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琪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030800)
(1)金石传拓的简述。金石传拓,是一种复制金石、石刻器物表面文字、图案的传统技艺,具体方法一般是以打湿的宣纸紧覆于金石器物文字、图案之上,用墨包打印,使器物上的文字与图案黑白分明,剥离器物后,晾干平整,文字图案便会转而呈现于宣纸之上。这种方法适宜碑刻、墓志、摩崖、甲骨文字、陶器、青铜器、玉器、瓦当、画像石、铜镜、货币等器物的文字图案提取,广泛应用于书法、篆刻、考古等领域,其历史已经有两千余年,历代文人鲜有不擅长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2)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与现状分析——以山西为例。传统金石传拓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碑刻及青铜器等。山西是我国保存碑刻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古代碑刻存世数量高达数万通,居于全国前列,且宋代以前古碑碣数量极多,占全国同类碑刻一半以上。山西古代碑刻造型艺术不断变化,装饰图案更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自金石传拓技艺起源至今,传拓碑刻主要注意力多数集中在文字上,更有甚者在制作剪裱本时,会将花纹等边饰裁切掉,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们所致力的金石传拓,将注意点放在碑刻及金石器物周身的一切信息上,不容遗漏,所有文字、图案、版式等内容,悉数纳入传拓范畴,这是近年来我们在本领域所做的新拓展。
近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申报的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三晋石刻大全》,对山西石刻资料整理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型文化工程,力求将各地保存在世的历朝历代碑刻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完整保存下来,客观上促进了山西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2]。目前,掌握山西金石传拓技艺的人不多,由于古代器物之珍贵越来越被人所意识到,古代碑刻、金属类器物多数已经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因此,基于文物的传拓技艺变得越来越小众,清代以来的职业拓工几乎绝迹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古代碑刻已经有拓片出版,重新拓制费时费力,传拓的积极性目前并不高。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金石传拓技艺,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3]。
(1)对金石传拓技艺的意义。金石传拓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千年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技术方式,目前尚未系统总结过传拓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分析其优劣得失,研究其技艺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将金石传拓引入高校教育体系内,可以客观上促使科研人员着力进行此项技术的系统总结,研究科学的教学步骤,利用现代艺术设计的优势,快速地促进金石传拓的系统总结与进一步发展。
(2)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现行体制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基于民国以来西方设计教育的路径,其学科理念、方法、内容都是西方尤其是欧洲的普遍模式。目前,已有多位学者提出在设计教育上应该摒弃“文化价值相对论”,积极吸取西方经验的同时,不能摒弃我国固有的设计史[4]。金石传拓,作为古代经典的平面视觉设计艺术,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已经取得广泛认同。在这种背景下,将其引入艺术设计专业中,对于现代设计教学的内容、方法,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思考现代设计理念如何与我国古典设计作品、工艺相融合,如何寻找双方“互适性”,都有正面意义。
(3)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意义。研究金石传拓技艺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此为切入点,探寻美术类非遗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融合、应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对“非遗进校园”等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关于金石传拓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如何传承的问题,目前研究亦甚为少见,吴相撑《在传拓中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以<拓印校园>创课为例》(2017)以作者开发的初中美术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拓印的视觉形象的欣赏,发挥想象进行重构,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方面的素质。然而,这一研究毕竟局限在基础教育领域,对高等教育中美术类非遗进校园参考价值有限[5]。
目前,非遗研究以及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似乎都走入了瓶颈期,即优秀的非遗项目不能高效有梯队地良好传承,一部分进校园的非遗存在与学生所学专业隔膜过大、学习难度高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审视非遗,将非遗中的一部分项目与其所属学科类别相融合,并研究其在高校内传承的模式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非遗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隔膜的问题,也能反过来以传统非遗的长处,促进当代学科尤其是艺术类学科的发展。不仅在非遗理论研究、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法等方面有理论上的学术价值,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金石传拓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课程的融合构建。金石传拓要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就需要在课程上不断创新,采用探索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探索+启发+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相关命题,展开小组讨论、互动等[6]。教师由主讲型转变为导向型,以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非遗金石传拓技艺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契合点,而寻求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模式,并且经过师生讨论互动后,形成多种设计方案,通过在课堂上了解学习操作金石传拓技艺,能够让学生深入认识到我国传统民族的优秀技艺,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宣传力量、实践活动等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此外,引导师生开发非遗金石传拓相关的衍生品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创新性的设计把传统民族工艺进行改良或二次设计让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喜欢,并且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进而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向前不断发展。
