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生,凌子茗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微媒介不断普及的驱动下,“微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凭借其新颖化的载体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过去思政教育多以报告、授课、讲解理论等形式为主,学生接受起来效果不佳,过于抽象的理论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很多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出现了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基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政教育新形式,借助其丰富的渠道资源和授课模式,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拓展,确保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微传播模式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应用缺陷,提升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效率,教育实时性、互动性和新颖性更加突出[1]。
“微媒体时代”下典型载体形式包括微信、微博,二者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关注、评论、转发、共享方面,巧妙利用微信、微博的载体功能价值,在加强师生互动联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突破信息时空限制,从而达到巩固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目标,并且信息传播效率加强,网络舆情导向更加清晰。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感状况以及动态评论,进而开展与之对应的专题微讲解。
现阶段,大学生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思政微活动,能够达到避轻就重、删繁就简的目标,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呈现主题鲜明的网络学习。尤其是在开发、提炼和加工核心类的思政教育主题内容过程中,更容易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全面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潜移默化地增强“微言大义”的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或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微媒体环境兼具隐蔽性和开放性,二者如同一把双刃剑,对于当代大学生思维和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中交杂着真假难辨的言论,对于判断能力以及阅历尚浅的大学生而言,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或偏差的导向,很多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对于社会产生了扭曲的心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才成长,还会导致群体斗殴、打骂事件的发生。而且这种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给高校思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效利用网络微媒体的正能量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展宽阔的思政教育渠道。相反,如果采取了不恰当的引导方式,就会引发不和谐的约束感,造成学生信仰迷失、思想迷茫,长此以往就会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2]。
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参与程度更加广泛,善于主动倾听时代的发声。大学生作为草根群体,亦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互动者。在信息交互更为及时、便捷的背景下,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加之信息求源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产生星火燎原之势。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已经成为微博、微信的制作者、发布者,在微媒体上发布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元化信息,呈现出多倍数爆炸式的扩散,极大颠覆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传播者,会利用大学生不成熟、理性不强的弱点,使之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推手[3]。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诈骗行为经过精心的包装或更新换代后会进行再次的渗透。一方面信息来源鱼龙混杂,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把关人处在被动的地位,给媒介把关带来了负面性的影响和阻力。新媒体时代不断冲击着未成熟的大学生们,犯罪行为以网络为外衣,通过发布虚假信息、鼓吹提前消费等理念,导致一些学生走上了裸贷、透支、传销、求职被骗的道路。很多网络通信工具诱惑极大,事先预防的难度可想而知,危害程度更为广泛和隐蔽,很多不明事理的大学生时常处于险境之下,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微媒体时代”还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平台,虚实掺杂、真伪难辨的信息一触即发,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受此影响,思政教育话语权以及思想掌控力进一步弱化,公众号的影响力、引导力受阻,思政课堂教育效果令人担忧。
高校思政课与微媒体的融合,充分吻合了思政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导向,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还有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传播与渗透。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微媒体的优势,能够凸显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带来更加直观、形象的授课内容。借助媒体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构建灵活多样的授课渠道,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利用微媒体软件的功能,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实时化沟通与交互,构建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氛围。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令学生十分厌烦,这亦是思政教育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微思政教学模式实施以来,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思想引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情境,摆脱了被动式接受灌输的束缚,思政课呈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参与感更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网络平台的普及应用,使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借助“微环境”赋予的机遇,高校思政教育正在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转变。首先,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正面沟通的契机,很多学生可以摆脱封闭的状态。结合声情并茂、图文俱全的形式,根据大学生群体年龄、性格、性别、教育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讨论,既避免了以往约束感的阻碍,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思政教育与微媒体的结合,能够提供灵活、亲近、有效的育人环境,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使得疏通效果呈现良性的发展趋势。
微媒体传播技术的特点在于全民参与碎片化的制作,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来形象化的知识素材,互动交流平台更加顺畅自如。在海量的信息资源支持下,知识素材十分形象化、自如化,为思政教育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质量。此外,思政教育在微媒体平台中渗透,课堂教学形态向多元立体转变,在广度和深度中得到了极大拓展,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学习与生活的交叉交互,确保思政教育立体化结构的全方位覆盖。
随着知识的膨胀和网络传播的快速升温,大学生网民数量急剧攀升,对于微博、微信、微媒体的利用率十分高,成了“微环境”下的踊跃参与者。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微媒体”。基于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求知欲,开通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努力贴近大学生的新思想、新作为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手段。大学生好奇心强烈是其天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新阵地,打造并及时维护微平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强化对大学生信息传播的管控,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多方联手致力于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将微媒体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此外明确“微时代”背景下的负面因素,运用技术手段和行政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把握微媒体蕴藏着开放性属性的利弊,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要避免不良信息的介入,发挥自身传播知识的优势,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打造网络意见领袖,拓展教育的话语权,凸显传播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促进多种渠道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
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专职思政人才,明晰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在教师主体地位不断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致力于教育教学微权威的提升。(1)面对信息的复杂性,一定要从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建设着手,扩大思政工作领域队伍的影响力,培养校园微媒体监督员,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及时且全面的解答。(2)更新自身的理念,紧跟发展的步伐,教师要自觉遵守“微媒体时代”下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辨析能力,及时处理潜在的、负面的信息来源。掌握微媒体的应用和操作,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协调,树立教育教学微权威力度。(3)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加强网络技术修为以及网络操控能力。从自我抵制虚假信息散布谣言做起,在学生中树立威信。(4)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成为校园微媒体监督员,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奖励措施,使其成为典型示范,以及坚定理想和自我控制的表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提供坚实的保障。
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平台,提升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力度,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学内容、模式的调查数据,推出高效微课堂。(1)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传授知识的单向型输出的通病,结合微信、微博、微课等新型工具,不断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接收、整合与分析,实现线上和课下的无缝衔接。此外利用微阅读、微语录以及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等保障手段,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教育网络微课堂,依托互联网和微平台,及时获取并更新有效的教学内容。(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融入社会热点话题新闻,结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不断推陈出新地创新微课堂,激发学生政治教育学习的热情,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并从中得到实质性的教育和启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生成,实现良性双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营造微学习环境的力度,积极推出微课程,为学生创设自主巩固和复习思政资源的空间。将微课堂作为微学习的载体,充分赋予大学生话语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由于“微时代”大学生辨别能力还很弱,单靠自律性的教育很难让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下健康地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秉承立德树人的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看清“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趋势,规范微媒体的健康举措,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微环境,提供及时的正面疏导教育,强化网络平台相应的监管机制。以移动客户终端为载体,善于利用微工具,不做谣言的传播者,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效应,推送青少年感兴趣的内容。遵循“微环境”新特点、新规律、新路径,打造健康有序的微生活。此外,将思政教育与“微时代”充分融入,开发人本化的网络自媒体的平台,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微环境的营造要敢于实践并突破传统媒介的束缚,重视网络信息的监管,以学生安全自由为根本。切实了解最新的舆论发展情况,为学生创造理性分析和思考的平台,持续约束大学生自身不良的行为,发掘有益的微活动,实现多元化机制层层深入,共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
高校需要采取实时进行整合和调整的机制,进一步凝聚师生微力量,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不能松懈。适应“微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的规律特征,采取完善“微管理”的创新策略,与当代教育理念相契合,凸显思政教育的长处,利用微课、慕课、微视频等形式丰富的载体,做好网络安全监管工作。此外,高校要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实施一体化的思政教育微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巩固“微时代”思政教育的微权威。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加大对思政教育的渠道进行拓展,结合立法保障制度,加强校园网络微平台实名制的建设,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绿色的“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