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艳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寥寥三句,却凝聚了陶行知先生的先进教育主张。而这些观念的背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传授真知,培养真才。授真知,需要传授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投入生活实践的知识。育真才,要做到引领学生明确人生方向,要培养有明确目标,并勇于追求创新的真善美人才。教育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须以“真”为教育之本,学习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精神,学习和弘扬他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博大情怀,学习和践行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培养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能够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的接班人。
关键词:教育理念;真知;真才;实践;创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是流芳百世的教育名言,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恳切期许,这是万千教育者的崇高追求。刚刚迈入教师之门,这也是我的精神风向。“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寥寥三句,却凝聚了陶行知先生的先进教育主张。而这些观念的背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传授真知,培养真才。授真知,需要传授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并投入生活实践的知识;育真才,需要培养有明确目标,并勇于追求创新的真善美人才。
一、做“活”的教育
身立三尺讲台,面对无数学子,你要教什么?是书本上的课文语法?是如何朗读背诵?是如何提问应答?是,但又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多番课程改革后,教师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沉寂的文字与知识,更是教导学生活用知识,让知识脱离书本的束缚,活跃在学生的日常中。
1.“活”体现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英语科目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某一类知识点后,只会在基础部分完成练习,在听力部分和写作部分往往难以实现触类旁通。思考过后,我想原因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归纳。首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少实践环节的设置,较多地关注单词、短语、句式等语言点的教授。如此一来,既会误导学生对英语的认识,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影响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的能力仅仅停留在做基础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项交流的技能,发音语法等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更地道地交流。然而,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语言的教授而忽视实践,会造成本末倒置,让学生误以为学习英语只要能够将题目做出即可,久而久之,必然会变成哑巴英语。这就提醒了我们在备课时,首先改正认知,明确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有效的产出。第二,根据教授的内容,合理设计产出活动,在产出前由浅入深地教授新知,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最终有效产出。第三,在课堂外,设置一些口语锻炼与展示的活动,比如一分钟英语演讲、英语配音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扭转学生对英语的刻板印象,做到在活动中应用英语,而不仅仅是在练习中完成题目。
2.“活”体现在摆脱文本投身实践。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社会领域快速拓宽,处于求贤若渴的状态。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根本上革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践性强的全面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以书本文字为中心的本本主义只能读死书而变成没有生活能力的书呆子”。可见,我们的教育要投身于生活,投身于实践。于是,我们有了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与实施办法,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活动,在现实生活里,参与到某项职业的工作中,真切地体验该职业的工作内容与职业使命。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真实地理解作为社会运作的一份子如何工作,从而增强职业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某一种职业的追求与向往,并能设定人生目标,确定一个能为之努力的方向。“陶行知先生主张将教授法变为教学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了行是知之始终。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活用于现实生活,实践经历也能反作用于学生,敦促他们努力前行。
二、育“真”的人才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教育者不是制造石像,而是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教师应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者,是陪跑者,是助跑者。
1.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成长的道路,总是荆棘丛生,诱惑重重。身处人生的岔路口,学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引导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学生生涯阶段正是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以陶器匠人的耐心,细细雕琢,塑造真善美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业在于培养塑造一代又一代人,而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教师的道德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相信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犯错的学生,面对他们,单刀直入的好言相劝未必有用。不如另辟蹊径,教师可以先从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做起。通过家访摸清家庭情况、从其他学生口中打听该生近况......这些都是打破师生壁垒的好方法。在进入了学生的人生圈后,教师需要耐心等待最佳教育时机,在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的时候,不吝啬自己的关心与教导,他们就会感到温暖鼓励,而脱胎换骨。
三、练“新”的本领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拥有前瞻性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根本而言,现在的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观点与陶行知思想根本相同,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需要。
于漪老师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将“语言——文字”型教育扭转为“语言——思维”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也深深受教,英语学科教学也需要这样的思想转变。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英语逻辑理解,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将英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能够用英语表达想法,逐步成长为走进国际视野,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
练“新”的本领不仅体现在教师转变新型教育,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认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一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而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通过实践探索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机会,通过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支持。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凝聚了陶行知先生真诚而伟大的教育思想,播种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心中,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指南。教育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目标方向则是传承中国精神、培养中国力量。“陶行知先生在1946年7月16日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的信中弘扬了一种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这份精神根植于民族情深的文化沃土,着眼于建设人民教育事业的宏大理想。”在教育的征途中,我们须以“真”为教育之本,学习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精神,学习和弘扬他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博大情怀,学习和践行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我们身为人民教师,应培养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能够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卞晓霽.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浅识[J].《上海教育科研》,1991,05,62-65.
[2]李世宏.重温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倡导者[J].《上海教育》,2005,20,42-44.
[3]屠棠.從陶行知感悟中国精神[J].《上海教育》,2014,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