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彤,赵凯丽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为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财政学是高校面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更是用党的理论全方位指导政府财政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全面宣传和阐释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目标,是一门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政课程。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是一门研究治国之道的学科。通过专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对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财政现象,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为我国经济和管理的决策、经营和核算服务,为进一步学习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思政理念下财政学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教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能力既包括教育工作能力又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等。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关注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教师团队能力的提升也尤为必要。
(1)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充分挖掘该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学习资源,以便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内在价值,将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首先,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能够充分认识到财政学专业知识与思政相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放在首位,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形成内在动力,关注时事,积极主动地将最新的时政动态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制度设计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更清晰地认识到财政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它既是经济学课程,又是思政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利用财政学知识、时事动态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之处,让学生充分思考财政学这门学科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中教师选择的经典案例或者时事动态想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的社会价值观。再者,教师对“课堂思政”的教学态度从“会教”到“乐教”的转变,能够带动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能落脚于踏实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建设更加富强美丽的国家而努力。
(2)提升教师团队的能力。独木难成林,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高仅仅依赖教师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全面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团队需要整体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培养全面发展的财税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团队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保证财政学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重视到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生动性,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融入财政学课堂之中。而教师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培训需要变成常态化的,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课程说课、研讨交流、课堂观摩等形式对课程负责人进行课程思政帮扶。如学校应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教师定期对各学院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完善教师自我学习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师团队素质;以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思想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给予教师思想和教学方式上的启发;教师之间通过教研会的深度交流,探讨分享各自的教学方式,为那些将思政融入学科课堂并且学生反响好的老师开设公开课,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范式、传授思政教学经验。
传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升。基于思政教学的引领,在教学内容方面围绕深化国情教育、强化公共意识、优化法制意识以及提升大国治理这四个方面从知识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个层面不断完善。
(1)深化国情教育。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财政历史的梳理,使学生熟知国家的财政发展变化,令学生明了我国各个阶段财税制度的背景原因以及政策效应,客观地认识世界,理性改造世界,为今后有效地治国理政铺就道路。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环节中财政相关数据图表的不断更新,呈现出我国财政发展的历程和方向,引导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评价财政制度,树立制度自信。再者,利用专业调查、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财政一线,增加对国家财政状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2)强化公共观念。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和政治学交叉的课程,更是从事公共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公共品的提供、公共需求的满足、公共利益的达成这一逻辑主线是财政职能的实现路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公共视角出发,不断树立公共意识,关心公共问题,关注公共风险,分析公共决策,培养具有社会公共意识责任感、兼容并包的治国理财人才。比如,在财政支出方向和规模的设定方面、在预算管理等的章节讲授中,教师要阐释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的异同,揭示公共决策的国别特征和特殊规律。此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共同需求即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实现路径。
(3)优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建设,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对培养财税专业人才、提高财税人专业素养尤为关键。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专业知识进行梳理,要求学生掌握财政知识,使学生了解财政手段可以作用于经济,合理的财政政策使经济趋于平稳,反之会加剧经济波动。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和掌握财政发展历程,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和法制治理能力,引导学生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从而启发学生去了解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另外,可以将近些年来的与财政有关的大事件作为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探讨,激发学生对事件后果的反思,加深学生对于财政政策与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
(4)提升治理理念。财政学这门学科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财政学的发展。国内财政学发展历史悠久,国外财政学的发展成果也较为丰硕。当今社会,国际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但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有所差异。《财政学》的编写紧密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国家大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过程中,对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财税政策进行介绍,辩证地比较分析国内外差异,启发学生思考我国财税体制的长处及完善我国财税体系的方向,更加深入地使学生了解到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普惠共赢,促进全球化经济的良性发展。
