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历史进程与前瞻审思

2021-12-08 14:10来文静雷前虎路宝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学徒制职业教育

来文静 雷前虎 路宝利

摘 要 学徒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承担着重要作用,肩负着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功能。回顾中国共产党学徒教育的百年探索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建国之前、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不同阶段,呈现出解放学徒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实践训练与教育学习相结合、法制保障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等内在发展逻辑,其发展宗旨也实现了从学徒解放向民族复兴迭代迈进,深化了人民群众对党领导学徒教育的认识。展望未来,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必须克服现代性焦虑,基于历史经验和本土实践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基于基因谱系和传统回归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话语,基于技术赋能和未来教育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国际图景,持续推动中国当代职业教育革新,为世界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道路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学徒教育;学徒制;职业教育;民族复兴;百年历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5-0012-07

作者简介

来文静(1987- ),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芜湖,241000);雷前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職业教育;路宝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演进逻辑研究”(BJA210101),主持人:路宝利

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领导推进中国学徒教育。纵观党领导下的学徒教育百年探索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领导学徒教育事业,对学徒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相关举措亦不断推出,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内涵体系,为中国当代职业教育乃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的历史进程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徒教育经历了建国之前、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主要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追求目标。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史,既是探索学徒解放道路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百年史,也是中华民族崛起道路上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百年发展史。

(一)建国之前的学徒教育(1921-1949年):学徒解放是党领导学徒教育的初心使命

实现人民解放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条件。1920年前后,李大钊、蔡和森、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早期共产党人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无与伦比的执政潜力,而且逐渐将实现国家独立及人民解放作为党的使命和追求,赋予了学徒教育更为具体的内容和更为神圣的使命。党的三大就提出,党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加入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很多是贫困学徒出身,工人运动的先驱林祥谦14岁就进入福建马尾造船厂成为一名学徒[1]。蔡和森少年时代家境较为贫寒,做过大约三年的学徒[2]。陈云14岁高小毕业后就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开始了他人生中新的一页,“完成了从一个学徒、店员到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转变”[3]。15岁的李先念独自一人到汉口一家棺材铺当学徒。谭震林12岁进入“太成堂”成为一名学徒,“每天天没亮,我就得起身,把整个屋子打扫一遍,抹干净桌子,倒好痰盂,老板起床后,便又去忙着烧饭,还要照顾铺面生意”[4]。这些家庭出身及学徒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对于学徒解放的切身体验和心理认同,初步显露和锻炼了组织和领导才能,更加促使他们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领导人极为重视学徒解放问题,广泛围绕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学徒教育等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学徒解放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基调。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名卓越的革命活动家和理论家,早在1920年《工读互助团募捐启事》一文中指出,“实行半工半读主义,庶几可以达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倘然试办有效,可以推行全国”。这种“半工半读主义”实质上就是要改革中国传统学徒制,把劳苦大众从低效无力、充满剥削的学徒教育中解放出来,推进国民觉醒。1930年,瞿秋白在《中国职工运动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行会组织实际上是“业主对付雇工学徒的组织”,“雇工和学徒在其中只是听从业主的决定”,必须施行改革,“大家公约木匠收学徒的条件、学徒的年限”,等等[5]。1935年,当时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机关任职的郭绍棠(化名克雷莫夫)在给共产国际的《关于中国局势和中国共产党任务的书面报告》中指出,党的总路线应该是保存、积蓄、聚集和加强革命的有生力量,将其作为进一步全面准备和开展行将到来的决战的基础。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发动工人阶级“反对解雇,争取提高徒工工资和缩短学徒期限,反对恐怖和惩罚,支持反帝活动和激进思想”[6]。

在学徒解放理念讨论之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动学徒解放事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延安时期、抗战时期等多个时段付诸实践,领导了一系列学徒解放运动。1928年,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布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纲领》,该纲领从解放贫苦学徒乃至工农大众出发,要求工厂、店铺老板不得虐待学徒,并且提出“学徒在学习时间内,应该得到相当工钱,学徒学习时间不得超过两年,取消进师礼、出师礼”[7]。1932年,苏区工人发表的一则《反对老板借故开除学徒,公略县工人斗争胜利》通讯文章指出,公略县有一劣绅老板,学徒因公受伤后想借故开除学徒,区工会知道后坚决制止,并要求学徒依旧在药铺做工,医药费由老板承担,粉碎了老板的阴谋诡计[8]。1933年大革命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南理发业帮的徒弟”参与罢工和斗争,取得“不受头目制度的陋规束缚”等权利。

