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2021-12-08 14:13沈丽
文理导航 2021年3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思考道德与法治

沈丽

【摘 要】对于学生而言,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积极尝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实现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关爱等教育融入教学中。此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让学生在学会主动积累和领略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此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其较为重视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来促使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發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新要求、新形势下,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其他课程的教材融合或者在挖掘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上存在不足。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效地融合,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其也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的课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在对人文性特点进行阐述时强调“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来陶冶学生的心灵”,由此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优秀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传承民族根基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逐渐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育界开始强调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材融合,并与教材内容整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重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二)彰显德育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对于人际交往的维护较为幼稚,且对于外界新鲜的事物辨别能力不足,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或实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动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优良的传统美德以及彰显德育价值。

(三)提高学生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极其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思想道德素养和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素养的青少年。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

(一)借助古诗文渲染传统文化氛围

有言道:“古诗文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了基因。”古诗文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古诗文,有利于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为例,该课中有一句摘自《周易》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名句是想告诉人们,只要宇宙不停止运转,人就应该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向前进步。类似该类含义的经典名句还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等,这些名言名句无一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优良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仁爱的崇高境界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句,能够进一步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古诗文虽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但教师仍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既不能淡化古诗文内容,也不能够仅解读古诗文,喧宾夺主。

1.适度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但由于古诗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查阅资料来了解引文、古诗句的上下文,同时教师还需要仔细、认真地研读教材,结合教材主旨来运用古诗文,才能在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以《家的意味》一课为例,该课引用一句摘自《论语》的名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该句中“孝”为孝顺父母,“悌”通弟,即为敬爱兄长。由此可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强调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态度,彰显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美德。当把握该句古诗词的含义后,教师在课堂教学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应用,由此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孝”的相关内容。教师备课时对古诗文做的准备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因此,不需要全部呈现给学生。教师解读古诗文时需要把握好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等同于语文课,不需要逐字讲解,只需要解读教材中引用的古诗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即可。

2.适度拓展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流传了许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起到了凝聚民族文化的作用。教材引用的古诗文中,也都会有寓意深刻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度挖掘隐藏的小故事,并创设相应的情景,生动化、故事化、具体化教学内容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感悟到传统美德。以《深深浅浅的友谊》一课为例,教材中列出两种不同的友谊观念,一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另一种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该课是以学生对友谊观的思考来开展。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将这两个小故事的由来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小故事所表达的内涵,还能够使其领悟到志同道合的友谊更能经受得住时间的验证的道理。古诗文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人生真理。这些真理若仅靠教师字面的解读,容易让其失去原有韵味,从而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如果能够适度拓展古诗文背后的小故事,用故事的方式呈现,以故事道真理,这往往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发认同感。

(二)借助教材拓展传统文化体验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注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需要养成的,若单纯靠教师说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观念以及行为不一致。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体验、实践探究,由此来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在反思、探究中理解课本内容并将其升华为信念。初中阶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素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1.强化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平台,利用好课堂的教学实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以《师生交往》一课为例,该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接受教师的批评、正确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教材提供了一个墨子与弟子对话的场景。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和赞扬,而学生该如何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和赞许,则是学生成长时需要面对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教材的阅读感悟环节,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快马经得起鞭策?我们该如何应对教师的批评?”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思考和交流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由此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又以《生命至上》一课为例,为启发学生明白生命至上并不是只有自身的生命安全重要,别人的生命安全同样重要的道理,教材提供《这是爱惜生命吗》的阅读探究,该探究为学生呈现一场意外事故,人们不同的做法。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有现场感,并提出思考:“假设你是一位路人,你遇到这件事你会怎么做?是不顾自身安危去救他人,还是明哲保身等人来救?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之后,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也会加深,知晓生命至上,也认同别人的生命同等重要的道理。当然,教师仍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给予正确引导,例如救助他人时,应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提供帮助,因为,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敬畏生命的表现。

2.拓展升华

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够仅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践行文化的自觉性。以《生命至上》一课为例,该课的重点与难点为对生命的休戚与共的认识。为加深学生对“仁者爱人”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一则“凡人善举”广告,并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与家长或者同学一起完成一项善举,待回到课堂后再进行简单的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纷纷表示自己参与过为老幼病残让座、扶老奶奶老爷爷过马路、去敬老院慰问老年人、回收旧衣服寄往大山深处需要衣物的朋友等,并表示自己在该过程中收获颇丰。学生在课堂交流中会逐渐发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扶持的,自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感悟到了敬畏生命的另一层含义“敬畏生命是个体内心不同的选择,是为善念,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自然且道德的生活”。通过此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仁者爱人”的境界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总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落实在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关爱等教育融入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田福录.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53):84-85

[2]许芹.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9(09):22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思考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