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莹,岳汉景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20至29岁的青年网民占比最高,达24.6%,在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在西方媒体的不良诱导下,大学生无法判断一些网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盲目相信甚至做出一些有损于本国利益的言论和行为。互联网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冲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
泛娱乐化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去神圣化、去崇高化、去价值化,使原本不应包含甚至不包含娱乐元素的事物转向娱乐化的属性[3]。一方面,目前,网络空间被大量搞怪、戏虐等泛娱乐化信息充斥,严重污染了大学生的网络生存环境。“网络上的分散性言论、非理性争辩极易导致公共空间的内部分裂和异化。”[4]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利用互联网传播各种错误的思潮,像新自由主义、民众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宣扬和提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众多的腐朽价值观念,还大肆宣扬众多的普世价值,像人权、自由、民主,等等。这些西方思潮都在潜移默化地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方向、效果和环境。
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不仅以各种网络流行语甚至以恶搞、戏虐等形式把传统节日及习俗、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甚至红色经典任意改编嫁接来娱乐大众,还有甚者竟然通过消费弱势群体来博人眼球以制造娱乐热点。以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社交软件“微博”为例,因其具有快速导向性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所以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微博”的强烈互动性会使得网民随意发表评论,且大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不管正确与否。但是面对成千上万条的网络评论,大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自觉抵抗西方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入侵,无法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坚信伟大的中华文化,这就在无形中诱导了大学生的认知。
2.网络文化多元化消解大学生的理性爱国
不同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的主体在网络空间竞相涌动,致使网络舆情信息呈现复杂多元的政治取向与价值导向[5]。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空前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态势,但与此同时也表现出盲目性、从众性等心理。一方面,一些自媒体传播“泛自由化与庸俗化”的网络文化,造成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网络话语场域。另一方面,“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6]。由于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尚未完善,西方国家的不良媒体借助网络话语场域,大肆宣扬西方的“民主制度”并披着娱乐外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将中西方的国家制度无科学性地比较,片面解读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这些都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观念,消解大学生的爱国理性。
新时代,网民可以利用网络不受时空场域限制的特点,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一些非理性、缺乏事实依据的观点很容易变成敏感性话题。新时代,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一些网民由于对现实不满、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寻求网络空间这个情绪宣泄口,将“仇官”“仇腐”“仇富”等情绪抛向网络空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网络舆情危机,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这对于尚未树立正确政治观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消解他们的辨别能力与爱国理性。
3.个体主体性的普遍化挑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一方面,快节奏的社会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包括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大学生个体意识与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在网络空间寻求新鲜事物以追求新鲜感和快乐感,于是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功利主义日益凸显。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现象,但这种主体性意识也在不断地挑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创新能力缺乏、对新媒体技术操作不熟练等原因,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这与网络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相比缺少了一定的吸引力,减弱了大学生在现实课堂中对爱国主义的认知认同,转而投向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缺乏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知和情景体验,已经无法达到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理想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模式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途径和方式日益丰富起来,如: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中的“超话社区”等,克服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受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的局限性,大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表言论,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广大师生做爱国主义情怀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自律严、思维新视野广,能够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任,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以身示范加强引导
爱国主义情怀内在于人心,凝结于人的认知、情感、德性发展过程,外显于人的实践行动。[8]一方面,政治强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判断、政治立场和站位等方面能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他们能够根据党政方针摆正自身的政治方向,且比较多的关注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善于从政治性立场看待和分析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他们的政治素养相对高于其他教师。另一方面,政治强、情怀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立身之本。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用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亲其师,信其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9]。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主导力量,是文明社会的标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这不仅是职业特性所需更是社会责任之重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正自律严,对爱国主义教育有认知优势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群体,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格素养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认知优势。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在处理疑难杂事时,保持理性思维和政治清醒,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感情用事,做出判断和选择时顾全大局,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下。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理论知识,有过高过硬的教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为在实际教学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用高尚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尚正直的人格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无穷大的魅力,不仅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还可以用人格来感染学生、鼓舞学生,真正起到示范表率的作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赢得他们的喜爱。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新视野广,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大力发展,可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的教学媒介也随之丰富起来,像QQ、微信、微博等都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助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穿插使用PPT、视频、影音资料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聚精会神于课堂。其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工作中善于学习新事物且关注国内外政治走向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并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库,运用其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结合当今实事把课堂规划、教学内容设计得合理有序,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归纳分析爱国先进事迹,启发大学生把握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做道德建设的导向者。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或就“微博热搜”等展开教学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就增强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增加了大学生的公民认同感,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努力践行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方法的日益改进,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都有效的调动了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相应程序的正规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探讨。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离开了教师就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活动,更无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教育制度,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者地位。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网络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新方法、创新改进新方式、自主更新内容、自觉营造新氛围,并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提升综合素质,多维度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爱国主义贯穿于理论与实践、课堂内外当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阐释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内涵,将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多维度地比较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清晰明了地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和践行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力量,要依照新时期的师德标准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的“六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形象的讲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对爱国主义情怀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稳定统一、繁荣发展及塑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身份特殊性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他们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形成了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和广阔的视角,能够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内容,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来剖析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行为实践。
2.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社区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要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影视宣传片、新闻报道等途径,掌握并熟练使用网络载体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以一种新颖的、简单易懂的方式,如QQ、微信、微博等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构建QQ或微信网络教学群即“网络爱国主义社区”,将爱国主义相关素材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送到爱国主义社区中,像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和各个地区的先进劳动模范的事迹等,这些方面的教育宣传片都能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把身边的先进人物邀请进课堂,让他们讲解自身的先进事迹,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从中感悟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该有的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和时代发展对自己的要求,让他们在众多事迹的感染下,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自觉地将爱国主义情怀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后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不仅促进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同学们课堂参与的热情。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平台与同学们互相关注,而且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相关的舆论热点。当社会热点问题占据“微博热搜”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可以通过转载评论,合理合法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判断。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远程教育,这样既快速又便捷,而且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打破地域、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弘扬爱国主义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服教育大学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把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价值观作为其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文化是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一种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优秀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这些素材融入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网络的普遍使用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也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一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经常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网络社区发布一些爱国主义相关题材的影视短片等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一大优良传统。”[12]众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像每周的《形式与政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平时的听课状态、回答问题的情况、课下的精神面貌以及其他同学的反馈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来加强自身的修养,铭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培根铸魂、立德树人。针对学生的困难疑惑加以引导,有针对性的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和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具有确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立场[13]。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大学生的生存之道、立足社会之根本,也是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灵魂所在,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面临重重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3.1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要”标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是培根铸魂的推动力量;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导力量,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具备的“六要”标准。
从已有研究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研究还不多,仍亟待改进完善。第一,多关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现状和路径分析;第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关方面的研究多集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三,从网络空间角度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不多,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研究较少。深入而系统地探究在互联网时代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的角度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不仅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对于扩大教师主导作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