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打造“议境”之美

2021-12-04 13:07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学魏秋双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消防员议题逻辑

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学 魏秋双

议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使用较为频繁,也可以借鉴在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这是衔接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创新的内在要求。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合适的议题之后,恰当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好的问题设计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议题的真正价值。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和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为例,笔者分别选择了“四川凉山为扑灭森林大火28名消防员牺牲”和“福州出台《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工作的通告》”两个热点话题作为课堂议境,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打造课堂“议境”之美。

一、设问主题化,展现清新自然之美

问题设计要围绕中心议题情境展开。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之时,适逢福州《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工作的通告》政策出台。2024年福州市区将禁止电动车通行这一规定引发市民广泛热议,赞同反对声音不绝于耳,各有各的道理。为此,笔者果断摒弃了多个材料堆砌的教学方式,利用这一热点议题设计了以下主题化问题:(1)你觉得禁止电动车出行是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2)该政策的出台是政府的随性之举吗?(3)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将面临什么困难?(4)如何落实该政策,你有哪些金点子?

由于议题本身契合课本中规则的相关知识,社会中有多种观点的冲击混杂,政策细节学生还够不了解以及具体政策实施还有待完善等,该议题具有针对性、生活性,同时也具有讨论的价值性,能够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与之相呼应,并始终围绕电动车禁行这一议题情境展开。因此,问题能够主题化的前提是合适的议题选择,当然在问题的设计与表述的过程中不能割裂议题情境,要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才能让整体课堂脉络清晰,无生搬硬套、杂乱无章之感。

二、问题逻辑化,展现深度挖掘之美

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抽去具体情境,所有的问题应构成全部的知识框架,但不能仅限于简单的知识堆砌,应当对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挖掘。在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中,笔者根据“四川凉山为扑灭森林大火30名消防员牺牲”这一极易引起大众情感共鸣的事件,设计了以下问题:(1)四川凉山幸存消防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对于恶意诋毁英雄的行为你怎么看?(3)我们学生中也有一些冷漠的情况,如何避免?(4)对待消防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很明显,笔者为了讲解课本中传递正能量的课程内容,在第3个问题中引入了一个虚构的冷漠学生案例,使得本来渐入佳境的课堂氛围突然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突兀的尴尬境地,不仅缺乏连贯性,也没有对情境进行充分挖掘。经过优化改善,改为以下主题化问题:(1)英雄当时的舍生忘死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感动机?(2)如果你是英雄的亲人会有什么感受?要怎样求得心理干预,化解负面情感?(3)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上出现的诋毁消防员的恶意评论?(4)我们能为消防员做些什么?

这样的问题优化后,明显顺眼多了。究其原因,最初的设计没有理解文本中的逻辑结构,对议题情境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文本逻辑是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千滋百味的情感:美好的情感让人振奋感动,积极进取;负面的情感虽然人们不愿意去触碰,但它并不是一件坏事,正确地看待它反而是我们人生中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自己冷漠无知的行为伤害他人,给他人造成不好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小小的关怀去为他人创造一些美好的情感体验,传递正能量。实质上蕴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在其中,这是教材的逻辑结构。结合议题情境的逻辑,应当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四川凉山消防员牺牲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体验,如牺牲的消防员、幸存消防员、消防员家属、发表一些恶意言论的人、其他大众、学生自己等多角度的情感。对于牺牲的消防员的情感动机,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并感受这种情感的难能可贵。这一点在最初的设计中没有体现,就显得挖掘不够,浮于表面。发表一些恶意言论的人,实际上就是一种极端冷漠和自私的表现,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你看到这样的评论会有什么态度?是无所谓还是会回复谴责,甚至举报?这其实就是文本中冷漠的体现,无须另外再堆砌一个活动。在课本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有一些心理辅导技巧、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掌握安全知识,学会防灾技能等综合性的内容,这就是文本逻辑之外、生活逻辑之内的内容,需要整体把握,才不会割裂议题情境,从而进行深度的学习。

三、问法多样化,展现灵动鲜活之美

问题设问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兴趣。所有的设问在表达过程中要简约清晰,切忌出现歧义,啰唆重复。除了一般的设问之外,可以设置反问、追问、两难困境等问题形式激趣增效。

例如,电动车禁行政策的出台是政府的随性之举吗?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真正目的所在。学生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下意识地觉得不是,他们能得出政府出台这一政策是为了规范城市市民交通,改善电动车不当使用的问题。但很明显,对禁行政策仍存有相当大的疑虑和担忧,这也是生活中该政策引发市民不满和热议的原因。通过展示政策实施之前福州市政府已召开几十场调研活动和征求意见会,近千名社会各界人士包括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代表、基层群众等参加了上述活动及会议,并且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的经验做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意识到政府规则的制定是科学严谨的,并非任性妄为。展示新闻发布会图片解读政策,即2024年将根据公共交通保障、道路建设、交通秩序以及市民出行需求等客观情况,再研究出台相应政策,体现了政府相关政策出台需要体察民情、符合民意、符合规律,更需要人民智慧,为后续的学生提建议、改进规则埋下了伏笔。

对于“如果你是英雄的亲人会有什么感受?”,学生极易得出悲伤难过等情感体验,此时可再追问:要怎样求得心理干预,化解负面情感?这一问题的追问有利于推动整体教学活动达到一个高潮,激发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把自己代入其中,发挥主体作用。事实上,初中阶段敏感脆弱的学生拥有许多负面情感体验,如果让学生自己分享他们可能会回避,但设置这样的问题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实的心理干预过程其实也是自愈的过程,学生愿意去想方法也愿意表达,从而解决了课程中的难点。

对于“你觉得禁止电动车出行是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这样的两难困境设置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兴奋点。实际教学中,明显会发现最初大多数学生的发言都是认为该政策限制了自由,也举出了多条充分理由。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慢慢出现支持这一政策的观点,也同样能够列举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让讨论进行到白热化阶段,甚至出现了“争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解答开放化,展现素养生成之美

问题的答案和探寻答案的形式可包容开放。例如,看了刚刚的视频内容,你有没有什么疑问?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你觉得禁止电动车出行是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如何落实该政策,你有哪些金点子?要怎样求得心理干预,化解负面情感?我们能为消防员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从类型上看并非简单的指向知识、单纯的对错问题,而是通过问题将学生指向生活,从而真正掌握一些能力,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是否具备心理辅导技巧、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防灾技能、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等。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多种学科的知识,包括生活经验,真正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师设计的问题组织活动形式可以是辩论、查找材料、小组讨论、提建议支招等开放化的形式,有利于培育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查询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体现了思政育人价值。

总之,问题设计要内生于议题情境,遵循文本和生活逻辑,发掘议题价值,引出学科知识,将议题情境、问题、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促进课堂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消防员议题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