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少鹏
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已有10多年,目前全省已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组验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基本实现了公平发展。为进一步满足全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下一步将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来。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历程的研究,来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助力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现状分析
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重要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河南省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安排和省情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来推动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相对均衡发展。
经过全省上下联动,各界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年底,河南省已基本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二、政策导向
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纵深推进,区域内校级之间的办学差距越来越小,基本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有学上的需求,在教育公平层面上实现了均等化,而入学难、择校热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和与解决。
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引导各地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推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2017年,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从1.0时代的外在基本均衡逐步转向2.0时代的内在优质均衡阶段。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用更高层次的指标来推动教育走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就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而言,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指标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2012年的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主要从学校规模与班额、校舍建设、设施设备、教师队伍和教育经费等5个方面进行了规定。而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在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设定了7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情况,同时还更加强调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间均衡情况,通过差异系数的核算,来判定县域内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综合分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对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次要求。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师资方面,基本均衡指标仅仅对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齐教师数量和教师的整体学历达标情况进行了要求,而优质均衡指标则对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的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专任教师的数量和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每百名学生拥有高学历教师数量分别是小学、初中应达到4人以上、5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量分别是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量分别是小学、初中均达到每学科至少1人。从这些更加精细化的指标来看,这并不只是标准上的提升,还体现出了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落实。
三、发展建议
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让中原更加出彩,如何更好地书写河南教育的奋进之笔,满足全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划。
(一)每一位校长都要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明白人和践行者
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教育体制下,只有当校长明白了优质均衡的建设指标,方可有效引领学校朝着更高的标准去提升。目前来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本上达成了基本均衡所要求的资源配置指标,满足了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需求。但如果止步于此,或者只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使用资金动态补齐所需的数量,那这还仅仅是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的形式,让每一位校长按照最新标准把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当成今后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把完成情况作为对校长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带动全省2.27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形成发展合力,共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动态评估验收
教育督导部门担负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监督、指导和验收评价职责。通过开展专项评估检查活动,可以有效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教育资源配置上快速达成评估指标的要求。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评估验收,多为终结性评价,一次考核,多年受益,不利于对均衡发展进行动态监管和持续监控。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教育督导的职责,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专兼职督学,把对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纳入每月常态化的督导专题。通过开发填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月度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对于发现的问题,实时处理,把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分割为若干小目标,逐个突破,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共享
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足配齐教具器材、图书、多媒体设备等硬件类资源,但优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软件类资源却很难用购买的方式来弥补。为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此类优质教育资源在县域内的均衡共享。总体而言,县域内的教育生态差别不大,而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则较为明显。在教育教学中,如果个别学校一味拿国家级的优课资源不加任何修改地直接使用,就可能会出现“南橘北枳”的水土不服现象。因此,及时建立起县域内的教育资源“云平台”并将其有效融入国家教育资源框架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云平台”,可以对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并上传到云端,实现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四)把社会满意度作为检验优质均衡的重要指标
优质不优质,关键在群众是否满意。国家所倡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域为单位)的教育均衡。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如果用一个指标体系去要求全国每一所学校都达标,这既不科学也不现实。从现实角度分析,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现在上的学校与县城里的名校有多大差距。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教育工作是否达到了均衡发展,除了使用具体量化指标来考核,还要关注当地群众对教育事业是否满意。有时候指标虽然均衡了,但现实中入学难、择校热的问题却很突出,那就不是真正的均衡。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把群众的需求、建议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其纳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教育事业事关千家万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有效落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几代人的筚路蓝缕、努力奋斗,目前义务教育已然实现了普及,并达到了基本均衡发展,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起点公平的需求。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新时代的高素质公民而不懈努力。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公平价值取向的河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现状和对策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6BJY008)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