在领导学徒解放的同时,为培养服务革命和经济建设所需人员,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探索新式学徒培养途径。1933年,中央苏区苏维埃国家银行发布《招收银行练习生启事》,招收新式练习生(学徒)予以培养,在其招生启事中明确“毕业期限为一年。练习期满之后,酌量提拔为正式职员,分别等第照给工资,即在练习期间,亦按等级发给津贴费,并发给被毯衣服”[9]。1938年,《陕甘宁边区店员手艺工人工会章程》明确规定,“一切在城市与乡村中,沿门卖工的手艺工匠与学徒;一切被雇在手工坊中工作的手艺工匠、助手、学徒和工役;一切在私人商店及贩卖机关服务的工役和学徒”皆可以成为其会员,该工会的宗旨就是团结全边区店员、手艺工人、学徒的力量,为民族独立、自由、幸福而斗争[10]。练习生制以及工会手艺工人等新式学徒培养试验在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解除了资本家、商人对学徒的剥削压迫,还为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二)建国初期的学徒教育(1949-1979年):恢复发展经济是党领导学徒教育的不竭动力

1949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也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11]。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没收、赎买等形式扩大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但是在培养工商业人才方面仍然保留着传统学徒制模式。随着工人阶级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学徒教育的改造便提上了日程,建设新型学徒制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政治诉求,要在新的制度和形式中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从根本上改变旧学徒制度中的各种封建坏习惯和剥削关系[12]。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充分展现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政策导向,1956年起国家各部门对解放前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大规模调研,《教育局关于解放前商业学徒培养方法的调研报告》《关于商业旧学徒制的调查和对学徒制的意见》《上海市五金工会关于学徒待遇、制度的情况调查及培训技工情况》等反映学徒制运行情况的调研成果相继出现,为推行新学徒制奠定了坚实基础[13]。1957年,国务院在各地调研基礎上,颁布了《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的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要求各商业企业招收学徒、练习生纳入国家统一劳动工资计划之内,分批核定名额,并在当地劳动部门配合下,由各市、县商业局(公司)结合安置社会青年就业,统一招收,分配所属单位。随后,商业部等相继出台《关于在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建立学徒、练习生制度的若干规定》等规定,在技术性强的专业行业(如饮食业、服务业)实行学徒制度,在纯商业实行练习生的制度,并附发了实行学徒、练习生制度的28个行业,规定了相关学习期限和业务、技术的要求[14]。这一学徒制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被认为“将极有成效地促进精简机构、改善劳动组织和改进生产管理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达到精产节约的目的”[15]。这一新型学徒制度的推行进一步规范了学徒制的内涵,提高了学徒培训质量,标志着我国学徒制培养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阶段。例如,苏州宣告解放后,通过多种维权举措的制定与实施,劳资双方基本上建立了“尊师爱徒,劳资两利”的新型师徒关系,劳资(师徒)关系迈向了正常化的发展轨道,为苏州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16]。

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学徒制员工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90%以上的技术工人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对于维护新中国统治根基和促进学徒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学徒教育能够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并逐步革除了传统学徒制弊端,加之以社会主义改造,使学徒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徒教育(1979-2021年):民族复兴是党领导学徒教育的奋进方向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和明确。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将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奋进方向。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要求全党始终保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初期,原有的学徒制形式已经演化为一种预备工人培训制度,很难调动学徒和师傅互动的积极性,也难以在技术层面达到技术技能传承的目的。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学徒制也在不断演变过程之中,从一种国有企业后备职工训练手段转变为市场经济下技术技能工人培养模式,学徒制逐渐从企业内培训走向职业院校培养。1981年5月,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重新将学徒制纳入职工培训模式之中,并将这一主要培养职责委托给职业学校承担,对学徒的招收条件、培训合同、培训目标、培训方法、考核制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企业直接招收学徒工改变为由职业院校进行招生培训。199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更是将招学徒工改为招收定向培训生,技术工人培养逐渐从招工制度过渡到“招工招生一体”的学习制度,最终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