恰当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达成思政教学的目标。笔者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迭代式教学模式两个角度,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化对课程思政的发展,最终使财政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凸显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1)线上线下混合模式。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前的线上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在线上发布一周的课程计划,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集中线上学习,同时为他们的预习设置一个讨论反馈平台,以便教师能够集中了解和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同时,线上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多渠道去了解相关课程内容。开展线下课程时,教师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以抽查提问或者学生代表讲解的形式将线上所预习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在线上学生已经对课程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细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结合图片、视频讲解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公共物品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精选的视频案例加深对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的理解,并且感知财政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完成课堂内容,延伸出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并作为课后作业整理并交给教师,例如与公共物品紧密联系的“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出现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通过线上线下综合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客观看待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知晓个人见识的增长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2)“迭代式”教学——激发全方位自主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中心”,以认知迭代内在逻辑为线索,通过课前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设计迭代起点;明确任务目标和迭代路径,以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学生积极主动调动学习资源,重塑自主学习能力。在“迭代式”教学法下,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并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迭代教学法中,学生课前自学是第一个环节,查找浏览即将学习的知识,在自学过程中将疑难点记录并整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便于在课堂上及时提出问题。第二环节为课堂授课环节,学生将自己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后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应该得到解决。第三环节是教师提问环节,教师在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后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在前三个环节结束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了解,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讲解,教师要将知识点分为几个部分,逐次进行授课,迭代的次数和每次迭代的授课内容根据课程难度和学生接收知识的速度,由教师安排课程进度和学时。同时,教师需要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多种手段,如幻灯片、小视频与板书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根据每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密切观察和对学生反馈给教师的结果,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实现教师的目标,这是迭代式教学法的重点环节。以“外部性”这一节为例,在经过学生预习、课堂授课、教师答疑三个环节后,学生基本掌握公共产品会带来外部性并且对社会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此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解决外部性的思政对策,该问题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借助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每种对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最终,在反复几轮的迭代教学过程完成后,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要有一次测试,在测试结束后,对该轮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在迭代教学过程中要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财政学”成为学生通往财税之路的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制度自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利用所学为未来财税制度发展建言献策。
课程思政理念为财政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财政学的教学改革的前提,需要逐步实现对教学目标、学习资源、课程改革、评价方式等的全方位重构。
(1)教学目标的重构。培养德才兼备的财税专业人才是财政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在注重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培育人才。在教授财政学重点内容后,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财政学学科现状,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2)学习资源的重构。学习资源的最有效整合是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到财政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并不是将课程转变为“思政课程”,并不是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的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收集大量与专业知识理论、政策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现实案例,设置环节巧妙地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授课方式的重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和迭代模式更有利于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布学习内容,学生观看影像、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作业等了解课程结构,提出疑难点。线下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疑难点及重点难点进行迭代式的详细讲解,再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热点相结合,由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突出重点,不再是专业课教师“满堂灌”。
(4)评价方式的重构。教学质量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同时考核方式和学习成绩是大多数学生最重视的问题。为了使课程思政常态化,同时提升课堂思政的质和量,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和精神风貌,将学习的全过程作为考核的内容,不再采用期末成绩一刀切的方式。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引入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及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通过案例,把国家政策、优良传统、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不断提升育人成效。财政学知识理论性较强,生动的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理论的枯燥,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刻分析,使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以讲授“财政学”“财政支出规模分析”的内容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课程思政:从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展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指标间的区别和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理论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入过程:财政支出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时时刻刻与财政支出发生着联系。政府机构的运作,学校的建设,社会的正常运行,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环境的治理等等都与财政支出有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政府每年需要拨付多少财政资金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衡量指标是什么?从而引出课程内容——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教师对两个指标进行详细阐释后,可以通过比较国内外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我国不同年度的财政支出规模,以便学生将所学与社会经济相融合,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同时,还可以将近十年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的折线图作为案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总结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趋势。此外,可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从宏观方面——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启发学生感知祖国的强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综上,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注重显性和隐性的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通过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在传授专业课时,立足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促进思政教育和财政学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不断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的专注度,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共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地完成全面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