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平
摘要: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教师如何面对课堂生成,使课堂生成与预约有机结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面对课堂生成,教师要:转变思想,重视课堂生成;要勇当伯乐,善于发现良驹;甘为琴师,善于拨动琴弦;勤作引导,善于推波助澜,方能适应瞬息万变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生成;预设
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现实中很多教师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其实,我觉得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才是理想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因此,面对课堂生成,面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灵活处理,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的良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面对课堂生成。
一、转变思想,重视课堂生成
教师要很好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知观念要清晰,知道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新课程的课堂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教师不可面对生成产生麻木、冷淡或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能只想着自己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错失了教育教学的最佳时机。而应重视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体验,根据学生的需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
二、勇当伯乐,善于发现良驹
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没有了智慧挑战的课堂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吗?因此,面对生成,我们要勇当伯乐,智慧抉择,善于发现良驹,让生成更具有价值。
如:我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上课一会儿,我便发现学生对这首诗早会背了,内容也差不多能理解了。我马上意识到:按原来预设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马上做出抉择,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把学生分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室收集相关资料,一组在班级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到花园观察。最后,学生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诗歌内容,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甘为琴师,善于拨动琴弦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自然会灵光闪动。
只有智慧地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不断感悟实践,才会有美妙的课堂生成。教师甘为“琴师”,善于拨动琴弦,让学生充分地與文本对话,体验,便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四、勤作引导,善于推波助澜
学生的阅读感悟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鸣,或引起课堂的共鸣。教师要勤作引导,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要善于挑起课堂争议。“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教师要激发学生争议的精神,“于无疑处生疑”;营造便于争议的条件,保护学生独立见解;培养善于争议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如《船长》教学片段:
师:学完课文,你还有疑问吗?
生: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有点……不值得……
师:是吗?(敏锐地抓住机遇,进行智慧引申)那我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就这样,通过教师智慧的引申,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架设了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互相讨论,互相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课堂之生成,纷繁复杂;让课堂因生成而灵动的策略,林林总总,无法一一列举。只要教师坚持用心去诠释语文,用心去呵护学生,课堂便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璐.小学课堂生成性学习事件的教学处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