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2021-12-08 13:30严素娟
文理导航 2021年3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语文

严素娟

【摘 要】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性,增强他们“中国味语言”,让他们拥有“中国式审美”,自觉践行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中国式文化”,从中实现全面发展。下面,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渗透途径展开详细阐述,旨在创新语文课教学。

【关键词】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渗透

如今,语文课教学不太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局限于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开展教学,使学生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同时,因课堂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且课业繁重。面对生硬、无趣教学方式,学生们渐渐产生了厌恶心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个问题。

一、夯实语言基础

语文教材中,对联、成语、俗语、书法等语言文化相对丰富,其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日常教学中,为增强学生“中国味语言”,丰富他们对语言文化的积累,要引导他们着重分析中国传统语言用法、规律,正确辨析各种语言错误,以取得较好的文化渗透效果。同时,课堂上,要灵活运用教材中地方语言文化,品味中国地方语言特色,在读文字过程中增进对“中国式文化”的认识,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在语言文化具体渗透中,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精心筛选适合的语言素材,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七律·长征》一课教学时,为夯实学生语言基础,较好地发展他们传统语言应用能力。课前,可先带领学生着重分析七言律诗特点,了解七言律诗语言特色,按照韵律书上韵脚押韵,严格执行平仄要求……当学生对七言律诗语言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引导他们细致分析本诗中语言的用法,详细解读文中用“逶迤”、“磅礴”夸张手法描写了山势的凶险,用“细浪”“泥丸”比喻手法描写了其渺小,且用“腾”“走”拟人手法让山水变得灵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认识到文中用语的新奇,还将从中积累七言律诗传统语言用法、规律,夯实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掌握。

二、注重审美体验

在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要重视丰富他们“中国式审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品味绘画文化、音乐文化、建筑文化、雕刻艺术、戏曲文化等文明底蕴,了解古代艺术成就。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时,要紧密结合教材,为学生打造视觉、听觉盛宴,以“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体验文化,促进学生自觉传承文化。同时,为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美的感受,要灵活运用相关实物,鼓励学生自行判断实物的美,由此养成良好审美能力。如在《赵州桥》一课教学时,可紧密结合文中对古建筑的介绍。课堂上,先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打造一个视觉盛宴,为他们展示几幅赵州桥建筑图片,带领学生欣赏以半圆形拱为主的建筑结构设计独特性,了解敞肩拱、單孔设计特色,品味其新颖的砌置方法,即在28道拱劵施工时采用了利于修缮的纵向并列砌置法。接着,带领学生继续了解赵州桥的文化内涵,欣赏赵州桥建筑设计中对蛟龙、蟠龙、花草、竹节、八角莲花等细部装饰的使用,品味其艺术价值。待学生获得了良好建筑物文化审美体验以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关键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赵州桥建筑文化特点写具体的,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真正体悟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

三、强调自主研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中,积极组织自主研习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能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在学生自主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时,要注意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法,以导学案的方式为学生布置一些研习任务,指导他们独立思考传统文化知识,由此完成知识的建构,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要多鼓励学生研习经典。其中,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时,为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课前,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并利用好网络搜集与古代官职文化相关的知识,探知都督等职位等级。任务导向下,学生们将主动展开自主研习活动,了解都督的含义,且从中认识到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首长官名,其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监管范围包括了民政。同时,自主研习中,学生们将主动了解都督的历史沿革。当学生对古代官职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引导他们深入品味课文,在弄清人物关系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基于这种教法下,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将得到丰富。

四、开展文化交流

高尔基曾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中,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自觉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涵,自主推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典籍,从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交流活动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科学布置交流主题,并合理建立交流小组,请小组组长引导组员从不同角度思考、辩证中国传统文化,分享文化知识,合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造纸技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纸的发明》一课教学时,为增进学生对中国科技文化——造纸技术的了解。课堂上,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以动画播放形式为学生展示书写纸、包装纸、餐巾纸、卫生纸各种用途的纸,唤醒学生兴趣。当学生注意力集中以后,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来当纸?问题导向下,学生们将各抒己见,总结出纸发明以前祖先会把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会用竹片、木片做书。接着,引导学生继续交流这样一个问题:“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期间,学生们将主动学习文中第4自然段,讨论交流蔡伦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制造纸的过程,理解纸的发明。在这里,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巩固了科技文化教育的渗透。

五、善用情境导入

良好的情境,能点燃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探知兴趣。实际教学中,要善用真实情境导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历、体验、感悟,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品德、行为。情境创设中,为避免学生毫无触动,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设计活动场景,为学生“铺好路”,使他们能集中注意力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情境创设时,要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将他们带入到具体的环境中,以加深他们对文化的体味。课堂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因而,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教学时,为了向学生渗透历史名人故事。实际教学中,可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我们在郊游的时候,看到路边收获的果树,会不会去摘呢?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时,有的学生会说:“不会,不问而‘取是偷。”随即,可继续追问:“如果路边果树上的果实是野生的呢?”这时,有的学生会表示:“如果果实无毒,可以摘一颗尝尝味道。”待学生讨论完摘果子的话题以后,引入“王戎”这个历史名人,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故事,品读王戎7岁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正确推理出路边挂满果实的李树一定是苦的过程。期间,用情境导入历史名人故事,显著提高了学生文学艺术文化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效果。

六、坚持模仿实践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正面人物形象。课堂上,要善用具体形象激励学生。在榜样示范法教法下,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塑造拥有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积极模仿正面人物,从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内化伦理道德文化。同时,为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要积极组织辩论赛等实践活动,于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向他们渗透坚持不懈、勤劳勇敢等良好精神。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精卫填海》一课教学时,为了陶冶学生伦理道德文化,可组织一次辩论活动。辩论活动中,精心拟定这样一个辩论题:你赞同精卫的做法吗?为什么?实际辩论中,有的学生将这样阐述道:“我赞同精卫的做法,那是一种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灵魂部分,不能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还有的学生将这样阐述道:“我赞同精卫的做法,他让我体会到了精卫的勇敢坚定。”同时,有的学生将表示反对,认为人要选好力所能及的目标,不要做傻事。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对教材中潜藏的伦理道德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召开一次故事会,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一讲这则神话故事,将自己从精卫身上感受到的宁死不屈、斗志昂扬、坚持不懈等传统文化精神讲出来,自觉传承这一方面文化。

七、结束语

综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性、人文性较强。在以文化人教育背景下,为提高学生个人修养,要有针对性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上,夯实学生语言文化,丰富他们审美体验。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自主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交流、模仿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向上向善”。

【参考文献】

[1]李雯.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0).

[2]钟童谣.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文学少年,2019,000(015):P.1-1.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语文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