进入21世纪,面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社会劳动力供给和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结构性矛盾,以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引起了我国的注意。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意图以西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参照,探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新型(现代)学徒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17]。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党领导学徒教育的奋进方向是致力于推进学徒教育与民族复兴的相互融合发展,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综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了从局部改良到整体改造,进而实现了现代重建,脱胎于传统,新生于现代,可谓是饱经时代风云洗礼,每一步都布满了探索者的艰辛脚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牢固树立学徒解放、人民解放这一初心使命,帮助学徒摆脱了压迫剥削,实现了个体解放。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学徒解放和个体发展相结合,帮助人民实现了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形成了党领导学徒教育的新思想、新方向,从而将党领导学徒教育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迈进,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的逻辑遵循

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历经时代检验,丰富了学徒教育思想内涵,拓展了中國学徒制特色实现形式,为党继续领导中国学徒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和逻辑遵循。

(一)坚持解放学徒与服务民生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学徒制作为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学徒通过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可以实现自身的工资溢价和阶层跃升,进而实现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何服务人民群众发展,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党领导学徒教育永恒不变的价值取向。

早在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就以新青年社名义与上海工商友谊会合作创办《上海伙友》,提出了“伙友解放”的主张,“要实行‘解放和‘改造,非先普及教育不可”,其主要内容便是反映店员学徒“奴隶”生活,提倡“三八”制度,争取正当生存权;启发店员伙友的阶级觉悟,主张为改造社会而努力斗争[18]。作为其姊妹刊,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劳动界》更是第一份面向工人阶级的通俗理论宣传刊物,被誉为“工人的喉舌”与“工人的明星”,号召工人、学徒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资本家的剥削,争取自身权利。

建国初期,学徒的工人阶级身份得到了政府官方的确认,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学徒与商店里的职员、伙夫、杂工一样成为了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建国初期的学徒制本质上是新生政权为解放贫苦学徒,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做出的政治行为,彻底废除了历经千年的中国传统学徒制存在的剥削压迫关系,技艺传承中的师徒传承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和剥削关系,代之以平等的同事师徒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学徒教育就是要通过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让成千上万的学徒接受更具针对性、更为有效的技术技能教育,进一步促进广大青年提升职业技能。学徒教育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民生教育,意在满足学徒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需求,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学徒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社会流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实践动力,进而推动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政治目标。

(二)坚持实践训练与教育学习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着重通过在实践中领导和发展学徒教育事业,结合不同形式的教育学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20]。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在实践中领导学徒教育,以知识技能武装学徒,在斗争中发展经济。

在革命年代,毛泽东曾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21]为了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党积极创办各类工厂、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学徒,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坚持“边培训、边工作”“半工半读”。1938年,《沪东新声》刊发的《本社之新工作:倡办大规模之学徒教育事业》一文指出,该社为解放学徒起见,“创办学徒夜校一所,招收学徒免费入学,本学期学徒共有一百一十五人”,并有意开办大规模学徒补习学校,使其遍布上海各商业区[22]。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恢复和发展战后经济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迫切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工人。这一时期,学徒对象主要以农民或农民出身的转业军人为主,这些学徒构成了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的青年力量,“先就业、后培训”,由企业自主组织学徒补习及训练,在学徒期结束后转为国家正式员工,享受国家计划工资待遇,传统学徒制逐渐演化为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一种岗前培训制度。此举既实现了贫困学徒的个体身份解放,也缓解了经济建设中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矛盾,为国家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原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弊端,开始逐渐剥离企业内学徒职工教育功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徒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学徒培养实践。1992年3月,原劳动部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中要求,“在企业进行操作训练,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现代学徒制,实施“招生即招工”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兼顾就学与就业,“边学习、边培训”,不断提升广大青年就业技能,此举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经济的作用。

(三)坚持法制保障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学徒教育为抓手,着力保障学徒自身权益,持续推进现代化学徒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学徒的教育担当和制度化发展。

一方面,坚持以法制为依托,不断破除和改革传统学徒制弊端,以保障学徒权益。1928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经济斗争与工会工作决议案》,提出“严禁旧有的学徒制和养成工制,发展各种新式学徒制”。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劳动法》提出,“设立工厂或商埠学校,以提高青年工人的熟练程度,并给他们以补充教育,经费由厂方供给,严格禁止旧式的学徒制和养成工制,各种旧式的学徒制”[23]。《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1941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等文件明确,“规定八小时工作制及星期日的休假;增加工人的工资,规定最低工资额;改善对学徒的待遇”。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规定“学徒最高学习期限不能超过3年,待遇逐步提高”[24]。

