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瑞 民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课堂教学中,问题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存在;没有了问题,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没有问题,教学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也可以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并探寻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应牢牢立足于此,“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在哲学家那里,思维是指意识、精神,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问题决定思维,有什么样的问题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思维。在心理学家那里,思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对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它超越对事物直接反映的感觉、知觉等初级认识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思维往往是一个问题的过程,它与问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问题中产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点燃思维的火种、促进思维的动力。可见,教学中,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源、也是思维的载体。对于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有着普遍的认知和高度的共识,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核心在思维,思维的核心在问题。”创新、思维、问题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存在着依次递进的逻辑关系,问题显然是思维与创新的源头、起点,没有问题则一切都是空谈。同时,问题与思维又呈正相关的关系,问题的层次越高,要求的思维层阶越高;而思维的层阶越高,则思考问题的层次越高。在课改不断深化的当今,日益强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等,而这一切都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源,也是学与教的基础、存在的依托。就学生的学而言,“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即问题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起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重要的工具,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没有问题学习不可能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有问题存在,才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学习,这是“因需而思”“因需而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是问题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为学患无疑,有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维,而且能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问题也是检验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问题解决得好才证明学得好。就教师的教而言,问题是教的切入点,教本身也离不开问题,“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学生的疑点,就是教学的起点。
问题教学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优秀教学成果,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布鲁纳;在中国,从孔子到当代,莫不高度重视问题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有理由说,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和提问”往往构成了教与学行为的核心,问题教学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问题教学也应不断深化。但现实中须避免几种倾向,一是“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无效之问充斥课堂;二是“去师化”“去教化”及进一步的“去问题化”,教师放弃通过问题引导教学的职责;三是“模式化”,模式化的背后是僵化、机械化,问题是活的,对应的方式方法更应灵活。“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课无常态。”
最后,引用袁振国教授的一句话:“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而不是‘去问题的教学’。没有提问,就没有对话;没有提问就没有成长。问不问是个伪命题,如何问,才是真命题。”课堂教学改革,应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