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鲜 姣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教育理论在逐渐影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其中不仅包含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有师生关系的转变。这里所探讨的师生关系主要指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和学生的相处模式,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互动时所表现出的关系。从传统意义上的“师本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其引发了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目前,我国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处于理论的繁荣期,暗含着文化的杂糅,而文化的杂糅又引发了实践中的多元取向与莫衷一是。但是,从不同角度讨论师生关系,可以让各地各校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和学生的关系。
1980年,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通过跨文化调查研究,提出了衡量各国文化差异的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该理论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六大维度,即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和自身放纵与约束(Indulgence versus Restraint)。其中,权力距离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内部,由位低者对位高者的态度所体现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关系。霍夫斯泰德对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统计,创造出了权力距离指数(PDI),并对7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例如,排名前五的为马来西亚、斯洛伐克、危地马拉、巴拿马和菲律宾。中国排名为12—14,美国59—61,丹麦74。一个国家的PDI指数相对较高,则表示该文化中位低者更能容忍权力分配不均等的现象,更能接受和尊崇位高者的权威。反之,PDI指数相对较低的国家,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权力是平均分配的,每个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从PDI指数排名情况不难看出,中国的PDI指数排名靠前,权力距离较大。在学校环境中,权力距离大则体现为校园的管理者,如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高权威性,学生和管理者之间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均等分配现象,而学生也更倾向于服从管理者的意见。而在排名第68位的芬兰,校园氛围更倾向于平等与尊重,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可以用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坐在座位上听课。权力距离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综合体现,要强行改变整个国家的文化倾向是不现实的,但在组织机构内部适当有意识地调整权力距离,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如今我国中学校园内师生权力距离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过大、过小和适度。
权力距离过大的班级,从德育管理的方面来看,班主任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整个班级的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建立几乎全部由班主任决定,班主任不会征求学生或学生干部的意见,或者不采纳意见。班主任如同一个“将军”,学生作为“士兵”,不得质疑和抵抗。这样的班级往往在常规检查评分中表现出色,在考试中的表现也更有可能排名靠前,但是班级氛围严肃紧张,学生思维较为僵化,性格更内向,学生对班主任普遍怀有畏惧心理,大多不敢或不愿和班主任进行深入交流,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无人疏导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班主任可以随意体罚学生的现象。笔者五年前在某县城民办学校曾亲眼看见,某高中班主任将班上一名上课偷看小说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后进行辱骂、脚踢。学生根本没有开口解释的机会,对于体罚行为也没有反抗,因为该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向如此,只要是他认为学生有错,那学生的解释就会被其视为“狡辩”,处于如此权力距离环境下的学生,自然也就意识到自己只有忍受才能避免更重的责罚。
权力距离过大的班级,从课堂教学方面来看,师生关系倾向于符合中国传统课堂的刻板印象,即教师始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所讲即真理,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不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显然不符合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看,要完全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几乎不可能的。这类课堂中的学生最多只能达成“知识识记”这一目标,而技能的提升、学习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需要学生作为课堂主人来独立、主动思考才能完成的目标,却由于“权威”对于课堂的霸占而无法实现。
我国也存在师生权力距离过小的情况。有些班主任完全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处于同等地位,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过于信任。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做出不符合教师身份的行为。笔者曾看见某高中班级的班主任在自习课上课铃响之后,还在讲台上吃着柚子,于是两三个学生也上台来和教师一起吃,讲台下的学生无人管理,或聊天或吃零食或睡觉。从该教师的表情可以看出,其对于班级课堂纪律混乱的情况并不懊恼,由此可见,该教师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不重视班主任的常规管理,没有把自己当成管理者。
权力距离过小有时也体现在任课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对课堂没有规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较少。比如,高中英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组轮流讲一篇课文,教师提前让学生备课,但不给出具体的指导。在学生讲课时,教师不进行补充,课后教师也没有进行有效点评。这其实是对“翻转课堂”的错误理解,只在形式上做到了“学生本位”,实质上教师在整堂课上的作用是缺失的,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理想的状态是师生之间的权力距离适度,虽然适度的标准无法量化,但通过观察师生的相处模式,我们可以判定权力距离是否相对适中。班主任不能高高在上,和学生缺乏交流。比如,在制定班规时,班主任可首先提供一套自己的方案,在向学生公布之后,允许学生提出意见进行增删改,再由师生共同组成研讨小组,就班规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另外,班主任也不能和学生过于亲密,毫无界限感,而应保持正确的空间距离。爱德华·霍尔把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为亲密距离(15—44cm)、个人距离(45—120cm)、社交距离(1.2—3.7m)和公共距离(3.7—7.6m),依次为和恋人子女、朋友、客户、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班主任在课下和学生应多保持社交距离,课上则是公共距离。任课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一味地照着教科书讲解知识以及向学生灌输教师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不给出指引和反馈,让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阅读题时,不能直接给出参考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题目与理解文章,然后请做错的学生讲一讲自己当时是如何思考的,教师应进行点评,分析其理解上或逻辑上的错误。
在上述所罗列出的理想情境下,即使是师生双方都是参与者,但教师的行为始终占据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调整权力距离,就有可能将权力距离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总之,从权力距离的维度分析我国中学师生关系的多种表现,可以发现,权力距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容易造成学生管理上的失误或是教学事故。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保持适度的权力距离,而这主要依靠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