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学徒制创新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195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对学徒(练习生)的学习期限、工资标准、生活补贴、期满工作安排都作了详细规定,尤其是提出双方要订立契约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纠纷和伤害学徒利益的事情发生。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明确鼓励和支持“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学生安全”,各省区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或配套措施保障学徒权益。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和支柱产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不断走向深入。202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着力探索本科层次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总体来说,党领导学徒教育的百年是不断推进学徒教育创新发展的百年,学徒制也逐渐由一种非正规、非制度化的松散教育形态演化成为一种正规化、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逐步构建出中国特色学徒制基本框架体系。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的前瞻审思

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历经时代风雨洗涤,为人民解放、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巨大助力,其独特的为国为民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以及追求学习实践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演进历程也为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积累了经验、指明了方向。

(一)基于历史经验和本土实践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

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曾说:“不同国家是可以经由不同的方式走向‘现代的”,“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现代国家的特性却是由其内部的历史演变所决定的”[25]。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必须要以历史经验和本土实践为逻辑起点,遵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借鉴吸纳西方学徒制优秀经验,着力解决中国当代技能人才培养问题,逐步构筑起完整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促进个体技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体公民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26]。

其一,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在校企利益共同体高度契合领域和专业,强化“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有效盘活、整合双方资源,建立合作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以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目标。

其二,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在总结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徒师傅”专家库,吸纳领域内海内外能工巧匠、知名工程师、高级技工入库,通过师傅互聘、学徒共管等形式,不断强化企业学徒制培养成效,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國际竞争力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其三,探索高等层次学徒制。在现有专科层次学徒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在政府主导下,由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大学联合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探索开展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学徒制试点,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等学徒制体系,实现职业主义与学历教育在职业高等教育领域的和谐共生。

(二)基于基因谱系和传统回归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话语

现代化一直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为追求国家解放和民族复兴之途的终极渴求,甚至演化成为一种全面的现代性焦虑[27]。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学徒制话语的僭越与侵蚀已经演化成为中国学徒制发展的“顽疾”,导致了中国学徒制传承的“本土基因断裂”倾向和传统话语的“失语症”[28],既难以应对西方学徒制话语的强势“侵入”,也无法有效解决当前学徒制实践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新时代,党领导学徒教育就是要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话语的本土建构,以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指导实践,培育和壮大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本土话语力量。

其一,树立中国特色学徒制本土话语自信。要克服“现代性”焦虑和“西方化”冲动,延续中国传统学徒制的“基因谱系”,遵循“再现代化”和“回归传统”的发展进路,在传统性与世界性、现代性、发展性之“张力”中,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话语建设转向自觉、本土的现代化轨道,在克服“失语”和“复声”训练中探索中国本土的现代学徒制话语形态,树立本土学徒制话语自信。

其二,自觉传承中国传统学徒制民生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学徒教育的百年,正是党坚持以学徒为本,不断满足不同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百年,既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传统学徒制不仅是一份职业与工艺传承,更多地承载着对于国家与民众的担当,饱含着一种“根于民生、忠诚于家国、兼济于天下”的家国情怀[29]。中国共产党领导学徒教育的初心使命是由其政党性质所决定,就是为了解放以学徒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不断满足学徒自身发展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批示所强调的,“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三,加强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传承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学徒制优秀基因,尝试构建一种由传统达致现代的“转译平台”“转换界面”,在传承与重建中推进传统学徒制的“现代转换”,让中国传统学徒制育人模式的优秀基因得以延续,重新“焕发光彩”,造福于当代国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与民族文化资源。

(三)基于技术赋能和未来教育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国际图景

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中预测,技术潜能释放、教学形式虚拟化、无边界学习实现将导致未来教育可能遵循非线性发展趋势而呈现出多重可能图景。面向未来教育,技术迭代的快速变化,尤其是智能技术发展赋予了中国未来学徒教育以新环境、新要素以及新范式,使智能化教育和学徒培养的充分结合成为可能。因此,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不仅要遵循学徒教育普遍规律,同时也要面向未来教育,在技术赋能视角下,充分释放学徒教育的巨大潜能,构建一幅绚丽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国际图景。

