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1-12-06 12:36张瞳光高建军赵刘磊
关键词:乡土思政学科

张瞳光,高建军,赵刘磊

(黑龙江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在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中强化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由企业管理学科自身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实践需要所决定的,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由科技与人才供给要求决定的。企业管理学科课程建设不仅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更要在政治引领、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育人作用,实现课程知识育人与课程思政育人同向同行。

一、乡土文化在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价值内涵

乡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然淳朴、相互守望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要将建设农村文化自信与推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对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进行自觉的传承与发展。在作为灌输企业思想、社会价值的重要学科——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教育中关注、传承、保护、学习、创新优秀的乡土文化,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历史、传承美德、培养情操,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更能对大学生根植乡土情怀,激发大学生认知乡村、关注乡村、扎根乡村,并将这种至诚转化为为社会发展、尤其是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具体行动,这正是乡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二、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特性

1.持续变化发展中的固守稳定特性

乡土文化本身是一种稳定文化,是一个地域或民族长期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乡土社会的区域状况通常情况下不易产生新的变化,民众的生活方式也不易发生改变,但在现在社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社会发展中不断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在稳定中呈现不断地禅变,但其固有的人文情怀、家族渊源固守相承。

2.和合共生理念中的生存交往特性

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存交往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自我中心、家族意识”的差序格局,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私”的文化、“近”的倾向。其以自我为中心,以家族为依托,以乡邻为情缘,构成了乡村文化独有的价值秩序。在现代会发展乡土文化不断变革,秉承和合共生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不断自我突破创新,在遵循“私我”发展中,追求“大我”的社会发展价值,推动乡村振兴。

3.制度规则隐性中的礼俗文化特性

乡土文化是在乡土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存在于乡村人们的固守观念中,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深厚的礼仪风俗特性,是以礼对民众的交往进行规范,进而形成乡土秩序,这种礼俗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则具有一脉相承性。

4.企业文化本质里的家族文化特性

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乡土文化多以家族为交往主体,在承担着家族传承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政治、教育等社会功能,并衍生出不同的社会交往模式。家族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某种角度上具有一致性精神内涵,家族本身具有企业特质,家族管理具有企业管理的初级表现,乡土文化所蕴含的组织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呈现出企业的某种价值内涵和精神操守。

5.人本管理特质中的人情文化特性

乡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在乡土社会,人情是乡土固有文化下的互惠行为,需要在互惠中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人情文化、乡土文化在社会的持续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于人情事理中不断革新于人本管理的特质内涵。

三、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乡土文化融入的价值基础

1.家国思想与集体意识

无论是企业管理学科,还是乡土文化都具有家国情怀、集体意识的本质核心,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和合共生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无数中国人的价值信仰和心性追求。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族群的集体智慧结晶,以地缘为基础、以亲缘和业缘为纽带,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情感认同基础[1],在族群观念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坚定而持久的集体意识,实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构建,成为地域共同体本质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企业管理精神本质呈现出一致性。

2.伦理教化与道德坚守

乡土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中蕴涵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反映了一定自然区域内不同家族群体共同信奉的道德信仰和伦理观念,启迪和涵养人们对伦理道德的理性自觉和敬畏之心,并规制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深入挖掘和适当应用乡土文化的合理内涵,传承乡土文化中伦理道德教化的精髓[2],遵循和改造伦理要求,实现情理法与仁义礼的一致和谐,两者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坚守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四、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中乡土文化融入的原则

1.理念与价值相一致原则

乡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凸显思政教育在社会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导向功能,坚持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处理好地方乡土理念、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政治意识一致性的关系。

2.开放与选择相结合原则

乡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不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融入,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乡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发扬与摒弃的关系,站在思政教育的宏观维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度上去认识、去吸收乡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选择与时代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的因素,积极探寻思政教育对象在意识形态上的内在驱动力,引起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实现乡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换。

3.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原则

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将地域历史进程中积淀的物质承载人文精神加以提炼,并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主题旋律有机结合[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碰撞融合,找到适度平衡,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文明向深层次交融,培育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人文精神。

