心理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了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学习型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在“家庭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主题下,积极研究家庭心理环境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影响。认识学生、社会和家庭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中,我们提高认识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充分调动一切有益因素,使学习和教育更加有效。
三、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
(一)为了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将通过各种讲座、家长母校等交流活动等方式提供各种平台,让家长深入了解。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日后良好的学校教育创造条件。父母在营造家庭环境中轻松自然、尊重他人,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受到爱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需要努力营造家庭氛围。在学校,学生严格接受教师管理和校纪校规,同时受集体环境下好的影响来表达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家里要是没有父母的严格要求,不好的习惯很快就形成了。因此,我们强调了家校合作和家校同步教育的必要性。家长需要与老师达成一致,在家的家长也必须对老师在学校的要求同样严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需要多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还需要将孩子在家中的行为反馈给老师。通过这样做,家庭和学校的持续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更快、更有效地养成更好的行为,并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养成习惯的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文明的行为习惯、礼貌用语、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耐心、要坚持。家长为孩子设定的习惯培养目标和规范,必须切实可行,必须全家人共同参与和坚决执行。家长也必须坚持强化训练,不断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直到良好的习惯成为孩子的常态。营造家庭环境,首先要让父母爱学习。行动重于言语,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说到教育孩子,如果家长自己不想学习,每天回家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导致孩子也不学习,这是不提倡的。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伟大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大人的行为。父母的正常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让孩子享受学习,取得好成绩,家长首先要树立好榜样。其次,理解和尊重你的孩子,经常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不要因为你太年轻而忽视你内心的想法。如果对孩子的测试结果不满意,先不要责怪孩子。首先,告诉您的孩子为什么这个测试没有给出好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沟通和理解上努力,不必给孩子太大压力。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自我发展。让孩子快乐成长可能是最好的教育。可以给孩子买书,培养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热爱阅读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结语
对于学生、家庭和学校来说,共同努力在学生中采取良好的行动非常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于在小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同时,家庭和学校教育必须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小学培养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只有拥有好的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126-127.
[2]陶蓉芳.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快乐徜徉[J].考试周刊,2011,(9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