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探讨

2021-12-04 13:07:20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庆军臧睦君柳婵娟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基础专业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王庆军 臧睦君 柳婵娟 刘 通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一些地方院校发展相对于国内双一流院校仍存在差距。因此,笔者对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出了相关建议,对提高地方院校的教育有现实意义。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概念

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电路知识、编程知识,要具备高数基础、物理基础、英语基础等,可见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综合的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当前,主要有三大学科相互交叉:信息科学、电子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当前我国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因此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可见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未来会是一个热门的专业。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必须要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从地方高校的主要学科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发展,以扎实的基础、广泛性、较强的能力和高质量来实现地方高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来说,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技能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和广泛的知识范围,能够分析、设计、制造、开发电子相关的小型设备,能够操作电子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类的毕业生应该要具有以下的能力。首先,要有专业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拥有学习相关工程知识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其次,掌握信息采集、分析、转换、传输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和应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的能力,了解复杂技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式,精通跨学科合作,具备前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系统地了解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并具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对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最后,还要有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电子信息类是“软件+硬件”的学习,光有硬件的学习没有软件的操作,也只是一个躯壳,而只有软件没有硬件也不能对编程代码进行试验。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要注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应该适当添加一些基本法律课程,让学生了解学术科研方面的有关法律,注重知识产权。第二,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全面发展,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了解历史,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学科素养的正确引导,掌握基础物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基础方面的基本学习工具和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基础课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基础课程是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也是提升专业能力的阶梯。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应涵盖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主要学科。主要包括电路类: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电路、电子电路CAD、自动控制原理等;信号类: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类:信息理论和编码、通信原理等;电磁波类:电磁场基地、微波技术与天线;计算机类:C语言程序设计、EDA软件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等。

三、加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优先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支持,为了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需要认真规划和深化研究,巩固学科发展的地位,依靠重点实验室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在科研项目上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实际贡献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实施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完善讲座教授聘任制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用人模式,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工作。打造以名师领衔学术骨干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实施名师和学术骨干传帮带,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实现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

由于学生在学校接受技术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都有直接的关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只有将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一些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的教师水平相对没有那么高,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应该采用“培训+引进”的方法。在培训时,不能简单依靠讲座或是会议,应该让教师到一些科技公司或者到国内一流高校进行学习。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在企业当中,因此到企业学习能够直接接触到先进技术,了解先进的设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国内一流高校拥有最前沿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通过旁听、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了解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得灵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让教师带队学生参加电子类的比赛,或是参加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引进”就是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科研聘请专家或是高级教师,到学校来进行教学,其他教师也可以旁听,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

(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在教学和实践中注意新生的专业教育,尽快让学生适应高校学习方法。许多新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时,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造成学业的懈怠,没有打好基础,在后续学习中特别费劲。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而是在长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产生的条件反射。学生具备专业素养之后,在学习上就能更加得心应手,在分析编程逻辑和电路时就能更加顺利。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向新生宣传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让学生尝试焊板子,根据电路图尝试制作小的电子设备,如计算器或者扬声器,让学生能够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其次就是在新生的基础课程中,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应用在实践环节中,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这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用人需求和企业组织结构来看,社会不只是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实践人才,因此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划以及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一是面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一步探索,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在大学里设置考研教室,配备研究生导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二是面向市场需求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了解专业知识的广度,对基础知识有深度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能够设计、操作专业技能和理解专业知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室开放和实践培训,给学生多安排一些实验活动或者校内比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候才对自己的专业有了真正的了解,因此在课程结束时,也可以按照毕业设计的标准,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学生开展综合性试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并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教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推动地方院校教育的发展,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基础专业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