为了加强金石传拓技艺传承的专业性,鼓励教师积极开设校内选修课程。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艺术传媒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作成立“金石传拓工作室”,负责开展“金石传拓”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由学院与非遗中心组建教师团队承担授课任务,理论与实操结合,每学期32学时,每周2课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加强校内学生对金石传拓理论修养的培养,使学生能了解金石传拓文化及艺术内涵,并产生情感共鸣。抓住传统美术尤其是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日常教学相结合,在传承深度上不限于传播和认知,更重要是在非遗项目的实际操作上,亦即技艺传承上,同时建立课程资源档案,便于保护和传承。后期计划邀请国内知名的传拓名家,走进校园,开展相关“大师传承班”,并且从艺术传媒学院及非遗研究中心挑选学术专长相近的教师担任助教,从实践上,加强本校学生对于金石传拓技艺的认知。本课程理论上应该实行小班教学,每班控制在10~15人,性质为公共选修课。
(2)金石传拓高校传承师资培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教师,进而能把金石传拓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7]。培养相关师资力量,应当由学校牵头,非遗中心与艺术传媒学院合作开展“大师班”,邀请金石传拓非遗传人、民间碑刻等方面的工艺美术大师等相关业内权威人士来校讲学,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在全校范围内,精选5名教师,进行“师徒制”授课、研讨式教学,定期举行成果展览。同时加大力度举办“金石传拓主题系列讲座”,每次以学校名义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来校讲学,每学期至少举办4次。促进教师在非遗领域知识面拓宽提供平台,需要在金石传拓专业技能上进行培训,提倡教师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多学习多借鉴,不做井底之蛙;定期组织教师研究非遗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制度,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不断提高个人水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培训制度化机制,积极为新老师在美术类非遗金石传拓的技艺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创设条件,最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3)金石传拓配套教学资源保障研究。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传拓技艺的保护,促进其健康良好地传承,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就需要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展开设计,并且需要配套的教学资源保障作为支撑,完善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管理,进而能实现其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8]。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创新应用型为主,进行多方位的金石传拓教学探索与改革,大胆革新,金石传拓的教学模式创建由“课堂教学—工作室实训—调研创新—项目实践”等环节组成、依次递进的全新教学体系,特别是在金石传拓技能培养以及衍生品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开发中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社团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金石传拓)工作坊”,开展上述“传承班”小班教学的师徒制授课活动,不仅要学会传拓的基本流程等表面问题,更要深入研究乌金拓、蝉翼拓乃至全形拓的方法,比如如何选择纸张、如何叠纸、如何熬制墨汁、如何制作拓包等等,手把手教学,保证质量,将传拓范围内各种技艺全部传习下来。进而开展全校范围内的传习活动,任何院系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本工作坊进行兴趣尝试、传拓练习,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通过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中来,关键是要维持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一直对金石传拓保持旺盛的兴趣驱使动力,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内在的使命感。
鼓励骨干教师、非遗中心科研教师、艺术教育中心相关人员成立“金石传拓”相关课题组,以本校金石传拓传习教育活动为切口,深入开展相关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研讨,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高校中,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专业结合的美育问题,真正做到深入某一项非遗之后,再研讨如何教学,如何在高校中良好传承。其次,应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开发相关数据库,如“晋派传拓”等,对工具、方法、著录文献、视频研习、效果评估、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事物成果、理论成果进行展示,形成开放的数据库,任何有兴趣参与的人,无论是社会人士,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可以获益。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对此类工作进行必要的激励,对传拓技艺传承突出、教学效果突出、理论研究有所突破的相关人员,予以奖励,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良性循环。鼓励教师申报相关金石传拓、美术类非遗的项目与课题,促进高质量成果产生,从而推动非遗传承与本校科研事业双赢[9]。
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需要高校内相关专业师生投入大量精力,并且尤其重要的一点,需要师生有持之以恒的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持续三五年对这门技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在技术上过关,达到目前本行业的一般水平以上,才能称其为在高校中得到传承,否则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是没有意义的。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即高度依赖于人的技艺训练,古人沉潜心智,对某一门技艺钻研数十年,才能达到“出师”的水平,我们在高校内传承,应当利用教育教学科学系统的优势,在保证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传承非遗技艺,拒绝无益的重复多余训练。如何在必要的训练时间内,提高效率,提升审美水平,这是高校应当承担的任务[10]。这个任务艰巨无比,实际上,是古代师徒制传授与现代科学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但是,只要我们在高校非遗教学资源建立上完善传承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潜心研究其方法,注入心血心力,让非遗金石传拓更好地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结合地方文化产业需求和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发展,相信我们就能努力探索出一条新模式、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