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贵 林 威 沈 丹 叶 文 吴 行
(1.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2.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4.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最为直观的表现,随着当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留学中国计划等实施推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由过去的数量增长进入现在的质量提升阶段。由此一来,加强来华留学生育人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据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统计,2019年学校共有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100多名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浙江大学依托国际教育学院与海宁国际校区(以下简称“国际校区”)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架构。但在具体实践中,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体系建设与留学生的规模增速和发展需求存在脱节,来华留学生的育人文化环境建设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浙江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环境适应状况展开,按照“融入校园文化”“感知中国文化”“体验社会文化”三部分的设计思路,在2019年浙江大学留学生在校总规模人数中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性别、洲际和中文水平等不同维度设置样本抽样调研。2019年9月至10月,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9份,回收率为99.76%。
从调研情况来看,来华留学生育人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困难与不足。
1.来华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培养缺乏有效衔接与协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留学生非常乐意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培养环节和校园文化活动,且希望能够提供更多中外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但是,目前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归口单位为国际教育学院,院系主要负责教学相关工作,国际教育学院与专业院系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育人协同与衔接,导致中外学生被管理制度割裂,且缺乏必要的交流机制,不利于留学生跨文化融入与感知。
2.来华留学生招生环节尚未形成多方联动参与模式。近年来,学校制订“国际学生教育提升计划”,探索多维途径提升留学生的生源质量。目前,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主要由国际教育学院招生事务办公室负责,采用“申请审核制”进行选拔,但在本科招生上,部分院系对留学生招生工作介入与参与度欠佳,仍待建立国际教育学院与院系协同联动的机制,发挥专业院系在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中的作用。
3.育人体系的完备性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待完善。一方面,育人制度的完备性存在不足。以辅导员制度为例,当前留学生辅导员配备低于教育部关于“国际学生辅导员配备比例不低于中国学生辅导员比例”的标准,且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内容有待进一步厘清。另一方面,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需要提升。目前面向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国际交流等活动尚未明晰要求与导向,活动对留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有待挖掘。
1.留学生的中文能力与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对中文授课的留学生入学申请者汉语语言水平要求在同类高校中标准较高,但由于汉语本身的难度较高且汉语水平考试难度偏低,该标准对比我校的学习要求仍显不足,来华留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语言困难普遍较大。实践表明,绝大部分退学学生多数是因为语言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2.中英双语交互教学选择易陷入“单向度”倾向。英语专业授课项目因其教学语言为英文,具有较为广泛的吸引力。为建设更好的教学国际化环境,学校近年来在英文课程建设、英语师资引进、英文系统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支持,但亦存在过度强调与世界接轨,一味加强英文环境的建设,容易忽视汉语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国际学生的基本教学语言”这一事实,不利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
1.“管理至上”的专门化管理难以统筹人才培养环节。学校自1997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并由其直接管理留学生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和环境。但在学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和过程中,常因师生资源、学科发展和专业资源等都分布在专业学院致使国际教育学院难以发力。
2.中外融合的趋同管理可行性有待探索。调研显示,中外学生在文化理念、宗教、国际包容性等方面差异较大,从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宿舍资源条件、本土大学生接受度来看,趋同管理的可行性仍有待探索。目前,校内部分中外学生在同一公寓住宿,但留学生也相对集中,尚未实现实质性的趋同管理。
1.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不多。据调研反馈,来华留学生对体验中国文化的乐意度高达88.6%,超过70%的留学生希望通过技艺体验等活动来感知文化,但目前供需不匹配,期待增加相关校园活动。
2.社会环境建设中实践活动比例需要提升。据调研显示,来华留学生参与中国社会文化活动的频率不高,不到一月一次和几乎从来没有的比例超过半数。社会实践是留学生认同且具有高兴趣度的感知社会环境有效途径,但目前活动开展内容与形式尚未有效发挥和利用全校范围内各类资源平台的特色优势。
针对当前学校留学生育人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来华留学生现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提升育人文化环境建设质量。
一是明确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召开全校范围会议,将留学生纳入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中;二是建立全员参与的招生体系,明确招生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参与部门,可建构以院系为主体的留学生招生工作体系,参照本科生招生模式设置奖励办法和经费支持;三是形成统一全面的育人体系,学工、团委、就业等部门可对现有学生发展平台进行调整,重视留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环节,并能直接面向留学生提供成长服务。
一是适当提升汉语水平考试效力,建议或引导汉语教学界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适度提高考试难度,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专业适当增加面试要求,加强对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实际能力的考查;二是平衡中英双语互动环境,在“双一流”建设中可通过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体验增进留学生对中文的熟悉感和认同感,巩固中文作为育人主导语言的地位。
一是探索进入以专业学院为主体的国际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专业院系在留学生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此推动来华留学生融入专业培养体系和中文化环境;二是构建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服务环境,明确部门责任,厘清院系、各部门、国际教育学院等机构在留学生管理上的界限,提高面向学生一线部门的国际化工作能力,并定期予以考核。
一是进一步形塑国际化校园环境,注重考虑留学生的存在感和文化体验,搭建若干制度化、常态化的中外学生交流平台和交流场所,打造国际化特色品牌活动;二是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整合资源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为留学生打造若干文化体验、专业实习的基地,同时,引导留学生主动宣传和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面对目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困境和我国来华留学生育人文化环境建设的难点,我们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需要以问题导向的科学理性和育人关怀的人文感性相互交织。要以全方位沟通、理解与帮助对待来华留学生群体,创新架构新时代来华留学生育人文化环境,让来华留学生真正感知与认同中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高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