其一,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国际特色”。立足当代学徒制技术化发展趋向,兼具未来眼光和世界胸怀,让“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根植本土、紧跟时代、精益求精的“优质特色”,进而演进成为学徒制探索的“国际特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采用的技能人才识别标识和培养范式。

其二,創新基于技术迭代和技术融合的新型学徒制实现形式。超越西方现代学徒制现有实现形式,改变学徒制“双主体”“双元制”的既有认知,通过用虚拟现实模型语言VRML生成三维虚拟视景,学徒可通过网络直接进入虚拟工厂,完成交互式的设备拆装、材料成形等生产环节的实习任务[30],着力建立一种远程学徒制、仿真学徒制,等等,多元化拓展现代学徒制实现形式。

其三,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未知“现代性”。加强学徒制的“未来研究”,其目的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作出理性的预见,发现或创造、检查和评估并提出可能的(Possible)、很可能的(Probable)和更可取的(Preferable)未来图景[31]。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前瞻性地谋划未来学徒制呈现图景,坚持用世界眼光、中国标准创新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现代学徒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生态圈,把学徒制建立在一种交互式资源库之上,辅之以智能差别化辅导,开发出“人—机”学徒制、智能学徒制等未来教育形式。

参 考 文 献

[1]刘颖.林祥谦: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J].党建,2020(7):59-60.

[2]柴生高.蔡和森革命实践与建党思想考略[J].兰台世界,2012(13):66-6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研究组.领袖画传系列——陈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20.

[4]谭震林.学徒生活回忆[J].中国工人,1960(4):18-20.

[5]秋白.中国职工运动的问题[J].布尔塞维克,1930(2-3):91-154.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14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455.

[7]梅黎明.峥嵘岁月 井冈山斗争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171.

[8]佚名.反对老板借故开除学徒,公略县工人斗争胜利[N].苏区工人,1932-10-1(5).

[9]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04-805.

[10]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11-217.

[11]本书编写组编.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144.

[12]周晶.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动因、经验与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7(7):25-31.

[13]朱羊,宋志成.关于商业旧学徒制度的调查和对新学徒制度的意见[J].劳动,1957(22):15-18.

[14]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工业五十年[M]//新中国工业通鉴第4部:1961-1965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40-141.

[15]李唯一.拥护学徒制度的重大改革[J].劳动,1957(24):14-15.

[16]洪松.试论解放初期学徒的权益保障——以江苏苏州市为考察对象[J].昆明学院学报,2014(2):75-80.

[17]习近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工精神工匠精神 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20-12-11(1).

[18]陈彩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与《上海伙友》周刊[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9):10-18.

[19]工人日报社.工人运动问题(第2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0:38-39.

[20]毛泽东.实践论 矛盾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9.

[21]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共六中全会文件[M].重庆:新华日报馆,1931:48.

[22]社务要讯.本社之新工作:倡办大规模之学徒教育事业[J].沪东新声,1938(3):12.

[23]吴强.中央苏区时期的职业教育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54-59.

[24]李秀丽.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劳工问题及企业文化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61.

[25]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陈兼,陈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2.

[26]李玉静.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16):1.

[27]杨春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J].海南师院学报,1998(4):7-11.

[28]路宝利.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断代工程”研究:基因谱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17-326.

[29]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J].职教论坛,2016(34):5-14.

[30]季忠,焦学键,王洪新.基于VRML的虚拟工厂及远程实习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00(12):51-52+64.

[31]郝祥军,顾小清.何以理性预见未来教育:未来研究方法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21(8):5-14.

100 Years of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istorical Process and Forward Looking

Lai Wenjing, Lei Qianhu, Lu Baol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has assum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houldering the du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economy. Looking back at the century-long exploration of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stages, such a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early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an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resenting the inner development logic of combining liberation of apprentices with service to peoples livelihood, combining pract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al learning, combining legal protection wit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etc.. Its development purpose has also realized the iterative march from apprenticeship libera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deepening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 Leading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Looking ahead, the construction of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overcome the anxiety of modernity, build a practical system of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ocal practice, build a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genetic genealogy and the return of traditions, build an international picture of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future education,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Chinese solutions to the world'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pprentice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100 years of history

Author  Lai Wenjing, doctoral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 Lei Qianhu, doctoral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Lu Baol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学徒制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