4.差异与认同相共生原则

乡土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固有特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因其渐次变化的特色差异而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要想使得一个区域文化长久不衰,就应该在认同自身文化异质的基础上,承认其他文化的同质和存在的合理性,以开放的姿态、进取的精神迎接外来文化,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坚持共生发展,促进文化的多元和谐发展[2]。

五、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中乡土文化融入的限制因素

1.乡土人口的流动带来的文化流失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口流动性加速、资源的同质化、地域概念的模糊性不断增强,对以固守农耕家园为基础的传统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文化生态日益消散、瓦解、呈碎片化[1]。使教育对象自小开始的生活学习便从乡土文化的生活地域上发生迁移,从乡土文化的精神场域中逐渐剥离,导致了乡土文化缺乏根的依存和精神的依附,人口的外流带来乡土文化的流失。

2.乡土自然边界的模糊带来的文化消亡

乡土文化具有地域根植性,乡土自然边界是乡土文化的精神固守边界,乡土文化必须根植于地域禀赋,经历历史的冲击洗礼、记忆的沉淀累积、情感的认同归属而框定。而城镇化的进程、市场价值的追求带来的人口流动和文化同质融合,模糊了乡土文化地域概念和自然特征,这种模糊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文化的同质、淡化、甚至消亡。

3.乡愁情怀的淡化带来的文化缺失

乡土情怀的淡化,使得乡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乡村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人,乡村文化在淡化的同时,新的合宜乡村文化又尚待建设,很多具有乡村底蕴和乡村发展基础的人的内心精神贫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乡村不仅需要文化支撑,更需要情感融入,一种文化必然需要相应的教育呼应和温润,乡土情怀的淡化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文化固守和根植不足。

六、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1.从根本上确立乡土文化教育的地位

乡土文化地位的确立是指将富有教育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乡土文化从零碎的、不固定的教育融入向有序的、固定的、被普遍认可的模式转变[2],在我国,乡土文化凝练和挖掘不足,乡土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规范化程度还较低,虽然在一些地方开始重视乡土文化,甚至编写了一些乡土文化内容并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教育教学,但这些还都呈现偶然性、自发性状态,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整合和融入,乡土文化的地位不足,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物质、制度、精神上的支持。

2.在思想上认知乡土文化教育

只有思想上认知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认识乡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才能真正感受和理解乡土文化的力量。乡土文化在地域属性上具有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的基础上了解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传承上的跨界性和跨区域性[2]。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寻根文化,是渗透于一个民族的历久弥新的底色文化,只有在思想上认知乡土文化深深的底蕴,才能在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中更好地根植与传承。

3.积极开发适合学科需求的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蕴含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优质资源,在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中进行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在厚重的乡土文化中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寻找那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具有人文素质培养价值的乡土文化。这一方面离不开学科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科研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相关组织机构的大力协助。

4.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应充分利用新媒体

乡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将生动形象的图像配上必要的地方言语,进行适时适当的直观展示,传递与之相适应的乡土符号、乡土情感和价值观,增强乡土文化的感知力和融入感[2],才能更好地感知与传承乡土文化。

5.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植入乡土文化

环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因素的综合,乡土文化要为大学生所感知,除了学习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适合于乡土文化熏染的氛围。为此,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中可邀请一些乡土文化的传承人、专家、学者开展乡土文化的示范讲解,一方面通过传承人的示范,感受乡土历史与沧桑,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学者对乡土文化的阐释,加深受教育者对乡村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底蕴及经济发展前景的认知。

6.加强乡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将乡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就要加强具有乡土文化底蕴与知识内涵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乡土文化学习与研究平台,加大对乡土文化教育研究与融入的顶层构建、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2]。同时,加强乡土文化传承的兼职队伍建设,邀请乡土文化专家学者、传承人来高校交流,积极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7.接触乡土、践行乡土,体会乡土文化的精神力量

一方面,乡土文化是感知文化,不能仅仅依靠文字进行诠释,需要亲身置入其中,知情合一;另一方面,乡土教育是养成教育,只有接触乡土、感受乡土、才能融入乡土。企业管理学科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乡土融合的重要作用,从爱家爱土开始,主动接触乡土,通过近距离接触乡土生产生活让学生感受乡土,深入学习乡土中蕴含的特定的文化元素,熟悉乡土自然风光、感知人文环境,才能转变固有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乡土思政学科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