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加强传统文化因素培养是当代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既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也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相吻合,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提出两种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1、“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中传统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1.1“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中国表达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出版了《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一书,该书指出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是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1]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从“工具性目标”(instrumental aim)向“人本性目标”(humanist aim)的重大转变,提出教育并非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而是使要使人在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学习得以发展,从而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着眼点从“教”转向“学”,并进而提出了终身学习的主张。[2]我国在2014年由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并据此成立核心素养课题组。课题组经过三年努力,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師大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Chinese Student),发布会上课题组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3]在我国“核心素养”不仅是一种育人理念,同时也与党的教育方针乃至施政治国理念以及文化政策等大政方针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更深层的含以上去理解在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含义。
1.2“核心素养”理念中人文因素的基础性地位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到文化修养、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在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及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体系的尊崇。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词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又在其他场合屡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中国“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提高学生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等方面必然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其深刻含义则在于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心中的文化自豪感,进一步树牢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使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相结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的伟大目标。
2、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的探索
2.1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的目标。据此,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大学英语都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时刻保持文化自信,站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批判的看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应是大学英语学科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和重点。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8]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2.2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的两条途径
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皆主要以语言学习为导向,所涉及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全无关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并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引入与传统文化因素相关的内容。
首先,引入中国传统经典的优秀译本。1、对《论语》《道德经》等最能体现中国思想和哲学特色经典的译本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照《论语》中文原文和英语译文,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简洁之美,并结合《论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关于君子、仁政、忠、孝等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还有如林语堂翻译的《老子》[9]及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10],以《道德经》原典为参考,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的译本加深学生对英语细微处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的尊崇。2、对《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词译本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诗歌译本与中文诗歌的比较可以让同学更深刻的体会英文的细微之处,同时通过指出在翻译中中文诗歌在韵律、意境方面的丢失,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输入和价值冲击时保持文化自信。
其次,引入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英文论著。1、是仰慕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著作,如被称为“头号中国通”的国际汉学泰斗、前哈弗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编的《中国的思想与制度》[11]《中国:传统与变革》[12],约瑟夫R.列文森(JosehpR.Levenson)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3]。2、中国人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著作,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s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等著作。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我们正处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自主学习的同时却不失去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问题,只有让学生首先在心中有了文化认同,在价值取向的源头上有了归属感,才不会轻易的偏离方向。学生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当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学习时,应注重内容导向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正面的思考问题。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不仅是对教育部课程思政要求的具体落实,也与我国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相统一。
参考文献:
[1]Rychen DS,Tianan A. Developing key competencies in education:some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experience [M].Paris,France: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4.
[2]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教育导刊》2015年7月上半月,93-96页。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引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1月9日。
[4]《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5]《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发教育系统奋进力量》,《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9日。
[6]《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7]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外语世界》2016年第3期,2-10页。
[8]《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9]林语堂 The wisdom of Lao Tzu.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10]亚瑟·韦利:《道德经》,外语教学与碱韭出版社,1999年。
[11]John King Fairbank:China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12]John King Fairbank:China and Transformati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Boston,1978.
[13]JosehpR.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n fa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作者简介:李迎春(1978---),汉族,讲师,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