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奇 峰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无论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强调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1]。“双新”背景下,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疫情时代,云端教学以其灵活的交互方式、科学的评估系统、共享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媒介,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挖掘、教学方法的调整转换、课改的升级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云端教学是伴随着新冠疫情的突袭而加快推广的,在特殊的条件下,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疫情倒逼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云端教学和线上防控。学校要保证“停课不停学”,就要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健全管理体制,创设信息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创新教学方式。当地面课堂变成了空中课堂,当线下教学变成了线上联动,学校开始直面新的管理课题,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开始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为打赢疫情防控之战,信息化风暴席卷而来,钉钉、腾讯会议、慕课、云空间、各类微信群、各种二维码成为新兴教具,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全覆盖式的线上教育教学,给所有人带来新的思考。
与传统教学相比,云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满足学校管理者、教学实施者、受教育者的大部分需求,在全民防疫背景下,在居家备考的特殊时期,互联网+教育的传递展现出无比快捷的优越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资源时时可学,处处可用。云端教学具有的数字化、集群化、多元化、交互化等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空中课堂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使知识信息获取和传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多媒体网络技术让黑板的外延不断扩大,粉笔的演算与推导被鼠标的点击与选择替代;面对面授课变成了空中课堂的翻转;教学媒介由书本、笔记、试卷拓展为演示图、表格、视频、音乐等;教学覆盖面从一名教师面对一个教学班拓展为一名教师可以面对整个学年;一个学生个体回答问题拓展为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公屏上回复;传统的师生对话交流拓展为家长可以参与教育话题;教育管理人员的实地巡查转换为网上巡课和实时监督。当多渠道、多感官、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师生家长共同收获着教育信息化的福利。
云端教学不但可以实时听课,还具有回放功能,使得听课打破时间的框架,不受章节的限制。没有及时听课的学生,以及需要巩固加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回放完成知识的重构。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群发学案,将制作的课件上传到群文件中,供学生下载,提供大量相关资源链接,由学生根据需要自选。多维度教学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在线情况统计、师生互动状态、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测评结果分析比较等数据的采集助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制定更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在知识拓展、作业批改、考试测评、综合实践评价诸方面进行智能分析和动态监管,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方便学生和家长上传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共享,更能实现校际交互,共联共建。
学校通过微信和钉钉平台对全校教职工、学生及家长进行健康信息监测和行程轨迹的统计,从实时动态到体温打卡,从健康码扫描到大数据行程监控,高效地完成了联防联控,将“五有一网格”落实到位。此外、班主任对于网络班级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督促与守护也得以有序进行。家长会、防疫培训、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社会责任感宣讲、亲子关系培训、名师讲座成为家校携手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充满活力的课间操直播课和实时在线的答疑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广大教师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医护人员子女送去线上的关怀,守护白衣天使的大后方。
数字化进程的推进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囿于现实条件,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尚不够完善,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完全的信息化教学也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网络平台承载的压力剧增、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不强、长时间网课对视力的冲击、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生态难以平衡、终端网速或流量的限制等。面对全球防疫的新情况,面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学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育人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做好硬件与软件建设。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向“智慧校园”迈进[2]。
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平台,融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寻求更多的技术支持,升级改造网络设备;加强各类应用的汇聚、调配与贯通;加大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力度,提升标准化技术水平,为师生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教育资源提供条件,为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学校将教学与生活、求知与防疫、成长与健康有机融合,发挥网络精准高效的辅助作用,营造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学互动与课下指导、作业评改与网上阅卷、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教学评价与综合实践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学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
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我提升意识,让与时俱进的信念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集体指导、互助互学等方式,加强广大教师的互联网教学技术技能培训,让经验与能力在探究与实践中生成。鼓励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新兴趋向,建立个人题库,成立教研协作体,录制精品共享课。要求班主任为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通过网络技术分析快速诊断薄弱知识点,为学生推送对应的学习资源,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
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阶段,师生回归校园里,重返课堂。悦耳的铃声、熟悉的课桌椅、教师亲切的笑容、学生的自信表情都是校园里最动人的教育符号。传统教学对班集体凝聚力的加强,对师生和谐关系的促进是不容忽视的。线上教育与线下的教育结合才是最符合当下背景的教学模式。灵活、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技术是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数字化教学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将成为解决现有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个突破点。在教育信息化落地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循循善诱,传道授业,捕捉课堂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在点拨和激励中思考和悟创,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有效扩充信息传递的容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两者协同构建一个仪式感强、信息量大、知识丰富、评价形式多样的现代学习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现代学校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在“双新”改革的洪流中,现代学校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